央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馮爍 張明浩 佟亞濤)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伴著共享經濟的東風,共享單車橫空出世,在發展壯大的這一年裡,不但吸引了大規模的資本湧入,一夜之間不少城市的街頭巷尾都被各色的共享單車擺滿。
繼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福州、鄭州、南京、武漢等地叫停了共享單車投放後,昨天北京也踩下了「剎車」。北京市交通委召集各區管理部門和15家共享自行車企業負責人,聽取共享自行車投放和管理的意見建議,經研究決定,暫停在北京新增投放共享單車。那麼,面對新的監管舉措,各個共享單車企業該如何應對?下半場的共享單車行業將何去何從?
民眾:這樣就有點兒資源浪費了,當成垃圾一樣丟在這裡;過量投放,行人加起來沒有這個車子多。
共享單車站上風口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現如今類似這樣的抱怨並不少見。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近70家,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600萬輛,註冊人數超過1.3億。「擺地圈車」似乎成為了共享單車企業取得的最大業績。
為了擺脫受無序停放等難題的困擾,全國多個城市踩下了「急剎車」,叫停了共享單車新車投放。截至目前,杭州、福州、鄭州、南京、廣州、上海、深圳、武漢等多個一線、二線城市出臺了「限投令」,就在昨天,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通過官方微博發布信息宣布,北京市交通委已經召集各區管理部門和15家共享自行車企業負責人,聽取了共享自行車投放和管理的意見建議,經研究決定並下發通知,暫停在北京新增投放共享自行車。
其實,關於共享單車有序停放問題的討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對於監管部門的舉措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夏一平在此前的採訪中就明確表示,將積極擁護和全力支持各地要求。
夏一平:比如說北京、比如上海,這些大城市從我們的數據來看,在單車投放供需上已經是基本平衡,部分時段部分區域出現了投放供過於求的情況,所以從我們將肯定是積極支持政府在這方面的舉措,會配合做好相關的工作,比如說我們最近已經上線了電子圍欄技術,可以在用戶違停管理上作出規範,在精細化管理上會下更多功夫。
然而,當監管部門和企業紛紛按下暫停鍵的同時,曾經乘著共享單車東風的自行車製造產業卻瞬間跌落谷底。要知道,當共享單車鋪天蓋地地進入各個城市的時候,幾萬到幾十萬輛自行車的訂單紛紛砸向了傳統自行車製造業。而天津武清區的偏遠小鎮王慶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因為聚集著大量自行車生產商而被譽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曾經有媒體這樣形容當地的自行車產業——「一夜復活,滿地是錢」。
天津王慶坨鎮美邦車業主要承接小藍車的業務,此前,為承接40萬輛小藍單車的訂單,美邦自行車公司還曾專門追加了一條生產線,在最繁忙的時候差不多20個員工組成一條長約50米的流水線。如今,追加的這條生產線已經暫停生產了。
美邦車業總經理蘇昌茂:市場不好,打5月份就停了,現在出口的這方面影響不大,現在做內銷影響挺大,內銷產量應該減少至少50%。
這段廠家的黃金時代沒捱過半年,現如今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已經消失,廠房內不見一位工人,生產的車架部分被裝箱部分成排堆放著,上面布滿灰塵。甚至工廠反映有共享單車企業 拖欠貨款十幾萬至兩百萬元不等。
從一夜復活到瞬間蕭條,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監管部門的管理有所加強,過剩的產能是整個共享單車領域遭遇瓶頸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專家王越表示,儘管大城市按下了「暫停鍵」但如果從空間上找機會,三四五線城市還有廣闊的空間。
王越:看總的用戶普及量,或者(市場)佔有率。其實中國市場還遠遠沒有飽和。在很多地方,也許他們需要的車輛品種、服務的方式跟大城市有所區別,但很明顯在相對經濟不發達城市地區這種需求日益呈現出來,在這些市場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是非常有效的方向。
除了著眼於國內三四五線城市以外,其實圈地運動早已經開始,而且圈地的範圍已經走出了國門。ofo公關總監史少晨此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到今年年底ofo將在全球市場投放2000萬輛「小黃車」。
史少晨:計劃今年底擴展到全球20個國家,200個城市,2000萬輛單車。
而ofo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上個月27日ofo小黃車宣布進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首批陸續投放2000輛,此外還進入了馬來西亞、英國等9個國家。可競爭對手摩拜也毫不示弱,陸續宣布進駐泰國、馬來西亞,目前已進入全球6個國家超過170個城市。
然而要想順利出海也絕非易事,行動支付在海外並未成為主流,制度與國內不盡相同都是橫在共享單車前面的壁壘。王越表示國外市場雖然大片空白,然而要想順利出海轉化過剩產能,離不開本土化深耕。
王越:不管是歐洲或美國,或在「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周邊國家對這項業務的需求顯著。雖然當地原有相關服務提供者及政府監管部門可能會有一定適應期,甚至對國外競爭者進入市場有牴觸,但毫無疑問這個需求的便利性、發展大方向勢不可擋。所以民眾會去解決最終市場是否能開放,盈利空間存不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所以,我覺得對內對外都應該把陣地儘快轉移起來,因為這些過剩的產能,在國內相對落後的地區、在「一帶一路」的沿線也好,其實是先進的產能,是社會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