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文9月8日,滬深兩市合計成交9244億元,其中創業板全日成交3375億元,歷史上首次超過滬市的3226億元,可見創業板交易之火熱。然而就在當晚,創業板妖股天山生物、豫金剛石、長方集團同時發布停牌核查公告。隨後,深交所也發布公告進一步揭示了三隻股票的交易異常行為,發現短線資金接力炒作特徵突出,三隻股票因觸發異常波動標準被要求停牌核查。
從深交所的公告來看,正是關注到這三隻股票近期的資金進出異常、短線資金接力炒作特徵突出,所以採取停牌核查手段,這也是監管層依法行使職權的體現。
但必須指出,上市公司交易異常現象背後有著較為複雜的因素。以停牌核查的三隻創業板股票為例,均屬於流通市值小、價格低、基本面差的創業板股票,投機資金能夠以較低成本撬動其股價上升,通過快進快出獲利。而面對這一「外圍」炒作現象,上市公司也很難掌握具體信息。
在以往的多次停牌核查中,當事上市公司很難查清股價異常波動的外部推手,也就無法提供給投資者清晰、完整的相關事實。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可能會出現上市公司實控人、控股股東等為了自身利益,而採取操縱自家企業股價的行為。近期被查處的凱瑞德實控人吳聯模、四環生物實控人陸克平操縱股價案件,就是典型的「內部人尋租」。
但停牌核查屬於上市公司的自查自糾,也就很難想像,如果停牌的上市公司涉及到實控人操縱股價行為,會對此予以曝光披露。
顯然,無論是外部資金炒作還是內部人所為,停牌核查都很難起到查清真相、全面糾錯的效果。其實,監管層不妨創新監管手段。
近年來,監管層反覆提出對於股市治理要加強科技創新作用。證監會信息中心主任張野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證監會監管科技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建設一個運轉高效的監管大數據平臺,綜合運用電子依據,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技術,圍繞資本市場主要生產和業務活動,進行全方位監控和歷史數據分析,輔助監管人員及時發現市場主體涉嫌內幕交易,市場操作等違法違規行為。
因此,對於幾隻股價異常波動的創業板股票,讓公司停牌治標不治本。監管層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對相關股票的交易過程、特徵等數據維度進行分析,通過資金流向及相關帳戶排查,從而查清是否存在違規交易現象,並對查實的違規責任人予以嚴懲。
這不僅是監管手段創新,也指向監管思維創新。畢竟,股價漲跌是市場交易的常態化現象,尤其是創業板設置20%的漲跌幅,表明監管層為其打造更為開放、寬容的市場空間,給予交易各方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由此帶來了近期創業板交易的火熱。不少專家也建言,20%漲跌幅設置應儘快覆蓋至A股其他板塊,一方面為A股發展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避免資金過度集中於創業板,造成少數個股股價被過度炒高。
隨著創業板推行註冊制、存量的創業板股票將把日漲跌幅限制由10%放寬至20%。在股價交易異常波動指標、退市機制、風險警示等方面也作出調整。應當說,創業板以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獲得了更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和市場空間,備受投資者矚目。近期部分創業板個股上漲幅度較大,也是投資者對創業板發展前景的集中投票。
在全新制度基礎上的「新」創業板,需要我們對監管模式不斷探索和完善。對漲跌幅限制放寬,短期內可能會帶來部分個股股價的波動,但從長期來看,投資者會根據企業業績、成長性進行調整,股價也會回歸基本面。
通過更符合市場規律的制度改革,能夠進一步提升市場流動性,減少個別板塊及股票的資金「虛火」現象。同時,如果監管層要防止類似於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違法行為,也應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助力監管科技工作,提升監管效力和精準度,形成創新監管能力,如此方能真正保障投資者權益,淨化股市生態。
(作者系資深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