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含人工DNA細胞體

2020-12-17 環球網

北京時間5月9日消息,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數十億年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以簡單的A,T,C和G來書寫的。它們構成DNA的結構,存在於所有的生命體內。而現在,這份字母清單可能要延長一些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創建了一個具有生命的人工細胞,其中含有兩類「外來」的DNA構件。

很多科學家將這項成果視作重大突破,是通向合成特殊細胞的重要一步——這樣的細胞將可以產生藥物或是其他有用的分子物質。甚至它還開啟了這樣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有朝一日我們將不必再藉助現有的4個DNA組件便能人工構建一個細胞體。

弗洛伊德·羅姆斯貝格(Floyd Romesberg)來自美國加州拉約拉的斯克裡普斯研究所,也是這項持續了15年研究工作的領導人。他表示:「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是一個活的細胞,其中儲存著遺傳信息。」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了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DNA是雙螺旋結構。它的每一條鏈條都是以一條糖分子鏈作為主幹,並在其上連接一些次級結構,如化學鹼基對形成的。一共存在4種不同的鹼基: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這些不同的字母都代表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不同的編碼方式。鹼基將兩條DNA鏈條連接在一起,其中A總是與對面鏈條上的T相連接,而C則與G對應。

試管中的字母

科學家們從上世紀1960年代開始便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使用其他的化學組合方式,是否同樣可以實現對信息的存儲?但一直到1989年才由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的史蒂芬·貝納(Steven Benner)和他的研究團隊首次成功地將經過改造的胞嘧啶(C)以及胸腺嘧啶(T)植入DNA之中。在試管中進行的反應測試中,帶有這些被貝納教授稱之為「有趣字母」的DNA鏈條成功地進行了自我複製並產生RNA和蛋白質。

而根據貝納的說法,此次羅姆斯貝格研究組得到的鹼基則改動更大,與自然界的4大天然鹼基成分之間的差異更為顯著。在一篇2008年發表的文章以及在後續進行的實驗中,該研究組報告了在60種候選鹼基中進行配對努力,並嘗試了超過3600種組合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識別出一個鹼基對,分別被稱作「d5SICS」以及「dNaM」,這一鹼基對看上去比較有希望能夠成功。其中關鍵的一點是這些分子本身必須與催化酶機制相匹配,後者的任務是幫助進行DNA複製和解譯。

丹尼斯·馬萊謝夫(Denis Malyshev)是一位此前畢業於羅姆斯貝格實驗室的學生,也是這篇最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表示:「我們那時甚至根本就沒有想過我們竟然最終會創造一個植入這種鹼基對的細胞體。」通過試管實驗,研究組成功地讓他們研製的經改造的鹼基對實現複製並產生RNA。這需要使他們製作的鹼基能夠被酶所識別,而這些酶此前只能識別A,T,C和G。

製造一種人造生命體面臨的第一項挑戰便是讓細胞接受外來的鹼基,使它們可以在多次的細胞分裂過程中維持DNA分子,在這一過程中DNA會被複製。研究組對大腸桿菌進行改造,使其能夠表達一個來自硅藻的基因,後者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這種表達過程的結果是得到一種蛋白質,其可以允許分子透過大腸桿菌的外膜。

研究組製作了一小段的DNA,稱作質粒,其中包含一對外來的鹼基對,並將其注入大腸桿菌。隨著硅藻的蛋白質為外來的核苷酸供應養分,這一質粒成功實現了自我複製,並在接下來近一周的時間裡在大腸桿菌不斷的分裂中將自身複製到了新分裂產生的個體之中。而當來自蛋白質的養分供應最終耗盡時,大腸桿菌便重新用天然的組分替換掉了此前注入的外來成分。

外來控制

馬萊謝夫將控制外來DNA被吸收的能力作為一旦這些人造細胞洩漏到實驗室外之時的一種安全手段。但其他研究人員,包括貝納,都在致力於對細胞進行改造,使其能夠直接產生某些外來的鹼基,從而直接免掉培養的過程。

羅姆斯貝格的研究組目前正嘗試讓外來的DNA能夠去編碼蛋白質,而不是去解碼那20種共同構成自然界所有蛋白質的胺基酸。胺基酸是由三個DNA鹼基構成的密碼子實現編碼,因此額外添加的兩個外來DNA「字母」將會極大地提升細胞對新的胺基酸進行編碼的能力。羅姆斯貝格表示:「如果一本書只能用4個字母來寫,你就很難敘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而如果允許你使用更多的字母,你就能發明新的單詞,找到使用這些單詞的新方法,或許你就能講述更為有趣的故事。」

這項技術具有哪些潛在的應用前景呢?首先,我們可以將有毒的胺基酸植入蛋白質,從而確保它只會攻擊兵殺死癌細胞。另外,這項技術還可以被應用於螢光胺基酸,從而幫助科學家們在顯微鏡下追蹤生物反應的進行。羅姆斯貝格的研究組目前已經找到一家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名為「Synthorx 」的公司,試圖實現這項工作的商業化。

羅斯·泰爾(Ross Thyer)是來自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合成生物學家,也是相關論文的合著者。他表示:「是擴展我們能力的一次飛躍。」現在存在這樣的可能性,那就是賦予外來DNA編碼新型胺基酸的能力。

貝納表示:「在學界很多人認為羅姆斯貝格的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涉及DNA,如複製過程的化學反應都必須極度注意避免突變的發生。

改造過的大腸桿菌中含有數百萬的DNA鹼基對,其中只有一對是外來的。但貝納認為沒有理由認為未來製造出完全由外來基因構建的細胞是不可能的。他表示:「我不認為這裡存在界限。如果你回到過去,重複40億年的演化歷史,你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遺傳體系。」

但要想製造一個完全的合成生命體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羅姆斯貝格表示:「很多時候人們會說你將會製造出一個完全由非自然的DNA合成的生命體。」他說:「但那並不會發生,因為存在太多能重新組織DNA的因素了,它融合在細胞生命的方方面面之中。」(晨風)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為何無緣諾獎?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圖)1889年,受到俄國科學家巴普洛夫的啟發,兩個德國科學家梅林和明科斯基開始探索胰腺到底在消化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由這兩個發現,又經過幾代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牛、羊等動物胰島分泌的激素,即「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逐漸得到學界確認。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的禮來藥廠(Eli Lilly and Co.)已經可以從屠宰場取得的動物胰臟中,分離出足夠批量生產的胰島素。
  • 離人工合成生命又近了一步!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突破生物合成多項核心技術 合成生物學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發起了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試圖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
  • 天津禁售含人工合成色素大米
    天津禁售含人工合成色素大米,同時要求各級公共衛生監督部門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禁售含有人工合成色素大米的執法檢查活動。
  • 科學網—人工綠色:合成葉綠素
    費歇爾的成就為後來的人工合成葉綠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0年11月29日——德國科學家馬丁·斯特雷爾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成功合成葉綠素。伍德沃德被稱為「現代有機合成之父」。從小就醉心於化學的伍德沃德,在年僅11歲時就通過駐波士頓的德國領事館總領事取得一些發表在德國期刊上的論文,並在其中發現了狄爾斯和阿爾德關於雙烯合成反應的原始通訊。
  • 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新聞—科學網
    生命「字母表」迎來四名新成員
  • 俄、美科學家合成兩種新化學元素
    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宣布新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第115號和第113號元素,但一些專家表示,該成果還需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據1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俄羅斯杜布納核聯合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共同取得的這一成果,已在新一期《物理評論C》雜誌上發表。
  • DNA複製的過程
    為了了解真核生物的dna如何複製,科學家們首先以大腸桿菌這樣比較簡單的原核生物作為研究模型。一旦複製叉形成就需要許多酶來協助才能進行DNA的複製。這個是dna解螺旋酶,它負責將DNA的雙鏈結構解開,分開的單鏈被單鏈結合蛋白(dna結合蛋白)所穩定。拓撲異構酶,釋放解開DNA螺旋時的張力。一旦複製叉結構穩定,dna聚合酶就會催化新的核苷酸添加到子鏈中。
  • 含8個鹼基的DNA首次合成
    地球生命的DNA包含4個鹼基,現在,美國科學家將生命「字母表」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首次合成出包含8個鹼基的DNA。實驗表明,合成DNA似乎能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發表於《科學》雜誌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宇宙中或許存在其他生命形式,這對於外星生命搜尋非常重要。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後來的《科學》雜誌登載了題為《紅色中國的胰島素全人工合成》的數頁長評。國際學界認為的遙遠究竟有多遠?
  • 美國科學家合成新鹼基可體內複製 基因語言多了兩個字母
    一夜之間,科學家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命史。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生命的遺傳密碼只有兩對鹼基組合,現在,人類合成了第三對。5月7日,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的這項研究。
  • 把合成DNA的目標設的遠大些?對人類基因下手怎樣
    包含1200萬鹼基對的釀酒酵母基因,是目前為止科學家成功合成產生的最長基因組。Autodesk軟體公司Bio/Nano研究組的研究員安德魯·何塞爾(Andrew Hessel)獲邀在會議上發言。臺下觀眾問他接下來會是何種有機體被合成。「我們在從事世界上最複雜的遺傳工程。」何塞爾說,「為什麼不把目標設的更遠大些?對人類基因下手。」大膽的發言引起與會人員的討論。
  • 俄美科學家合成兩種新化學元素:113號和115號
    新華網華盛頓2月1日電(記者毛磊)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C》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布,他們新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15號和第113號元素。但一些專家表示,該成果還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據1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俄羅斯杜布納核聯合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共同取得了上述成果。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五十年:一粒蛋白前世今生
    提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創新科研成就,許多人會立即聯想到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本質的徵途上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 9月17日,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迎來了50歲「生日」。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這一成果今天(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02 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刊發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論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1條。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其中一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Jef Boeke)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的評價則流傳更廣:這項成果是繼上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  如今成果發布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隨之而來的思考和追問並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