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堅持不懈!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2021-02-15 科技日報

1958年,胰島素化學結構的解析工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

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

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後來的《科學》雜誌登載了題為《紅色中國的胰島素全人工合成》的數頁長評。

國際學界認為的遙遠究竟有多遠?一個完整的胰島素分子由51個胺基酸組成,可以理解為51塊「拼圖」,但與實體拼圖不同的是,每一塊和另一塊都可能由於化學鍵的「相互吸引」而結合,進而產生無限可能。研究者一面要「攔」著錯的結合,同時還要探索促成對的結合的最佳條件。此外,對於化學合成多肽來說,「51」在彼時是個天文數字。

重重困難讓這個「遙遠」遙不可及,然而,中國用7年的堅持不懈,通過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這是一條被國外科學家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走通的路。「胰島素是一個蛋白質,不僅分子量大而且結構非常複雜,分子中含有三對雙硫(-S-S-)鍵。胰島素合成涉及有機合成、化學與生物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其工作量之大、難度之高是生物化學與有機化學領域中前所未有的。」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葉蘊華說。

胰島素的一級結構分子式看起來像個兩層的「衣架」,最上面的提手是一個雙硫鍵,上層鏈(A鏈)和下層鏈(B鏈)由兩個雙硫鍵連接。

美國化學家考斯曼曾從相對概率的角度計算過,如果以A、B鏈為元件進行合成,A鏈與B鏈不僅可以A1B1的方式結合,而且可以AnBm等各種可能的方式結合,這使得A鏈與B鏈「隨機碰撞」後有無限多種可能,相應地其中正確胰島素結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這樣的證明以及其他嘗試者的失敗使得西方學界對於合成胰島素持悲觀的態度。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卻往往成功。

中國團隊的樂觀不是無源之水。葉蘊華回憶:1959年初上海生化所鄒承魯課題組的杜雨蒼、張友尚等開始探索天然胰島素的拆分與重組合。他們的拆、合研究經歷了多次失敗後,於1959年3月出現了好的苗頭:重新氧化拆開後的胰島素A、B鏈的混合物能表現出天然胰島素0.7%—1%的活力。

事實勝於雄辯。混合物的活力佔比遠比概率分析的高很多。通過在適當條件下氧化被還原的A鏈和B鏈,生物活力的恢復可達50%。在1961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研究人員明確指出,「充分苄基化了的胰島素衍生物能恢復活力這一事實,說明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A鏈與B鏈最後合成胰島素」。

「從當時的國際學術環境看,雖然由於上世紀50年代的代表性工作使蛋白質合成成為當時世界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有關探索性工作還僅限於少數人在開展。人工合成蛋白質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小龍表示,胰島素的合成不僅是開創性工作,還是逆勢而為的開創性工作。

1965年9月17日,上海市嶽陽路320號牽動著參與這一研發工作的所有人的心,但能進入現場的卻只有少數幾人。

「施溥濤代表北大,張偉君代表有機所與生化所杜雨蒼等少數人進行實驗,其他人只能在實驗室外面等待結果。」葉蘊華仍然記得不能進入現場時的焦急心情。

終於,杜雨蒼走出了實驗室,手中捧著晶瑩透明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結晶。一張經典的照片記錄了合成成功的情景,小白鼠在注射天然胰島素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後均發生驚厥,研究人員記錄它們的驚厥時間和狀態,小鼠的驚厥證明了人工合成胰島素擁有天然胰島素的活性。

經過一系列的檢測,最終證明,中國團隊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與天然胰島素分子化學結構相同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且生物活性達到天然胰島素的80%。

「胰島素合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是由51個胺基酸通過200多步化學反應而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合成中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最後的成敗,因此對每一步反應都必須嚴格把關。每一步的產物均經過嚴格鑑定合格後才能開啟下一步。」葉蘊華說。

活性取決於每個分子基團的狀態和位置,因此人工合成的每一步都是在對分子基團進行操作,其對精準度的要求可想而知,外界條件、溶液濃度等都不能差池半分,任何一步都決定之後的「活性」。

在沒有高精度儀器輔助的情況下,在沒有質譜、核磁共振等現代光譜分析手段作為「敏銳的眼睛」判斷正誤的情況下,一切都依靠科研人員的大國工匠精神。「玻璃滴管頭拉得比髮絲還細,以便精細調節溶液的pH值。」葉蘊華對一次合成A鏈時的實驗操作記憶猶新,「粗調」後的「細調」是根據精細pH試紙的顏色,現場討論是否要再多加一滴鹼或一滴酸,項目組帶頭人汪猷親臨現場指導。

「在合成過程中,製備的大多數肽段均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路線或方法,得到小肽後的分析數據的理論值雖然事先都經過仔細的計算,但是結果出來後,汪猷先生還要親自再用計算尺(當時尚無計算器)覆審。」葉蘊華說。

「一步出錯即滿盤皆輸。」劉小龍用最精當的話語總結出這一研究的艱難險阻。

這絕非單純的研究興趣使然,也非一味追逐科學發展的前沿熱點所致。196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聶榮臻到生化所視察時表態:「你們做,再大的責任我們承擔,人工合成胰島素100年也要搞下去。」

「強烈的民族責任心、高度的國家使命感無疑是驅使科研人員敢於作為、勇於創新、不懼困難,立志為國爭光的強大精神動力。」劉小龍說,「正是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勇於為國擔當,才使科研人員能夠以超乎尋常的膽識做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格局。」

提到人工合成胰島素,國人總是糾結於它未曾得到諾獎認可。「不搞上海的胰島素,不搞北京的胰島素,一心一意搞出中國的胰島素」,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及其被強有力的執行說明了一切。可以說,人工合成胰島素是一個諾獎難以詮釋的協作成果。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實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為何無緣諾獎?
    攝影:張馳)今年9月17日,是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誕生五十周年的日子。在當年的《中國科學》雜誌的英文版上,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論文署名者共有21位。(全合成胰島素研究組成立之初的人員。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到底有多牛?我們先來了解下「胰島素」(Insulin)和糖尿病。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五十年:一粒蛋白前世今生
    提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創新科研成就,許多人會立即聯想到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本質的徵途上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 9月17日,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迎來了50歲「生日」。
  • 五十年前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五十年前今天,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五十年前今天,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記者 陳飛攝   據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 (記者吳晶晶 王琳琳)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17日,這項成果的「誕生地」——現在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活動,紀念這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標誌性科技成就。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2、申報時間太晚。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 合成化學——認識現代化學C位選手
    合成化學的核心和基礎是分子的創製,它是研究化學鍵活化、斷裂和重組的規律,詮釋化學轉化的本質,聚焦合成過程的精準性、變革性與分子功能的導向性的一門科學。這麼說,合成化學與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高分子化學、材料化學等等等等的學科息息相關。
  • 維勒:人工合成尿素的先驅
    「活力論」禁錮了化學家的思想,所以,儘管當時許多無機物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通過化學反應人工合成。但是,在實驗室合成有機物卻無人敢為。所以,才會出現維勒報告成功合成出尿素時,得到的卻是老師的譏諷的回應。但是「美麗的傳說」被打破,亙古的鴻溝被跨越,「活力論」這個堡壘終於被維勒合成的尿素攻破了。
  • 科學網—人工綠色:合成葉綠素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100多年裡,經過德國、俄國的幾位化學家的努力,發現了葉綠體的光合作用機制,並且弄清了葉綠素的複雜化學結構。 19世紀初,俄國化學家、色層分析法創始人M.C.茨韋特用吸附色層分析法證明高等植物葉子中的葉綠素有兩種成分。1910年,德國化學家理察·威爾斯泰特與他的同事提取出了純淨的葉綠素。
  • 金剛石的化學合成
    Angus 等[]採用CVD技術以CH4或CH2等為原料在高溫下氣相外延成膜,開創了另- -種化學合成技術,該技術仍為高溫條件,但壓力很低,目前該技術也實現了產業化。CVD化學反應制金剛石膜的成功,使得人們明白在較低壓力和較低溫度下化學製備金剛石是可能的。
  •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2017-01-1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1982年1月15日,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因此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學上特別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繼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後,1968年隨即啟動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
  • 萬能的化學合成機器?| 彼岸
    德裡克.洛博士在上一期文章中指出,新合成技術的發明有可能導致化學合成的終結,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博文引起讀者的激烈反響,並推動了學術界和工業界同行們的討論。2015年8月, 時隔小半年以後,他又發表了第二篇博文來分享他對化學合成機器的更深入的思考。
  • 你還在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著色劑嗎?
    這種可食用性色素,它可以是天然的,比如從甜菜、菠菜、胡蘿蔔等植物上提取顏色;它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比如胭脂紅、日落黃、檸檬黃等。前者雖是天然提取,但在顏色上並不穩定,易受光照、溫度等影響出現變色情況,比如粉紅色的火龍果,遇高溫後顏色幾乎都褪沒了。
  • Science:讓細菌用太陽能進行化學合成
    Peidong Yang)的關於太陽能電池的文章名列榜首(相關閱讀:化學引用排行前三甲,華人大牛笑納冠亞軍)。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報告了一種將非光合作用的細菌改造成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系統,在利用太陽能進行化學合成方面又邁出了令人矚目的一步(Self-photosensitization of non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solar-to-chemical production. Science, 2016, 351, 74-77)。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的評價則流傳更廣:這項成果是繼上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tRNA之後,中國學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學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  如今成果發布已經過去一段時間,隨之而來的思考和追問並沒有停止。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楊煥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DNA通常被分配到不同染色體中,染色體又深藏細胞核特定區域,所以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異常艱難。  「作為真核生物的重要模式生物,化學合成酵母既能幫助人類深刻理解一些基礎生物學問題,又能通過基因組重排系統實現快速進化,得到在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的菌株。」
  • 02 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論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1條。  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 麻省理工發明快速合成蛋白質的自動化方法,加速生物製藥行業發展
    但是,人工合成蛋白質是一個十分複雜、耗時的過程,在生物學上,多個胺基酸通過肽鍵連接形成多肽,多肽經過多級摺疊後形成蛋白質。如何快速合成蛋白質?這一問題是近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人工縮短胺基酸之間的連接時間,或許是一個潛在的有效方法。
  • 合成生物學與生命謎題的追尋
    要合成生命,首先要打破無機與有機之間的樊籬。    一開始,人們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命力」的作用下,由生命產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想要合成無機物氰酸胺的德國化學家維勒利用氰酸和氨合成了有機物尿素。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利用木炭、硫黃、氨和水合成了有機物醋酸。隨後,脂肪、糖類等也實現了人工合成。由此,「生命力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天津禁售含人工合成色素大米
    天津禁售含人工合成色素大米,同時要求各級公共衛生監督部門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禁售含有人工合成色素大米的執法檢查活動。
  • 合成色素食品或會致癌
    人工合成色素開始扮演著改善食品色澤的角色,改善食物色澤,令其看起來讓人更有食慾、購買慾,但這種人工合成的色素在長期的使用中被發現種種危害隱患,在世界各國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時,品種多達100餘種,日本曾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7種,現已禁止使用其中的16種。
  • 《自然》雜誌:解讀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合成生物技術研究...
    記者:什麼原因吸引您研究合成生物學?  元英進:合成生物學是綜合了生物學與工程學(尤其是化學工程)的新興領域。我於1980年開始生物化學工程的學習,並拿到博士學位,隨著對這一領域的認識日趨深入,我對應用工程學原理來設計和合成生物組分極為感興趣。合成生物學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建造生物系統的契機,並促使我們的研究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