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五十年前今天,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五十年前今天,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圖 中國郵政「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50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陳飛攝

  據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 (記者吳晶晶 王琳琳)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17日,這項成果的「誕生地」——現在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活動,紀念這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標誌性科技成就。

  50年前,當時的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成功協作完成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自1958年12月正式立項至1965年9月科學家觀察到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結晶,歷時近7年。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本質的徵途上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這一成果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50年前親身參與這項研究的北京大學教授葉蘊華說,上世紀60年代,我國完成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依靠的是敢於向難題挑戰的自信和勇氣、嚴謹的科學作風、團隊的精誠合作以及參與者的無私奉獻。它為我國生命科學培養了一批人才,為我國生命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小龍說,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在生命科學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當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強國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科技日報上海9月17日電 (記者李大慶)17日上午,「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50周年」紀念郵票的首發儀式,在此項成果的誕生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一棟上世紀30年代的大樓裡舉行。

  據了解,該紀念郵票1套1枚,面值為1.20元。主體圖案為顯微鏡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結晶,背景為胰島素分子的一級結構圖、實驗用具和發表的論文首頁。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為何無緣諾獎?
    (當年參與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研究的老專家因此齊聚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攝影:張馳)今年9月17日,是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誕生五十周年的日子。在當年的《中國科學》雜誌的英文版上,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論文署名者共有21位。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五十年:一粒蛋白前世今生
    提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創新科研成就,許多人會立即聯想到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本質的徵途上實現了裡程碑式的飛躍。 9月17日,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迎來了50歲「生日」。
  • 中國首次申報諾貝爾獎,結晶牛胰島素緣何落選
    結晶牛胰島素作為上世紀中國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在中國人心目中,這是一項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傑作。但事實卻未能如我們所願,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其實合成胰島素的目的並不是用於治療糖尿病,而是用科學手段來合成蛋白質。在當時,這是一場科學界的「分子戰爭」。而中國舉全國之力參與這場戰爭並不是為諾貝爾獎,而是探索生命的起源。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1958年,胰島素化學結構的解析工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後來的《科學》雜誌登載了題為《紅色中國的胰島素全人工合成》的數頁長評。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2、申報時間太晚。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 中國胰島素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原因解密
    1965年秋,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所、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合作,合成牛胰島素結晶。這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毫無爭議地載入了共和國的科學史冊。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對外開放,這一成果在院史陳列中也佔有顯著的位置。很多參觀者在牛胰島素結構模型前面駐足,卻常常忽略了陳列在展櫃中的一件文件。
  •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2017-01-1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因此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學上特別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繼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後,1968年隨即啟動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
  • 維勒:人工合成尿素的先驅
    「活力論」禁錮了化學家的思想,所以,儘管當時許多無機物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通過化學反應人工合成。但是,在實驗室合成有機物卻無人敢為。所以,才會出現維勒報告成功合成出尿素時,得到的卻是老師的譏諷的回應。但是「美麗的傳說」被打破,亙古的鴻溝被跨越,「活力論」這個堡壘終於被維勒合成的尿素攻破了。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發布會現場 攝影 周文婷   中國日報上海8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Craig Venter(克萊格·文特爾)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轟動。此次,以覃重軍研究組為主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將單細胞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天然的十六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具有完整功能的單條染色體。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這一次,中國領跑了。  消息傳出後,自然科研中國區總監保羅·埃文斯毫不掩飾自己的激動:「他們(中國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只有1條染色體的新酵母菌株,顯示了中國在建立起可持續的科研生態體系方面的投資和眾多努力,有利於基礎研究的開展和探索關於生命的基本問題。」
  •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之真相
    鈕經義代表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團隊,參評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 上述這兩種說法,在中國流傳甚廣。1966年4月26日,法國科學院院士、巴黎大學教授特裡亞到生物化學研究所參觀時,也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並直截了當地說:「這是很好的合作的例子」,「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金」。1966年4月,王應睞、鄒承魯、龔嶽亭等在歐洲生物化學學會聯合會第三次會議上做了結晶牛胰島素全合成的學術報告。「這個報告成為與會科學家議論的中心。
  • 合成化學——認識現代化學C位選手
    (Wöhler)用人工方法從無機物成功合成了尿素。維勒 · 人工從無機物合成尿素 · 標誌著有機合成化學的誕生(無機——有機)施陶丁格· 出版《高分子有機化合物》· 標誌著高分子科學的誕生(小分子——大分子)範霍夫和勒·貝爾 · 提出碳的四面體假說 · 奠定了有機化合物三維空間結構的學說基礎(平面——立體)伍德沃德和多林 · 實現了奎寧的全合成 ·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簡單——複雜)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中國現代「新四大發明」竟都誕生於毛澤東時代,不是「崩潰」「浩劫」了嗎!
    2007年,「新四大發明」評選活動由廣東省發明協會主辦,搜狐網發起,從建國以來影響中國建設進程的數十項重大科技成果中,評選出中國當代的「新四大發明」:雜交水稻,漢字雷射照排,人工合成胰島素,複方蒿甲醚。
  • 人造生命裡程碑: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來自中科院的官方消息,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2010年,美國科學家J. Craig Venter團隊在《科學》上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日報網】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2018-08-03 中國日報網   該研究成果是通過經典分子生物學「假設驅動」與合成生物學「工程化研究模式」來探索解析生命起源與進化中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一個新範例。將天然複雜的酵母染色體通過人工改造以全新的簡約化形式表現出來,是繼原核細菌「人造生命」之後的一個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態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覃重軍團隊在一起學習交流(7月31日攝)。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