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2017-01-1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1982年1月15日,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因此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學上特別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繼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後,1968年隨即啟動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在聶榮臻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組織數個研究所開始工作。1978年初開始進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歷經無數次試驗,利用化學和酶促相結合的方法,於1981年11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個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化學結構與天然分子完全相同,並具有生物活性的核酸大分子——tRNA,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該工作完成後,1982年1月15日先以簡報形式在《科學通報》第27卷第2期上發表; 1983年5月,《中國科學》B輯全文刊出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工作,美、英、德、日、法等國家在報刊或科學雜誌上紛紛予以報導,給予高度評價。

1982—1984年,本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王德寶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全合成」為題先後在國際tRNA學術研討會,以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和西德等國的大學、研究所做過報告,獲得了高度重視和讚揚。

這項成果獲得1984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陳嘉庚生命科學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孔祥宇 [責任編輯: 張端穎]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02 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刊發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論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1條。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特刊:7篇長文解讀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開啟合成生命新紀元!
    2017年3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4個國家的一個大科學團隊一起合作合成了釀酒酵母中約1/3(約3500萬鹼基對)的基因組(總1200萬鹼基對),這個研究團隊由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酵母遺傳學家Jef
  • 離人工合成生命又近了一步!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日前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實現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三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同時刊發了這4篇研究長文。 什麼是真核生物?為什麼科學家對釀酒酵母「情有獨鍾」?這一突破有何意義?
  • 參與人工合成酵母項目後 華大宣布3年內搞出「人造線蟲」
    是否有一天,人類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生命,讓猛獁象復活?實現這一幕從技術上來講並非沒有可能。近日,科學家讓人工合成生命又前進了一步。3月10日,國際頂尖權威雜誌Science(《科學》)以封面、專刊形式同時發表7篇有關「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 Project)」的論文,在國內外生物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由美、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小組,在3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合成出了人工真核生物染色體,並成功在釀酒酵母中發揮功能。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也是人類邁向人工合成生命體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能大幅提高抗瘧藥、柴油等產品的產量。
  • 五十年前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記者 陳飛攝   據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 (記者吳晶晶 王琳琳)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17日,這項成果的「誕生地」——現在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活動,紀念這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標誌性科技成就。
  • 科技史上12月3日人工授精首次獲得成功
    1953年12月3日,衣阿華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使用冷凍精子進行了人工授精,首次獲得成功。  另外還有兩位婦女在衣阿華也接受了人工授精,並取得成功。但據衣阿華醫科大學的R-G-邦奇和J-K-謝爾曼教授說,他們的妊娠並不提前,他們說,X光透視表明胎兒生長正常。冷凍精子被廣泛地用於農業。
  •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
    1990年11月25日 我科學家直接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 199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觀察到辮子般的三鏈狀脫氧核糖核酸新結構,有關專家評價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又一重大發現。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科院: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央廣網上海8月2日消息(記者傅聞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消息,中國科學院近期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線型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相關文章在北京時間今天(2號)凌晨發布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這一成果打破了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界限,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決定基因時空表達的傳統觀念,標誌著我國將開啟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的新時代。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PNAS | 細菌多層水平操作子轉移重建酵母硫胺補救合成途徑
    月14日在PNAS期刊發表題目為《Multilayered horizontal operon transfers from bacteria reconstruct a thiamine salvage pathway in yeasts》的文章。
  • 合成生物學與生命謎題的追尋
    要合成生命,首先要打破無機與有機之間的樊籬。    一開始,人們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命力」的作用下,由生命產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想要合成無機物氰酸胺的德國化學家維勒利用氰酸和氨合成了有機物尿素。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利用木炭、硫黃、氨和水合成了有機物醋酸。隨後,脂肪、糖類等也實現了人工合成。由此,「生命力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我國科學家解析青蒿素類過氧橋鍵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Y224突變後酶反應產物結構 我國學者屠呦呦教授因發現青蒿素(artemisinin)而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曾耗時12年,花費4000萬美元的艱辛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教授最終於2013年4月10日聯合Amyris公司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在線發布了他們的成果:應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地在轉基因酵母中生產出青蒿素合成的前體青蒿酸,使利用酵母生產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