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人工合成酵母項目後 華大宣布3年內搞出「人造線蟲」

2020-12-22 第一財經

是否有一天,人類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生命,讓猛獁象復活?實現這一幕從技術上來講並非沒有可能。

近日,科學家讓人工合成生命又前進了一步。3月10日,國際頂尖權威雜誌Science(《科學》)以封面、專刊形式同時發表7篇有關「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 Project)」的論文,在國內外生物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本期《科學》雜誌封面

通過這組論文,國際協作組宣布完成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號、5號、6號、10號和12號這5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中國科學家完成其中的4條 ,未來將獲得與普通酵母菌高度一致的人工合成酵母菌。

合成生物學一直是生物學界的前沿科學,這一領域已經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但是,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發現,生物合成從科學研究到產業化、商業化中間要走的路還很長。

2020年基因合成將有4大突破

釀酒酵母作為真核生物,有16條染色體(長約14MB——MB, 兆鹼基,DNA片段長度單位,相當於100萬個核苷),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 Project)的目標是,實現這16條染色體全部人工合成(1400萬個鹼基,大小約為人基因組的0.5%),到時酵母的生命原始碼可以達到完全由人工編寫。

Sc2.0項目由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多個研究機構參與合作。其中,來自華大基因、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完成了已經合成染色體中的4條,佔完成數量的66.7%。

Sc2.0項目的牽頭人傑夫·波克(Jef D. Boeke) 教授表示,中國團隊的加入對Sc2.0項目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他們為這項龐雜的計劃帶來了高通量的平臺和極具創造性的科研團隊。

華大基因作為中國的代表團隊之一,主導了2號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含有該染色體的人工酵母菌株展現出了與普通酵母菌高度相似的特性。

3月11日,深圳市政府就華大基因等科研團隊做出的成就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發言表示,這一重大成果的發布在生命科學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首先,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的重要突破,從認識自然到根據自然的規律重新設計自然,從基因組的閱讀、解讀到重新設計,即在基因組的編寫上。其次,儘管酵母只是單細胞生物,但是目前生物產業最重要的是發酵產業,重新設計整個酵母將對整個發酵工業,包括遺傳工程、藥物、食物的生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楊煥明表示,怎麼定位中國的科學,不是簡單的領跑還是跟跑,而是弘揚全人類利益,中國科學家在該項目中的突出貢獻,再次彰顯了中國科學家為科學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2號染色體的文章第一作者、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負責人沈玥介紹,在設計中,華大基因團隊簡化了原有的基因組,設計了許多特殊的「元件」,增加了人工設計的「開關」,簡化了編碼,充分展現人類對於基因組編寫能力已接近於計算機語言的可用性。

沈玥表示,酵母基因組項目的實施使得我們在快速掌握基因組合成相關技術的同時,也搭建了完善的大規模高通量的合成生物學平臺。作為國家基因庫的公共平臺,對整個產業和技術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在發布會現場宣布「基因組合成2020計劃」:將在2020年前完成四大突破,包括第一個人造動物—線蟲、第一種人造植物--擬蘭芥、第一條人源21號染色體、萬種人工噬菌體的合成。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虎表示,深圳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早在2008年就瞄準了「大科學、大數據、大產業、大健康」的定位,出臺了專項規劃和政策,加快培育生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大力發展基因測序、幹細胞組織工程等。當前,深圳正著力推動創新經濟的再升級,創新能力的再突破,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深圳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推動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更好地造福民眾。

中國合成生物商業轉化還較少

中國團隊參與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國家863計劃「合成生物技術」重大項目的大力支持,華大基因的項目也獲得了深圳發改委、科創委的經費支持。

那麼,人造酵母新生命的誕生,對於變革生物製造、醫藥、能源、環境、農業等領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楊煥明表示,所有遺傳工程的藥品都是用酵母來生產的,很多認識生命的裡程碑都是酵母作為材料來實現的,以後幹細胞改造都可以直接用這個技術。在製藥領域,比如傳統的青蒿素是青蒿草裡提取,現在青蒿素用酵母在發酵罐生產,達到產量更高,比天然青蒿草的提取成本都要低。未來,隨著人工合成酵母的成本降低,就可以用於青蒿素的生產。

合成生物學一直是生物學界的前沿科學,這一領域已經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就在2016年10月12日,美國合成生物科技初創公司Zymergen日前宣布獲得1.3億美元B輪融資。這輪融資由軟銀領投,參投者包括現有投資者 DCVC、True Ventures、 AME Cloud Ventures等。

據CB insights統計,在過去5年中,合成生物創業公司累計額獲得近40億美元風險投資。2016年投資交易額13億美元,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該年度交易額增長了2.45倍。交易數量達到40起,比2012年增長1.85倍。

但在中國,對於合成生物的商業轉化的公司還比較少。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商務官王洪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很多,中國沒有的原因是我們資本的眼光和急於求成的思路,中國的資本一般投資了之後希望一兩年或者5年內有回報,希望中國資本未來能投一些更長遠長效的公司。未來,華大合成生物學方面會有一個很大的動作,會做一個最大的合成平臺,也會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支撐。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董事長說未來的 5-10 年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不妥
    在昨天舉行的 2017 年深商大會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稱,未來的 5-10 年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生命有多種定義,在科學實驗中自主合成胺基酸也是其中一種定義,這也就是汪健所說的生命。此外,汪健他所說合成的酵母,實際上指的是釀酒酵母,含有 1400 萬個鹼基對。汪健所說的化學合成項目,指的是酵母項目合作研究協議(SC2.0 PROJECT),是 2011 年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 Jef Boeke, 聯合美國、中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國研究機構組成的。華大基因、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科學家則組成了中國的科學代表團隊。
  • 離人工合成生命又近了一步!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日前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實現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三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同時刊發了這4篇研究長文。 什麼是真核生物?為什麼科學家對釀酒酵母「情有獨鍾」?這一突破有何意義?
  • ...特刊:7篇長文解讀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開啟合成生命新紀元!
    2017年3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4個國家的一個大科學團隊一起合作合成了釀酒酵母中約1/3(約3500萬鹼基對)的基因組(總1200萬鹼基對),這個研究團隊由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酵母遺傳學家Jef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2017-03-11 科技日報 劉垠 【字體:、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
  • 華大基因董事長稱5-10年後可合成任何生命,專家說有點過
    「未來5到10年我們可以化學合稱任何生命。」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近日在深商大會上又做出驚人之語。汪建在演講中表示,原來人們可以合成病毒、細菌,現在能夠合成酵母,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合成更高級的生命也不是難事,「這不是開玩笑,人造生命進展可能比人工智慧還快,它帶來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宗教問題、哲學問題、法律問題會更大,但是它對社會的衝擊,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來了。」
  • 02 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刊發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論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1條。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打開人造生命的大門 這回中國人工合成領先一步
    這技術能合成「人」嗎  這項合成生物領域的最新成果發布後,一個說法備受矚目,即「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這是否挑戰了人類對自然的傳統認知?人工改造的「簡約版生命」依舊可以存活的背後,有無倫理問題?  這要從最基本的問題說起:究竟什麼是合成生物學。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基因組層面上化學合成生命的大門在2010年正式開啟。當年,曾領銜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國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及其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1982年1月15日,我國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因此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學上特別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繼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後,1968年隨即啟動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人造肉"還沒搞明白 "人造冰激凌"就來了
    什麼是合成乳製品?實際上早在1931年,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就預言了合成食品的興起。他說:「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我們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下分別培育雞的這些部位,從而避免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飼養整隻雞的代價。當然,合成食品將來也會被使用。」
  • 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宣布創業
    在上午的主論壇上,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宣布創辦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還包括原華大基因營運長吳淳、首席科學家李英睿及首席信息官黎浩。公司目前正在深圳註冊,將於10月27日正式成立,現公司創始人為主要股東。王俊告訴網易科技,這個創業項目是希望建立一個健康大數據平臺,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這些數據,幫助人們做健康管理。
  •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中國首創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原標題: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其中,我國科學家為主完成了synⅡ、synⅤ、synⅩ、synⅫ 共4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研究成果於2017年3月10日以專刊及封面文章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4篇研究論文。這標誌著我國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在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態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內,覃重軍團隊在一起學習交流(7月31日攝)。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