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所、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合作,合成牛胰島素結晶。這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毫無爭議地載入了共和國的科學史冊。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對外開放,這一成果在院史陳列中也佔有顯著的位置。
很多參觀者在牛胰島素結構模型前面駐足,卻常常忽略了陳列在展櫃中的一件文件。這是外交部和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的一份報告,名為「關於楊振寧擬提名我國化學工作者為諾貝爾獎金一九七四年化學獎候選人問題的報告」。報告寫道:
國務院:
楊振寧博士今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函郭沫若院長,說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要他提名一九七四年化學獎金候選人。楊認為我國一九六五年首次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乃化學界之重大進展,故擬提名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所、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參加該項工作有代表性的科學工作者各一人,並希望徵求郭沫若院長的意見。
考慮到該獎系由資本主義國家頒發,我們不宜接受,故擬請我駐美聯絡處代為婉言謝絕楊振寧的好意。
以上當否,請批示。
外交部 中國科學院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這份文件上面,有周恩來總理12月16日的親筆批示:「擬同意,即呈主席、洪文、康生(暫不送)、劍英、德生、春橋、江青、文元批示」,以及毛澤東主席等人圈閱的筆跡。
這份文件證實,我國確實曾一度拒絕過諾貝爾獎的提名;這一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提出,並經最高領導人批示同意。那麼,當時中國科學院的有關人員是怎樣考慮的呢?
據了解,1973年11月下旬,郭沫若院長收到楊振寧的信後,就交給院黨的核心小組處理。院辦公室在了解情況後,隨即提出了「傾向於婉言謝絕楊振寧的好意」的處理意見。與此同時,院辦還徵求了計劃局和主管生物地學工作的一局和主管出版宣傳的四局的意見,他們也「傾向婉謝」。12月4日,院核心小組副組長劉西堯改定了辦公室草擬的報告,確定了「我們不宜接受」的處理意見。對於劉西堯的意見,當時中科院的主要負責人周榮鑫和郭沫若院長都表示同意。隨後,中科院徵求了外交部的意見,該部美大司「同意婉謝」。12月13日,中科院和外交部聯名向國務院提出了上述報告。
從這份文件上看,拒絕諾獎提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考慮:「該獎系由資本主義國家頒發,我們不宜接受」。但還有一個原因也值得注意,即「我國胰島素研究成果是科研人員在黨的領導下集體努力的結果,難以提出有突出代表性的人選」。這句話在劉西堯改定報告時給刪去了,但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胰島素合成錯失諾獎的深層原因。
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在大躍進期間上馬的,為了搶時間,中科院、上海市和北京市都組織了很多人,一度有七八百人參加「大兵團作戰」,以青年科研人員和學生為主。他們原本計劃一兩年就能大功告成從而向國慶獻禮,結果卻鬧了笑話,不得不鳴金收兵,大幅精簡人員,調整部署。在國家的支持下,生化所把這項工作堅持下來。他們和有機所和北大化學系的科研人員分工合作,其中生化所的20多人負責天然胰島素A、B鏈的拆合和人工合成B鏈,有機所和北大各六七人共同負責人工合成A鏈。這時仍然是年輕人唱主角,但資深科學家也參與意見。但那時的「社會主義大協作」,強調的是集體主義精神,真正的學術帶頭人並不是領導者和負責人。因此,在這項工作中並沒有公認的一兩位代表人物。
1978年底,楊振寧和生化所的王應睞所長都受邀提名諾獎候選人。這一次中科院積極配合,迅速組織會議推舉候選人。但三個參與單位都推舉不出眾望所歸的代表性人物。後來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旗幟下總算達成一致,推舉出生化所的一位科學家作為中國合成胰島素的代表,但次年並沒有獲獎。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結晶之後,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一度引起諾獎委員會的關注。關於這一成果的科學價值,不少行內專家認為與諾獎還有一定的差距,這裡且不多說。應當指出的是,諾獎獎勵的是作出傑出科學貢獻的個人,而胰島素合成採取的「大協作」方式,卻讓傑出的科學家靠邊站,這似乎註定了這項工作與諾獎無緣。那種過於政治化的集體主義科研方式,也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當然,能引起諾獎委員會的重視,也表明它的確是一項突破性的成就。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
(原文標題:王揚宗:胰島素合成與諾貝爾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