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胰島素拒絕諾貝爾獎提名原因解密

2020-12-20 健康界

1965年秋,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所、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合作,合成牛胰島素結晶。這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毫無爭議地載入了共和國的科學史冊。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史館對外開放,這一成果在院史陳列中也佔有顯著的位置。

很多參觀者在牛胰島素結構模型前面駐足,卻常常忽略了陳列在展櫃中的一件文件。這是外交部和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的一份報告,名為「關於楊振寧擬提名我國化學工作者為諾貝爾獎金一九七四年化學獎候選人問題的報告」。報告寫道:

國務院:

楊振寧博士今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函郭沫若院長,說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要他提名一九七四年化學獎金候選人。楊認為我國一九六五年首次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乃化學界之重大進展,故擬提名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所、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參加該項工作有代表性的科學工作者各一人,並希望徵求郭沫若院長的意見。

考慮到該獎系由資本主義國家頒發,我們不宜接受,故擬請我駐美聯絡處代為婉言謝絕楊振寧的好意。

以上當否,請批示。

外交部 中國科學院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這份文件上面,有周恩來總理12月16日的親筆批示:「擬同意,即呈主席、洪文、康生(暫不送)、劍英、德生、春橋、江青、文元批示」,以及毛澤東主席等人圈閱的筆跡。

這份文件證實,我國確實曾一度拒絕過諾貝爾獎的提名;這一決定由中國科學院提出,並經最高領導人批示同意。那麼,當時中國科學院的有關人員是怎樣考慮的呢?

據了解,1973年11月下旬,郭沫若院長收到楊振寧的信後,就交給院黨的核心小組處理。院辦公室在了解情況後,隨即提出了「傾向於婉言謝絕楊振寧的好意」的處理意見。與此同時,院辦還徵求了計劃局和主管生物地學工作的一局和主管出版宣傳的四局的意見,他們也「傾向婉謝」。12月4日,院核心小組副組長劉西堯改定了辦公室草擬的報告,確定了「我們不宜接受」的處理意見。對於劉西堯的意見,當時中科院的主要負責人周榮鑫和郭沫若院長都表示同意。隨後,中科院徵求了外交部的意見,該部美大司「同意婉謝」。12月13日,中科院和外交部聯名向國務院提出了上述報告。

從這份文件上看,拒絕諾獎提名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考慮:「該獎系由資本主義國家頒發,我們不宜接受」。但還有一個原因也值得注意,即「我國胰島素研究成果是科研人員在黨的領導下集體努力的結果,難以提出有突出代表性的人選」。這句話在劉西堯改定報告時給刪去了,但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胰島素合成錯失諾獎的深層原因。

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在大躍進期間上馬的,為了搶時間,中科院、上海市和北京市都組織了很多人,一度有七八百人參加「大兵團作戰」,以青年科研人員和學生為主。他們原本計劃一兩年就能大功告成從而向國慶獻禮,結果卻鬧了笑話,不得不鳴金收兵,大幅精簡人員,調整部署。在國家的支持下,生化所把這項工作堅持下來。他們和有機所和北大化學系的科研人員分工合作,其中生化所的20多人負責天然胰島素A、B鏈的拆合和人工合成B鏈,有機所和北大各六七人共同負責人工合成A鏈。這時仍然是年輕人唱主角,但資深科學家也參與意見。但那時的「社會主義大協作」,強調的是集體主義精神,真正的學術帶頭人並不是領導者和負責人。因此,在這項工作中並沒有公認的一兩位代表人物。

1978年底,楊振寧和生化所的王應睞所長都受邀提名諾獎候選人。這一次中科院積極配合,迅速組織會議推舉候選人。但三個參與單位都推舉不出眾望所歸的代表性人物。後來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旗幟下總算達成一致,推舉出生化所的一位科學家作為中國合成胰島素的代表,但次年並沒有獲獎。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結晶之後,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一度引起諾獎委員會的關注。關於這一成果的科學價值,不少行內專家認為與諾獎還有一定的差距,這裡且不多說。應當指出的是,諾獎獎勵的是作出傑出科學貢獻的個人,而胰島素合成採取的「大協作」方式,卻讓傑出的科學家靠邊站,這似乎註定了這項工作與諾獎無緣。那種過於政治化的集體主義科研方式,也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當然,能引起諾獎委員會的重視,也表明它的確是一項突破性的成就。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

(原文標題:王揚宗:胰島素合成與諾貝爾獎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申報諾貝爾獎,結晶牛胰島素緣何落選
    結晶牛胰島素作為上世紀中國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在中國人心目中,這是一項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傑作。但事實卻未能如我們所願,因為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其實合成胰島素的目的並不是用於治療糖尿病,而是用科學手段來合成蛋白質。在當時,這是一場科學界的「分子戰爭」。而中國舉全國之力參與這場戰爭並不是為諾貝爾獎,而是探索生命的起源。
  •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之真相
    美、英、法、荷、意、比、挪威、瑞典、芬、奧等國科學家熱情祝賀中國科學家取得的重大成果,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貢獻。」1972年夏,楊振寧第二次回國探親,明確提出要為中國的胰島素工作提名諾貝爾獎,然而,在當時條件下被婉言謝絕。
  • 被提名11次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竟鮮為人知
    他曾11次被提名諾貝爾獎,被多家專業媒體稱為「腦垂體大師」(master of mastergland),但卻很少被大眾媒體報導,因此被美國科學和醫學檔案界稱為
  •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為何無緣諾獎?
    、有機所和北京大學代表各一人合得1974年諾貝爾化學獎,然而中科院和外交部拒絕了這一好意。(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與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團隊合影)多年來,關於這項成就因為種種原因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傳說也經常有人提起。那麼真相又是什麼呢?
  • 【人物聚焦】中國諾貝爾獎提名第一人:紀念鈕經義先生誕辰100周年
    鈕經義先生是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員,中國申報諾貝爾獎第一人,長期從事天然有機化學研究,包括蛋白質和多肽的結構分析與化學合成等。從20世紀40年代遠洋求學走上生化科研之路開始,鈕經義先生潛心科研、報效祖國,為新中國生物化學事業奮鬥一生。
  • 魯迅先生是否真的拒絕了諾貝爾獎?魯迅: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不過魯迅的的文筆的確沒有特別優美是事實,所以很多不喜歡魯迅的人就會攻訐他不過是沾了時代的光,並且嘲諷他給自己臉上貼金,諾貝爾獎並不關他的事,還要一副自認氣節高尚拒絕諾貝爾獎的模樣。
  • 為什麼諾貝爾獎這麼多年不提名袁隆平?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至高獎項,專門用來獎勵在物理,化學,文學等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諾貝爾獎頒發了一百多年,一直到近年來才有中國籍的學者入圍,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莫言,一個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另一個則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短史記 | 「老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傳聞被證偽
    ②意即老舍是1968年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按照新解密的檔案文件,法國作家Andre Malraux才是當年「與1968年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   據學者傅光明的追查和考據,最早將「老舍與1968年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這種說法傳入中國的,是日本人藤井榮三郎,時為1981年4月,他在訪問北京時,把這種說法告知了老舍夫人及其子舒乙。
  • 美國「抗衰老之父」首訪中國 曾獲諾貝爾獎提名
    吉阿母帕帕博士因其開發了首個衰老測量電腦程式,榮獲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A4M)科學技術獎,因其以畢生精力研究開發的抗衰老保健品HealthycellPlus,榮獲愛迪生獎,同時以其在幹細胞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提名。    吉阿母帕帕博士是在環球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隆重邀請下訪問中國的,這是他首次踏上中國土地。
  • 魯迅真的拒絕過角逐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奇怪的瑞典人說出了真相!
    我們中國人,或自卑使然,或好面子導致,自知道世間有個諾貝爾獎,就落下了很重的情結。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鈎,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
  • 合成「胰島素」 - 共和國辭典06期:胰島素_歷史頻道_騰訊新聞_騰訊網
    A、廣泛流傳的幾種解釋都站不住腳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錯失諾貝爾獎的原因,一直流傳著多種解釋。歸納起來有這麼幾種:1、特殊時期,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歧視。2、申報時間太晚。3、我們推薦的獲獎者名單超出諾貝爾獎的名額限制。
  • 諾貝爾獎評委:我們很關注中國物理界
    其中,戴維·索利斯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半,另外一半由鄧肯·霍爾丹及麥可·克裡特裡茲共享。3人均是出生於英國,而就職於美國大學的科學家。在談到獲獎原因時,諾貝爾物理獎評委員會執行主席馬騰松稱三位獲獎者研究了物質的奇異狀態,如超導體、超流體或磁性薄膜等等。他們的先驅性工作為搜尋物質的奇異新狀態奠定了基礎,或許能在未來的材料科學和電子學中找到用武之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拓撲相有很多種,它們不僅存在於薄層和線狀物,還存在於普通的三維材料中。
  • 比特幣發明者被提名諾貝爾獎,可是人們找不到他 | 愛範早讀
    比特幣發明者被提名諾貝爾獎,可是人們找不到他 | 愛範早讀 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被提名諾貝爾獎以加密代碼形態存在的虛擬貨幣比特幣已經風靡全球,它的發明者 「中本聰」 剛剛被經濟和金融學界提名為諾獎候選人。自從 2010 年最後一次在比特幣社區以 「中本聰」 的帳號名稱露面回帖之後,這位比特幣的發明者,傳說中的數學家、密碼學家至今沒有在網上或現實生活中公開露面過。
  • 諾貝爾獎與心理學
    ) 諾貝爾獎頒給哪些領域的人?為了更確切起見,上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官網(www.nobelprize.com)查證一下。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籤署了他的第三份也是最後一份遺囑。當諾貝爾獎在他去世後被打開和閱讀時,這份遺囑在瑞典和國際上都引起了很多爭議,因為諾貝爾把他的大部分財富留給了設立一個獎項。
  • 科學網—語言學與諾貝爾獎
    (語言學沒有諾貝爾獎。) 有據可查的,是美國的語言學家曾經得到過一次提名,用的是「和平獎」的名義: 「1982年6月9日,是舉世聞名的美國語言學家肯尼斯·派克(Kenneth L.Pike)70歲生日。
  • 兩次獲諾貝爾獎提名,東京大學前校長有馬朗人先生去世
    有馬先生於1930年出生在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獲博士學位,是國際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其「有馬·堀江理論」(配位混合的理論)對世界核物理發展產生了重要貢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1989年,有馬先生擔任東京大學校長。1993年開始出任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1998年,受當時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的邀請,參加參議院議員競選並當選。
  • 胰島素傳奇五幕曲:偉大發現與榮耀爭奪
    至此,根本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班廷會與胰島素產生聯繫。此前,班廷從未關注胰腺,也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另外,由於戰爭原因,班廷並未受到完整的醫學訓練,他的醫學知識儲備和科研經驗遠遠談不上充分,在資深的專業人士眼中甚至是膚淺的。但是,這或許成就了他,發現胰島素顯然需要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這在他日後的研究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等級最高含金量最大的一個文學獎項,得次獎者也定能流傳百世,留名史書。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
  • 禮來發布胰島素發現90周年《突破》中文版 - 中國在線
    為響應這一主題號召,禮來製藥作為第一家對胰島素進行大規模生產,並成功推向市場造福患者的醫藥公司,此次與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合作,在中國聯袂隆重推出了由美國作家西婭•庫珀 與 亞瑟•恩斯伯格共同創作的《突破---胰島素發現創造的醫學奇蹟》的中文版,以期紀念胰島素的偉大發現並藉此機會向中國大眾普及胰島素的基本知識與防治糖尿病的正確態度。
  • 陳剛大夫講糖:從「胰島素在體內的分布」說起
    胰島素是為智者準備的良藥!胰島素是藥----這是漢語中的「主謂賓結構」。藥前有修飾,是「良藥」。但是,如果一味的認為「胰島素是良藥」就錯了。2007年《中國全科醫學》第16期有一篇由北京醫院藥學部張亞同教授翻譯的「引起不良事件最多的十大藥物(美國)」中,胰島素以8%,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