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解讀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合成生物技術研究...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The Nat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e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成立於2012年,是由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兩校共同合作創建的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該中心的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平臺SynBio(Synbio, the synthetic biology research platform)由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領銜,是國內先進的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日前,元英進作為合成生物學專家,接受了《自然》雜誌的採訪,介紹了團隊的研究方向和平臺今後的規劃,希望吸引國內外更多的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優秀人才。 

  記者:什麼原因吸引您研究合成生物學?

  元英進:合成生物學是綜合了生物學與工程學(尤其是化學工程)的新興領域。我於1980年開始生物化學工程的學習,並拿到博士學位,隨著對這一領域的認識日趨深入,我對應用工程學原理來設計和合成生物組分極為感興趣。合成生物學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建造生物系統的契機,並促使我們的研究更加深入。2006年,我在天津大學創立了一個合成生物學研究小組,當時我們正受邀參加由麻省理工大學最先發起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這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最高規格的國際學生大賽,我們在這次比賽中獲得金牌。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致力於擴大研究隊伍規模,努力推動中國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記者:SynBio研究平臺的主要項目有哪些?

  元英進:基因組合成是合成生物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作為合成酵母基因組國際聯合計劃(Sc2.0)(Synthetic Yeast Genome Project (Sc2.0))的重要成員,我們研究組的一個研究重點就是設計與合成酵母人工染色體。在此基礎上,我們在酵母中成功地構建了一系列產物的生物合成路徑,有效合成了天然產品、化學品、醫藥、以及燃料等。例如,番茄紅素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營養物質,我們構建了可以高產番茄紅素的酵母菌株,為商業化批量生產番茄紅素提供了可能。丹參素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有效成分,我們構建了丹參素合成的全新新人工路徑,並實現了其高效生產。我們的目標就是設計構建人工細胞工廠,使更多產品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生物生產成為可能。

  我們的研究也為能源安全和環境汙染等重大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我們利用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統成功研發出高性能的微生物燃料電池。我們同樣構建了利用光合作用製造綠色生物燃料和其他化合物的藍藻。

  記者:您為什麼要參與到Sc2.0項目呢?

  元英進:Sc2.0國際計劃旨在構建世界首個合成的真核細胞基因組,由紐約大學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教授(曾任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起。我第一次通過伯克的博士後蔡毅之接觸到Sc2.0就被它在基礎科學和工業應用上的巨大潛在影響所深深吸引。合成基因組在保持細胞健康的同時,還提高了基因組穩定性和遺傳可塑性。通過重建酵母基因組,我們可以加深對染色體、基因組構成和基因組結構等基本特性的認識;同時利用人工酵母基因組可以研究一些關鍵的進化問題,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生命進化的原理。因此我試著深入推動這個項目的發展。我們負責合成酵母V號和X號人工染色體,開發了一些關鍵技術,加速了整個項目的進程。

  記者:您是如何在合成生物學平臺上兼顧教育和科研的呢?

  元英進:我們一直致力於整合前沿科學與學科教育。Sc2.0計劃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與之並行的BAG(Build A Genome)課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課程,可以在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熟悉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等前沿科學問題。基於這個課程,我們開設了天津大學自己的BAG課程,參與課程的學生們在為合成人工染色體添磚加瓦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提升自己研究技能的重要經歷。我們也鼓勵學生參與到國際比賽,如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通過比賽可以將科技創新和學生培養很好的結合。微生物燃料電池項目就是我們的學生在iGEM大賽中獲獎的一項發明。此外,2014年我校建設了國內首家在教育部備案的博士點。

  記者:對於合成生物學家來說,我校的合成生物學平臺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元英進:天津大學建立了合成生物學模塊資料庫(SynbioML)(synthetic biology module library, SynbioML),包括了各種用途的8000多個人造合成基因元件,20000多個功能模塊和1000多個底盤。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搜索不同的模塊並免費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更進一步地開展自己的研究。我們還建造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作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四大平臺之一,我們可以充分利其豐富的資源來提供充足的合作研究機會,包括跨學科合作和國際合作。我們的合成生物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的建立也將會帶來更多類似的機遇。

  近來,我們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加工過程」創新群體,這是首個合成生物學領域國家創新群體。我校優越的研究環境已經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的優秀學者,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這一領域的優秀人才。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協同」讓創新更有活力——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這是世界上科學合作氛圍最好的研究機構之一。在《自然》雜誌發布的「2015自然指數」排名中,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在日本、澳大利亞、智利和德國的100家聯合研究機構中位列第6。  這是我國重大科技項目最青睞的科研中心之一。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方面的知識,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環保、生物工程、輕工、製藥、食品、冶金和軍工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方向設有多個研究基地,如國家重點化學工程聯合實驗室即精餾分離實驗室、國家精餾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業結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業結晶技術推廣中心、國家醫監局天津大學醫藥結晶工程中心、綠色化工精製加工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天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等。
  • 天理招生 |第六期: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學院簡介化學化工學院始建於1979年,歷經四十餘年的發展,現有製藥工程、化工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和藥學4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藥物化學3個學術學位碩士點以及材料與化工、生物與醫藥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擁有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天津市品牌專業
  • 京津冀地區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研究
    一、京津冀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格局1.初步形成以北京為核心,天津和河北互補協作的產業發展格局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形成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等集聚區,重點打造「北部基礎研發、南部高端製造」的產業發展格局,北部地區依託海澱區、昌平區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在醫藥健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科研優勢
  • 2020年高考:化工與製藥類專業全息解讀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就業對口的單位相對較多,工作機會也很豐富,可就業的領域包括化工、石油、輕工、醫藥、冶金、材料和生物工程等;或者是農業、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藥物研究與開發單位、醫藥院校、醫藥生產和商業企業、醫院、醫學衛生行政管理和藥檢所等部門及食品、日化及精細化工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其工作崗位和內容包括科學技術研究、工程設計、新產品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教學等;
  • ——記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技術」教師團隊
    團隊在教學研究改革中完成的「化工設計」課程先後獲得國家精品課、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已經成為《化工設計》網絡在線課程;團隊編寫的教材《化工過程設計》是國家「十五」和「十二五」的國家規劃教材,面向國家前沿和國家重大化工建設需求,教材內容不斷更新。該教材榮獲第8 屆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天津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是在原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學系、化學工程研究所等單位的基礎上於1997年7月正式成立的。它的成立是天津大學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也是科學技術向高度綜合化方向發展的形勢要求,它表徵著天津大學化工學科的優勢在高起點上的再度融合。
  • 院系名片 || 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院
    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工程一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化學工程與環境工程兩個專業工程碩士點,在校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學院辦學條件優越,擁有充足的教學、科研設施,下設有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化工與環境實驗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化學教學實驗中心為河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成果轉化獎頒獎、製造業創新中心籤約暨建院六十...
    趙文彥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陳士能,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秘書長胡遷林,原化工部科技司司長侯國柱,以及浙江省、杭州市領導,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科技學院、輕工業杭州機電設計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協會學會,企業等單位領導、專家、學者出席慶祝活動。
  • 2020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排名:天津大學穩居榜首,大連理工第4
    一直以來,化學工程與技術都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學科,該學科開設院校比較多,學科競爭比較激烈,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均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 中國化工的「十大名校」和中國化學的「十大名校」你都了解嗎?更有中科院四大王牌院為你揭秘
    長期以來,化工學院秉承「堅持一流標準,培養一流人才,爭創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貢獻」的發展目標,「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獲得學科評估「四連冠」,「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中的「卡耐基梅隆大學」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2019全球硬科技生物技術峰會暨第五屆中國藥物基因組學學術大會...
    歐陽平凱院士是我國最早介入生物化工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作為中國生物製造和工業生物技術的先行者和倡導者,長期研究生物技術應用於化工、材料、精細化工品的先進工程製造。他在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的工作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出任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主席,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杜邦科技創新獎、首屆趙永鎬創新成就獎等。目前擔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工程師學會理事長、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曾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江蘇省科協主席等職。
  • Science:未來化學化工指南(完整版)
    未來的化工產品、原料以及製造過程需要將綠色化學和綠色工程融合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這一轉變需要先進的科技與創新,以及從微觀分子層面開始並在全球範圍內產生積極影響的系統思維和系統設計。  在為未來的地球進行設計時,化學領域所面臨的科學問題不再是化工產品是否必需,而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化工產品的特性和生產工藝?
  • ​2020「SCIP+」綠色化學化工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圓滿落幕
    12月12日,華東理工大學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學會、上海化學工業區聯合主辦的2020「SCIP+」綠色化學化工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上海化學工業區舉辦。大賽以「綠色改變世界,化工智創未來」為主題,設置創業創新組和創業實踐組,收到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城市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地區,以及美國、法國、荷蘭等6個海外國家110所高校和初創企業共計387支團隊的參賽作品。
  • 復旦畢業生開創「全新領域」,利用太陽能合成生物有機肥料,超越自然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專訪
    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劉翀基於材料學和生物學的協同作用,研發出一種人工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混合體系。 劉翀專門設計的這種模仿植物功能的裝置,可以收集太陽能來產生電流,隨後電流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水中的細菌再將氫氣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氣轉化為生物肥料或燃料。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 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百年院慶特刊
    此外,俞壽雲團隊基於光誘導羥胺衍生物產生氮中心自由基,發展了一系列轉化。合成化學家在全合成以及金屬有機領域也取得突破。姚祝軍團隊實現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複雜天然生物首次全合成。他們的策略在合成抗癌活性生物鹼中顯得高產高效,為相關藥物的經濟性合成指明了方向。
  • 天津工生所參加渤海化工集團「生物化工大講堂」
    8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為我國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的重要科技力量,以及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全面戰略合作夥伴受邀參加渤海化工集團「生物化工大講堂」暨技術交流會。研究所所長馬延和,黨委副書記、副所長邢雪榮和副所長孫際賓,與渤海化工集團領導幹部共同分享了現代生物製造科技與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並就企業的技術需求做了詳細交流,產業合作部人員陪同參會。
  • ...南京工業大學——工業生物技術、綠色生物農業及材料化學與工程
    : 工業生物技術、綠色生物農業及材料化學與工程 聯繫方式 E-Mail:       電話:       郵編: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