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說明方法的考查一般有兩種形式:
1.指出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大約有10種,解答此類題時,了解各種說明方法的基本特點,抓住被分析語段中的關鍵詞,關鍵句準確判斷所考查的說明文文段使用了何種說明方法。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和效果。不同的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並不完全相同。分析時,首先要準確判斷文段的說明方法,結合所掌握的各種說明方法的基本作用進行分析;然後,要聯繫相關語段,抓住本語段的中心句或中心詞,明確本段主要說明的是說明對象的哪一具體方面或具體特徵,從而得出這一分析說明方法對這一特徵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說明方法在文章的開頭,比如舉事例或引資料,還有引出說明對象作用。
說明文的語言具有準確、簡明、平實、生動等特點。準確、簡明主要從採用的說明方法和精確、準確的用詞反映出來的,比如修飾限定性詞語的運用、精確數據的運用等等。平實、生動等則是從採用的寫作手法方面反映出來,有些說明文適當採用了修辭手法、描寫等寫作手法,有的還用第二人稱來表達,這都是為了使文章更加生動,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科學小品文語言大多生動、形象,事理說明文則更多平實、直白、準確。
【命題類型1】指出說明方法及作用、效果
【命題類型2】分析詞語或句子的含義、作用、修辭、表達效果等
【命題類型1】指出說明方法及作用、效果
這類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只要求說出採用的說明方法,另一種要求說出該說明方法的作用。
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列數據、分類別、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這就要熟悉說明方法的主要特點,能夠區別。不同的說明方法有不同的說明作用和效果,常見的說明方法作用的分析格式:
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使說明更具體。(指出事物的相應特徵,如果題目沒有明確要求或答不上,也可以籠統地答「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下同)。
列數據: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說明內容的特徵),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或: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作比較:把……與……進行比較,說明了兩者的區別,突出強調了說明對象的……特徵(地位、影響等)。
畫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或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或事理)。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說明內容),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引資料:引資料有幾種形式———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導、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突出說明對象的特點。(引資料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特別注意:下定義易與作詮釋混淆,可以這樣判斷:因為兩者都是判斷句,即A是B,如果說成「B是A」意思也基本成立就是下定義,不能成立就是作詮釋。舉例: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下定義,倒過來說基本成立)。雷射是一種顏色單純的光(作詮釋,倒過來說不成立)。
〖答題模式〗
本句(本段)採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方法作用的分析格式)。
【命題類型2】分析詞語或句子的含義、作用、修辭、表達效果等
此類考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考查修飾限定性的詞語。修飾限定性的詞語主要有幾類性質:表程度的(比較、幾乎、相當、更、最、基本上);表估計的(大約、可能、左右、可算、也許、極個別、大多數);表時間的(當時、剛剛、迄今);表範圍的(一切、部分、全部);表頻率的(經常、常常),等等。題目中常用刪除或替換的形式提問。
解答這類題時,首先要表態刪還是不刪,然後說明該限定詞的性質,解釋刪掉後,原來的意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符合實際;最後說明該限定詞的作用,如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等。
〖答題模式〗
模式1:不能,用了……(限定詞)生動地說明了……(說明內容),能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了這種效果。
模式2:不能。如果刪掉,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說明內容改後的意思),顯得太絕對化,不符合實際;用了……(限定詞)準確地說明了……(說明內容),符合實際情況,體現了說明文的準確性、科學性。
2.考查指示代詞。這類題一般考查指示代詞,如「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的內容。這類題一般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指示代詞大多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有時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注意分析判斷。找到之後,可以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示代詞的位置讀一讀,看是否合適,加以驗證。
也有少數題考查特定名詞指代的內容,一般只要結合該名詞的意思,也能在該詞的附近(前面或後面緊挨著的句子)直接找到答案。
〖答題模式〗
指代的是……(從文中找到的關鍵詞語、短語或句子)。
3.考查修辭手法。解答這類題時,首先要分析採用的修辭手法,然後根據修辭手法的作用,分析對說明的內容產生的效果。一般來說,常考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排比等。比喻和擬人,都能使說明更生動、形象,增加趣味性;排比能增加說明文的語言氣勢,增強節奏感和條理性。
〖答題模式〗
採用了……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說明的內容),起到了良好的表達效果。
4.考查表達方式的效果。說明文有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平實說明,就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說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把專門的知識說得有通俗,讓讀者能看懂。生動說明往往運用描寫的手法,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加說明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說明文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說明方式,但有時也用比較獨特的第二人稱,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交流效果,有時還會起到擬人化的作用。不管是平實說明還是生動說明,或者是獨特的人稱,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答題模式〗
模式1(平實性):文中採用了平實的語言,客觀準確(或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說明的內容),使文章簡潔明了,易於理解。
模式2(生動性):文中採用了形象化的語言(或運用了……修辭手法),生動地說明了……(說明的內容),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