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仝小林院士說
《健康報》: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否具體分析一下?
仝小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溼(瘟)疫」,是感受寒溼疫毒而發病。我之所以這樣歸屬,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病發於冬季,而且主要是從冬至(2019年12月22日)開始,經歷了小寒(2020年1月6日)、大寒節氣(2020年1月20日),這個時間段是一個高發期。按照「冬九九」來看,發病正值「一九」前後(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所以,在這個季節,「寒」邪是毫無疑問的。
對於「溼」,武漢的溼氣本來就挺大,今年尤甚。以往這個時候,武漢開始降雪了。我們查了一下,2020年1月到今天為止,陰雨綿綿天氣持續了16天,溼氣非常重,這也是一種反常的天氣。
「非其時而有其氣」,該特別冷的時候反倒不冷,該下雪的時候反而下雨,就容易出現瘟疫。「疫」本身是指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寒溼(瘟)疫」,之所以加「瘟」字,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病名。因為武漢今年是個暖冬,這個「瘟」字反映了當寒反暖的意思,它是在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一種氣候、物候下形成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歸屬於「疫病」範疇,其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如果說得再具體些,我個人認為其中醫病名可以定為「寒溼(瘟)疫」。
2、病性上屬於陰病。若為溫疫或溼瘟,病性上屬於陽病,結局是傷陰,是以傷陰為主線。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寒溼之疫邪引起,病性上屬於陰病,是以傷陽為主線。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針對寒和溼。具體來說,因為寒邪被溼邪所抑遏,治療寒邪,要溫散、透邪,用辛溫解表之法。治療溼邪,要芳香避穢化濁。這是一個大的原則。
3.從病位來看,在肺和/或脾。《黃帝內經》講「形寒飲冷則傷肺」,綜合武漢氣候及我們所看到的病人,也可以完全沒有脾胃症狀。
通過問診,我們發現大多數患者有脾胃症狀,而且非常典型,如周身倦怠乏力,食慾不好,噁心、嘔吐,脘痞脹滿,腹瀉或便秘等。我認為治療時要注意調理脾胃。
4.在分期上,高級專家組的意見基本一致,就是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分為四期,即早期、中期、晚期及恢復期。
我認為各個時期的證候如下:早期為寒溼襲肺礙脾,中期為寒溼阻肺困脾,晚期為寒溼閉肺傷脾(內閉外脫),恢復期為肺脾氣虛。
5.在用藥上,總的原則是散寒除溼,避穢化濁,而且應該一以貫之。
早期可以用藿香正氣散、神術散、達原飲等,中期用宣白承氣湯、藿樸夏苓湯等,晚期用參附四逆湯或加蘇合香丸等,恢復期用六君子湯、理中湯等。
應該注意的是,體質、年齡、基礎病不同,感染疫戾之氣有輕重之分,證候可以有所差別。但「萬變不離其宗」,傷陽為其主線。有些偏於陽性體質者,很快就化熱、化燥,甚至傷陰。
《健康報》:在治療過程中,您還有哪些囑咐嗎?
仝小林:
減少不必要輸液寒溼者,舌體偏胖大,有齒痕,厚膩苔,甚至腐苔,反映溼邪很重,此類患者初起階段儘量採用中醫藥治療,減少不必要的輸液。溼邪纏綿難愈,過度輸液會加重寒溼。
避免濫用抗生素因其為病毒感染,除非合併細菌感染,不宜常規使用抗生素。從中醫來看,抗生素多為寒涼之品,易傷脾胃。 《健康報》: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除了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等,中醫有什麼好辦法嗎?
艾灸該病病邪為「寒溼」,所以應該慎用苦寒藥,患者飲食要避免寒涼,食用溫熱飲食。除了服用中藥,中醫還有一些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試用,如艾灸神闕、關元、氣海、胃脘、足三裡等,可以溫陽散寒除溼,調理脾胃,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吃大蒜2003年非典時,我們在進入病房前都吃大蒜。大蒜素有抗菌作 用,對於一些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這是我們非典時期積累的經驗,有病無病都可以用。
代茶飲推薦一款簡易的寒溼(瘟)疫方:蘇葉6克,藿香葉6克,陳皮9克,煨草果6克,生薑3片(寒溼重者,生薑用5~10片)。煎湯代茶飲。
中成藥預防上,可用藿香正氣軟膠囊(或水),劑量減半。
02
張伯禮院士說
新華社專訪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他針對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中,中醫藥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在實際治療中是否已經見效、有沒有已經證實對這一疾病有效的中成藥或中藥組分等問題做出了回答。
首先,有沒有已經證實有效的中成藥或中藥組分? 據新華社記者了解,國家部委和相關單位正在緊急研發疫苗、抗體藥物。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成立了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
張伯禮提到: 「我們正在積極篩選評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藥,如連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氣、熱毒寧、清瘟敗毒散等。」
張伯禮介紹,第一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已於1月22日緊急啟動,其中包括中醫藥的臨床研究及對已上市中成藥及組分中藥的篩選與評價。他還表示,天津中醫藥大學擁有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儲備了近6萬份中藥組分,目前正在通過組分庫中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組分研發新的有效中藥,但成藥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那麼,中藥治療是否已經顯效?
目前,中醫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療中已經顯示出明顯療效,廣東、北京、天津等地定點醫院和武漢部分定點醫院均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救治患者。北京最先治癒出院的兩例以及武漢定點醫院的不少病人都是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癒出院的。
張伯禮表示:「中醫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具有療效。」 「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可以全療程、全方位發揮作用,但我還是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他說,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協同取效。治療此次肺炎目前尚無有效藥物,主要是支持和對症治療,中西協同救治病患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
各地官方推薦處方
01
國家衛健委、中管局推薦處方
1
醫學觀察期
臨床表現 1:乏力伴胃腸不適
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臨床表現 2:乏力伴發熱
推薦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疏風解毒膠囊(顆粒)、防風通聖丸(顆粒)
2
臨床治療期
(1) 初期:寒溼鬱肺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或無熱,乾咳,咽幹,倦怠乏力, 胸悶,脘痞,或嘔惡,便溏。舌質淡或淡紅,苔白膩,脈濡。
推薦處方:蒼朮15g、陳皮10g、厚樸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黃 6g、羌活10g、生薑 10g、檳郎10g
(2) 中期:疫毒閉肺
臨床表現:身熱不退或往來寒熱,咳嗽痰少,或有黃痰, 腹脹便秘。胸悶氣促,咳嗽喘憋,動則氣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推薦處方:杏仁10g、生石膏30g、瓜蔞30g、生大黃6g(後下)、生炙麻黃各6g、葶藶子10g、桃仁10g、草果6g、檳郎10g、蒼朮10g
推薦中成藥:喜炎平注射劑,血必淨注射劑
(3)重症期: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動輒氣喘或需要輔助通氣,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
推薦處方:人參 15g、黑順片 10g(先煎)、山茱萸 15g, 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推薦中成藥:血必淨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生脈注射液
(4) 恢復期:肺脾氣虛
臨床表現: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 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
推薦處方:法半夏 9g、陳皮 10g、黨參 15g、炙黃芪 30g、茯苓 15g、藿香10g、砂仁 6g(後下)
02
廣東省推薦處方
1
早期
(1)溼邪鬱肺,樞機不利
低熱或不發熱,微惡寒,頭身困重,肌肉酸痛,乏力,咳嗽痰少,口乾飲水不多,或伴有胸悶脘痞,無汗或汗出不暢,或見嘔惡納呆,大便溏洩,舌淡紅,苔白膩,脈浮略數。
治以化溼解毒,宣肺透邪;以藿樸夏苓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藿香10g(後下)、厚樸10g、法夏10g、茯苓15g、柴胡15g、黃芩10g、黨參10g、杏仁10g、薏苡仁20g、豬苓10g、澤瀉10g、白仁10g(後下)、淡豆豉10g、通草10g、生薑5g、大棗5g
加減:頭脹痛者,加蔓荊子、白芷、薄荷;咳嗽明顯者,加蜜枇杷葉、紫蘇子;痰多者,加瓜蔞、浙貝;咽喉腫痛者,加玄參、僵蠶、射幹。
(2)邪熱壅肺,肺失宣降
發熱或高熱,咳嗽,痰黃或稠,乏力,頭痛,全身酸痛口乾口苦,心煩尿赤便秘,舌紅,苔黃或黃膩、不潤,脈滑數。
治以清熱解毒,宣肺透邪,以麻杏石甘湯合達原飲加減:炙麻黃8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5g、檳榔10g、厚樸10g、草果10g、知母10g、白芍10g、黃芩15g
加減:大便粘滯不爽者,可合升降散;痰熱重,痰黃稠量多者,加桑白皮、川貝、魚腥草、金蕎麥;腑身熱煩躁者,加知母,丹皮、山梔子;氣短乏力,口渴較甚則,可用西洋參燉服。
2
中期
(1)邪熱閉肺、腑氣不通
發熱,咳嗽,痰多黃稠,胸悶,氣喘,口渴,口氣臭穢,腹脹便秘。舌暗紅,苔厚黃濁,脈滑數或沉緊。
治以清熱宣肺,通腑瀉熱,以宣白承氣湯、黃連解毒湯合解毒活血湯加減:生麻黃8g、杏仁12g、生石膏30g、生大黃10g、瓜蔞仁30g、桃仁10g、赤芍15g、葶藶子20g、黃連3g、黃芩10g、桑白皮10g、重樓10g、丹皮15g、鬱金15g、石菖蒲15g、生地15g、玄參15g
加減:大便秘結較甚,加生芒硝、虎杖;咳黃稠膿痰,加瓜蔞皮,魚腥草;邪熱傷津,加南沙參、石斛、知母或西洋參燉服。
(2)溼熱蘊毒,肺氣閉塞
發熱,或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喘息氣促,乾咳或嗆咳,或伴有咽痛,胸悶脘痞,口乾飲水不多,口苦或口中黏膩,大便粘滯。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以清熱化溼,宣肺解毒,以麻杏石甘湯、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減:生麻黃8g、杏仁12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滑石30g、茵陳20g、黃芩15g、白蔻仁10g(後下)、藿香15g、法夏15g、蒼朮15g、葶藶子20g、連翹15g、白僵蠶5g、蟬蛻5g、薑黃10g、生大黃5g、重樓10g、丹皮15g、赤芍15g、鬱金15g、石菖蒲15g、生地15g、玄參15g
加減:熱偏盛可加黃連、魚腥草;溼偏重加茯苓、佩蘭;溼熱俱盛,加黃連、布渣葉,薏苡仁;肝膽溼熱者,可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3
極期
內閉外脫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中痰鳴,憋氣窘迫,語聲斷續,花斑疹點,甚則神昏,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欲絕。
治以益氣回陽固脫,以參附湯加味:紅參10g、炮附子10g(先煎)、山英肉30g、麥冬20g、三七10g
加減: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痰迷心竅者,可衝服蘇合香丸。
4
恢復期
(1)氣陰兩傷,餘邪未盡
已無發熱或時有低熱,乏力,心慌,口乾,自汗出,腹脹,大便不調。舌淡紅,苔白或苔少,脈虛數。
治以益氣養陰祛邪,以二陳湯合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西洋參20g、石斛10g、麥冬10g、知母10g、淡竹葉10g、黃連3g、甘草6g、茯苓15g、法半夏10g、橘紅10g、陳皮10g、炒麥芽30g
加減:咳嗽明顯者,加用北杏、前胡;溼濁明顯者,可選用砂仁、蒼朮、厚樸。陰虛發熱者,加青蒿、地骨皮、十大功勞葉;口乾渴甚者,加玄參、天冬;痰中帶血者,加用丹皮、山梔子、藕節炭
(2)肺脾兩虛
睏倦乏力明顯,心慌心悸,口乾,自汗出,納差,腹脹,大便偏溏。舌淡胖,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以健脾益氣祛痰,以參苓白朮散加減:生曬參10g(另煎)、炒白朮15g、茯苓15g、白扁豆30g、砂仁6g(打後下)、蓮子30g、炙甘草6g、桔梗10g、山藥15g、薏苡仁30g、炒麥芽30g、神曲10g
加減:納差明顯者,可加炒谷麥芽、焦山楂;溼濁纏綿者,可選用蒼朮、石菖蒲、白蔻仁;汗出多者,加麻黃根、白芍;口乾渴甚者,加玄參、天冬;伴有血脫者,加用生曬參、阿膠;心慌心悸明顯者,加用丹參、遠志。
5
預防調護
本病應注意防重於治。接觸患者,應戴口罩。居室保持通風。禁菸酒,怡情志,加強食養,忌食辛辣及動火燥液之物,固護正氣
03
陝西省推薦處方
1
成人預防
組成:生黃芪15g、炒白朮10g、防風6g、炙百合30g、石斛10g、梨皮30g、桔梗10g、蘆根30g、生甘草6g
用法:藥物用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熬開後改為小火15分鐘,煎煮兩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服3~5天
2
兒童預防
組成:生黃芪9g、炒白朮6g、防風3g、玄參6g、炙百合9g、桔梗6g、厚樸6g、生甘草6g
用法:藥物用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熬開後改為小火15分鐘,煎煮兩次,共取汁50~100ml,每日分2~3次口服,連服3~5天
3
食療方案
可適量食用荸薺、百合、蓮藕、雪梨、銀耳、山藥、山楂等;可適量飲用白茶、茉莉花茶、金銀花等。
04
湖北省推薦處方
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一號方:蒼朮3g,金銀花5g,陳皮3g,蘆根2g,桑葉2g,生黃芪10g(開水泡,代茶飲,7-10天)
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二號方(即之前報導的七味湯):生黃芪10g,炒白朮10g,防風10g,貫眾6g,金銀花10g,佩蘭10g,陳皮6g(煎服,每日一付,分二次,7-10天)
05
河南省推薦處方
1
成人中藥預防處方
1.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的預防。
處方一:紫草10克、赤小豆30克、綠豆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無不適可繼續服用。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腹瀉者慎用,孕婦慎用。
處方二:蘆葦根30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黃芪10克
用法:煎或泡水代茶飲,不拘時,少量頻飲。
注意事項:老人、兒童皆可服用,孕婦慎用。
2.適用於流行期間特殊人群的預防。
處方一:適用於平素脾胃不和,或近期有腹脹,不思飲食,苔白膩等溼氣偏盛者。藿香3克、陳皮3克、桑葉3克、蘆根2克、桔梗3克、甘草2克
用法:一日一劑,加水煮沸後代茶飲。幼兒減半,孕婦慎用。
處方二:適用於平素易感冒,畏寒怕冷人群。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炒白朮15克、前胡10克、藿香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孕婦慎用。
處方三:適用於流行期間普通人群,尤其適合伴咽喉不適、大便偏幹者。麥冬5粒、白菊花2朵 、射幹2克、桑葉2克、青果2克、貫眾2克
用法:以上6味藥代茶飲。孕婦慎用。
處方四:適用於流行期間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接觸或慢性基礎病患者的預防。生黃芪9克、射幹5克、北沙參9克、金銀花9克、蒼朮9克、 藿香6克 、貫眾5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孕婦慎用。
2
兒童中藥預防處方
1.適用於流行期間正常體質兒童的預防。
處方:生石膏10克、綠豆12克、蒲公英6克、竹葉6克 蘆根3克、貫眾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2.適用於流行期間特殊體質兒童的預防。
處方一:適用於氣虛體質:平素易感冒,動則汗出,肢體倦怠,怕冷,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太子參10克、生黃芪10克、防風6克、炒白朮10克、枇杷葉3克、貫眾5克、大棗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處方二:適用於陰虛體質:平素易感冒,盜汗,口渴,心煩,便幹,舌質紅少苔。太子參10克、石斛6克、麥冬3克、金銀花3克、貫眾5克、大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
處方三:適用於痰溼體質:平素易感冒,體胖,面黃,乏力,口粘不渴,納差,便溏,舌質紅苔厚膩。藿香6克、薏苡仁12克、蒼朮3克、厚樸3克、金銀花3克、貫眾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連服6天。1歲以下,每日半副;1-16歲,每日1副。(以上處方請在醫師指導下參考使用)
06
安徽省推薦處方
1
成人預防方藥
黃芪20g,麥冬10g,蒼朮8g,防風6g,藿香10g,荊芥10g,甘草6g;每日1劑,早晚溫服,流行季節,口服5-7天,可適量加入冰糖。
煎煮方法:黃芪、麥冬先煎15分鐘後加入其他藥物煮沸5分鐘;中醫藥配方顆粒也可使用。
2
預防茶飲
桑葉10g,荷葉5g,蘆根15g,甘草3g;每日沸水衝泡500-800ml,分次服用,流行季節,口服5-7天。
3
預防香囊
藿香3 g,白芷2 g,艾葉1 g,薄荷1 g
07
江西省推薦處方
藥物預防:生黃芪12g、防風10g、白朮10g、銀花10g、連翹10g、貫眾6g、佩蘭10g、陳皮10g、蒼朮10g、桔梗10g。
08
甘肅省推薦處方
1
預防
針對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學及發病學特徵,立足於普通人群、虛體人群和武漢返(來)甘人群,以防為主,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思想,推薦預防措施如下:
食療
1.普通人群食療方
銀耳、蓮子、百合、排骨、山藥湯 :銀耳75克、百合100克、淨山藥50克、排骨500克、蓮子數粒。以上食材淨加水適量放入煲內,慢煲三小時,適量食用。
2.虛體易感人群食療方
紅蘿蔔250克,馬蹄250克,竹蔗500克,鮮百合150克,生黃芪30克,蜜棗4粒。以上份量適合4人飲用,可憑個人喜好加入瘦肉適量,慢煲3小時,甜食或鹹食均可。
3.已經患有普通感冒(肺炎)或肺炎易感人群及武漢返(來)甘人群可試用以下食療方:
板慄250克,瘦豬肉500克,生苡米300克,陳皮30克,鹽、姜、豆豉各少許。將板慄去皮,豬肉切塊,加鹽等調料,加水適量,煮爛即可帶湯食用。
口服湯藥
普通人群預防基本方藥:貫眾9-12g、蘇梗12-15g、淡豆豉3-6g、酒大黃3-6g、蒼朮6-9g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虛體人群預防基本方藥:生黃芪15-30g、炒白朮15-30g、防風6-9g、羌活3-6g、佩蘭10-15g、生薑3-6g。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武漢返(來)甘人群預防基本方藥:貫眾9-12g、蒼朮6-9g、羌活6-9g、生黃芪9-15g、淡豆豉3-6g、生薑3-6g。
煎服方法:加水500ml,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兌取200ml,不拘時服。
香囊
基本方:藿香15-30g、佩蘭15-30g、冰片6-9g、白芷15-30g。
上述藥物制粗散,裝緻密小囊,隨身佩戴。個人可根據基本方自製。
足浴方
基本方:杜仲30-45g、川斷30-45g、當歸15-20g、炙黃芪30-45g、藿香15-30g、生薑15-20g。
用法:加水2000ml,水煎45分鐘,取汁,入桶中足浴。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以全身微微汗出為度。
2
治療
各地可根據病情、當地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參照下列方案進行辨證論治,同時注重中醫臨床診療相關資料的收集總結工作。所有治療處方不可用於預防。
(1)溫邪犯肺
臨床表現:低熱或未發熱,乾咳,少痰,咽乾咽痛,頭痛,倦怠乏力,肌膚困痛,胸悶,脘痞,或嘔惡,或便溏。舌質淡紅,苔白或薄黃膩,脈浮數。
治法:宣肺散邪,清熱祛溼。
推薦處方:麻杏薏甘湯合升降散或達原飲;或羌活勝溼湯加減。
基本方藥:炙麻黃、杏仁、草果、姜厚樸、檳榔、蟬蛻、連翹、羌活、蒼朮、桔梗、酒大黃。
(2)溫熱壅肺
臨床表現:發熱,口渴,不欲飲,胸悶喘息、咽幹少痰,納差,大便不暢或便溏。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宣肺透邪,清熱解毒。
推薦處方: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
基本方藥:炙麻黃、杏仁、石膏、金銀花、連翹、黃芩、鬱金、浙貝、赤芍、膽南星。
(3)溫毒閉肺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黃痰,胸悶喘促,腹脹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宣肺通腑,瀉熱解毒。
推薦處方:宣白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可配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基本方藥:杏仁、生石膏、膽南星、酒大黃、炙麻黃、葶藶子、水牛角、桃仁、赤芍、生甘草。
(4)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四逆加人參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基本方藥:人參、附子、山萸肉、天竺黃煎湯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鼻飼。
08
四川省推薦方
組成:金銀花30g、連翹30g、蘆根30g、竹葉15g、薄荷15g、荊芥15g、桔梗15g、生甘草15g、藿香15g
用法:熬藥時每劑泡水30分鐘,熬開15分鐘,熬水三次共800ml,2日1劑,每日2次,每次200ml。
以上處方僅作為預防用藥,兒童用量酌減。如已出現發熱等症狀,請到醫療機構就診。
「
各地專家及醫院推薦處方
1
貴州中醫藥大學劉尚義教授推薦處方
劉尚義,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享受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獲「國醫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獲「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表彰。
中醫藥預防建議處方:北沙參10g、玉竹20g、石斛20g、貫眾20g、蒼朮10g、石菖蒲10g。
用法用量:水煎服。一日一劑,分早中晚服用。十歲以下兒童用量減半。
2
貴州中醫藥大學彭玉教授推薦處方
彭玉,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生導師,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學科帶頭人,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黃建業教授。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中醫藥防治兒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建議用方:板藍根20g、貫眾15g、藿香10g、薄荷10g、菊花15g、荊芥10g、葛根6g、蘆根10g、甘草6g。
用法用量:上方加水500ml,大火熬開後,小火再煎煮6-8分鐘即可飲用,每日3至4次。此劑量適合3歲兒童使用,大於或小於3歲患兒酌加或酌減3克。
3
廣東省中醫院張忠德教授預防流感處方
平素體質偏寒者,易感風寒而夾溼,推薦處方:蘇葉10g藿香10g,蒼朮5g,玄參10g,桔梗10g,淡豆豉10g。
用法:將上述藥方加500ml水,水開後小火煲煎半小時至200ml(約一小碗),日一劑,溫服,服用3-5天。(以上藥物,3歲以上兒童劑量減半。)
平素體質偏熱者,易感風寒而化熱夾溼,推薦預防處方:生薏仁20g,玄參10g,桔梗10g,桑葉5g,連翹10g
用法:將上述藥方加500ml水,水開後小火煲煎半小時至200ml(約一小碗),日一劑,溫服,服用3-5天。(以上藥物,3歲以上兒童劑量減半。)
4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溫病預防方
平素體質平和者,推薦處方:黃芪30g,金銀花10g,蘆根15g,連翹10g,麥冬15g,茯苓15g,白朮15g,稻芽15g菊花10g
若體質偏寒溼,可去金銀花、連翹、菊花,選加乾薑、陳皮、紫蘇葉、藿香等;
若體質偏溼熱,金銀花、連翹、菊花減量加木棉花、龍脷葉等。
煎服法:此方加5碗水,水開後煎煮15分鐘,熄火後再焗10分鐘後溫服。2~3人分量
5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原院長
黃兆勝教授推薦預防處方
青蒿15g,黃芩10g,柴胡10g,黨參30g,大青葉20g,板藍根20g,白茅根20g,北杏仁10g,白寇仁10g,薏苡仁30g,桔梗10g,甘草6g,藿香10g,葛根30g,羅漢果6g、金銀花10g。宣暢氣機,清利溼熱及扶正祛邪並舉。
6
北京中醫藥大學
姜良鐸教授推薦成人預防處方
生黃芪9g,北沙參9g,知母9g,連翹12g,蒼朮6g,桔梗6g水煎服,一天一劑,分2-3次服用,可預防性服用3-5天。
7
北京中醫藥大學
谷曉紅教授推薦兒童預防處方
北沙參6g,金銀花6g,連翹6g,蒼朮6g,桔梗6g,萊菔子8g,蘆根15g,生白朮5g,蔥白5g水煎服,一天一劑,分2-3次服用,可預防性服用3-5天。
8
成都中醫藥大學張之文教授推薦處方
初起風熱夾溼,身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脈浮數。可予陳平伯風溫初起方加減。
處方:金蕎麥15g,前胡15g,杏仁15g,銀花15g,桔梗10g,桑葉15g,薄荷15g,藿香15g,蒼朮10g,甘草6g。
若出現輕微乾咳,低熱或不發熱,乏力,周身肌肉酸痛,頭痛,納差,舌淡或紅,苔白或微黃膩,脈濡或滑,可以三仁湯加減:藿香15g,黃芩10g,薄荷15g,杏仁15g,薏苡仁15g,白蔻仁10g,蘆根20g,竹葉15g,牛蒡子15g,甘草6g。
若邪在少陽,時有寒熱,一身酸楚,口乾苦,舌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可予蒿芩清膽湯加減。處方:青蒿15g,黃芩15g,碧玉散10g(包),枳殼10g,陳皮15g,姜半夏10g,竹茹15g,甘草6g。
加減:
1、咳嗽痰多,加竹茹20g、瓜蔞皮15g;
2、大便稀溏,可合葛根芩連湯,葛根15g、黃連6g。
邪在肺胃,乾咳痰喘,舌紅苔黃,脈數,可予麻杏石甘合小陷胸湯。處方:麻黃10g,苦杏仁10g,石膏20g(先煎),甘草6g,黃連6g,姜半夏10g,瓜蔞皮15g。
加減:
1、肺胃熱甚,加黃芩10g、虎杖10g、金蕎麥30g;
2、喘甚,加紫蘇子15g、葶藶子10g、萊菔子10g。3.大便不通,酌加生大黃。
餘邪戀肺,疫病後期,口咽乾燥,乾咳少痰,舌面少津或幹,或少苔,可予桑杏湯加減。
處方:桑葉15g,苦杏仁10g,川貝母10g,北沙參15g,竹葉10g,梨皮10g,甘草6g。
加減:
1、口渴甚,加天花粉15g;
2、大腸津枯便閉,加松子仁15g、柏子仁15g、陳皮5g、桃仁15g。
以上處方煎服方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5分鐘,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煮25分鐘,連續熬兩次,將兩次所熬藥液混勻服用,每劑3次,每次150ml,每日一劑。
預防處方:防風15g,黃芪20g,金蕎麥15g,連翹15g,黃芩15g,藿香15g,甘草6g。
煎服法:此方泡10分鐘,大火煮開小火慢煮30分鐘,濃縮成600ml,2日1劑,亦可以茶飲。
9
成都中醫藥大學盧崇漢教授推薦處方
(1)預防階段
根據臨床病情,醫生可以考慮用:
桂枝20g、蒼朮15g、石菖蒲20g、白芷15g、陳皮15g、茯苓15g、法半夏20g、南山楂20g、炙甘草5g、生薑30g
(1)第一階段
發熱、惡寒、頭項僵痛、肌肉酸痛等:
桂枝法+葛根20g+黃芩15g
適用症狀:明顯的發熱;鼻腔、口腔感覺明顯有熱氣呼出;口渴或不渴;出現陽明的症狀。
首先,發燒症狀儘快的緩解。
其次,最重要的是截斷自身體內的病情演變!此次病情發展很快,如果已經導致了病邪犯肺,引起肺實質發生病變,那治療起來就很麻煩了,所以前期阻斷非常之重要!
(3)第二階段
保護肺體免於受到實質性傷害。考慮病邪對肺臟的影響,此階段醫生應在桂枝法的基礎上考慮疏導肺絡。在潛伏期之後,出現症狀的初期,大約1-2天的病邪侵襲肺及呼吸道。所以在此階段,醫生一定要考慮到它對肺的影響。
可在桂枝法的基礎上增減:
廣紫菀15g、杏仁15g、木蝴蝶20g、蘇子15g、廣桔梗15g、黃芩15g
(4)第三階段
綜合考慮病情病症。在沒有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情況,醫生要提前介入防範,先於病情的發展及時用藥!只有這樣,才能使肺的宣降功能不受大的傷害,減緩一切可能出現的呼吸系統症狀,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
若肺氣不能降,則影響了肺的宣。此次發病患者多為中老年、體弱多病者,大多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則易加劇其本身病情的危險性!
視具體情況可作為如下考慮:
疏肺、化痰、寬胸、降氣。
在桂枝法的基礎上增減後,醫生應靈活增減:
廣紫菀15g、杏仁15g、蘇子15g、瓜蔞殼15g、北沙參30g、炙百部15g
若出現黃稠痰,上方的基礎上,醫生應靈活增減:黃芩15g、蘆根15g、浙貝15g
若出現壯熱、熱毒壅盛,醫生可以考慮用白虎湯,但必須兼顧肺的問題,加減入疏導肺絡的藥物。
(5)第四階段
恢復期。如果能夠切斷病情在體內的發展,病人恢復起來就容易得多。目前醫院收治的病人,不可能純中醫用藥,一定是用了抗病毒藥物和激素等。根據以往的經驗,造成後續的後遺症如:肝腎功能影響、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等,概率不容小視,後續中醫醫務人員也要考慮到這個層面。
10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首屆全國名中醫王輝武教授方
荊芥10g、杏仁8g、甘草8g、銀花20g、板藍根20g、蘆根20g、藿香10g、桑葉20g、茯苓10g、桔梗8g
每日1劑,先加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用大火燒開,改用小火再煎煮20分鐘,煮取藥汁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用7日。
11
湖南省嶽陽市中醫院扶正清瘟湯
桑葉10g、藿香6g、連翹10g、板藍根10g、蘆根10g、蘆根15g、黃芪15g、甘草3g、北沙參10g、桔梗3g
12
江蘇省民揚州市中醫院方
生黃芪20g、炒白朮10g、板藍根20g、銀花15g、蒼朮10g、知母10g、沙參10g、山藥20g、桔梗10g
13
廣東省中醫院方
桑葉15g、蘇葉15g、杷葉15g、魚腥草10g、千層紙10g、桔粳10g、玄參15g、神曲15g、葛根30g、藿香10g、青蒿10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