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寫過「陳堯諮善射」,從陳堯諮全家故事可以讀懂整個北宋

2021-02-23 雅舍美邸

北宋時,蜀地閬州閬中縣有個叫陳省華的人,曾官至左諫議大夫。

陳省華有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長子堯叟真宗鹹平三年(989年)考中狀元,次子堯佐進士出身,三子堯諮鹹平三年(1000年)考中狀元,世稱「三陳」。

每當家裡來了官場上的同僚,或其他尊貴客人,陳省華會帶著三個兒子列隊恭迎。客人常常受不了這個禮遇,會感到頗有壓力。有人曾建議陳省華「勿庸如此」。

陳省華則認真回答:「兒子們都是晚輩,應該這樣。」

擱今天來看,陳家這種陣勢似乎有些搞笑。

但在宋朝,這是很嚴肅的待客禮儀,體現了名門望族的家風。不誇張地進,從陳家故事,你基本上可以讀懂整個北宋。

後人為陳家三兄弟建廟塑像

先講陳省華,此人五代時就在蜀國基層任職,宋開國後仍任縣令一類官職。後來官運突然亨通,最高官至左諫議大夫,從四品。

宋朝時設左、右諫議大夫,相當於紀檢監察機構的高級官員,負責監督、規諫皇上和朝中重臣。「左」高於「右」,其官銜約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副部長級(視朝廷對此的重視程度而不同)。

再講陳省華三個兒子:

長子陳堯叟,中狀元後受到宋太宗趙光義召見。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回答皇上問題口齒清晰,辭意暢達。太宗很高興,問左右的大臣:「這個年青人是誰的兒子?」有大臣回說是樓煩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隨後召陳省華進京陛見,發現陳省華是個人才,就委任他做了太子中允,這在宋朝初年是個文臣寄祿官,基本上屬於虛職。

次年(990年)四月,太宗又在同一天提升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任秘書丞(掌管文籍等事),並賜給兩人緋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員著緋色官服),以示恩寵。

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實屬歷代罕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瞧這對父子,有點「父以子貴」的意思。

陳堯叟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樞密使,最終做到宰相一職。

次子陳堯佐於端拱元年(988年)進士及第,雖然沒中狀元,也是極富才幹,且官運不錯,於景佑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至宰相。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去世後被追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 。

陳堯佐同時是一位文學家,有文集30卷,《宋文鑑》、《輿地紀勝》錄其詩40餘首,《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10篇。

三子陳堯諮,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他和長兄堯叟為中國科舉史上有名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後來曾依照朝廷安排,以文改武,任過武職。卒後被諡「康肅」。

北宋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陳寅恪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不是隨便講的。由於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起便奠定了崇文抑武的基調,科舉取仕制度到宋朝時被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據宋人筆記,出身洛陽的尹洙就曾經說過:「狀元及第,比大將軍擁兵千萬,收復幽燕,驅逐強敵於沙漠中,凱旋歸來,獻捷於太廟,還要更加光耀千百倍。」

由此已可看出狀元郎在宋朝時那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特殊榮耀。

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在宋代社會備受推崇,人們評價一個家族的興盛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個家族有幾個考中科舉的男子和幾個嫁給科舉出身者的女子。

宋朝也因此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榜下捉婿」現象:每逢科考皇帝殿試後唱名,宣布狀元歸屬,緊接著是為科舉高中者舉行宴會。從唱名到宴會這段過程中,富戶和官宦之家就會競相打量這些新及第的讀書人,從中挑選自己滿意的人選,行情好時,一日之間「中東床者十八九」。

陳家三個兒子,兩個狀元,父子四人都是進士,人稱「一門四進士」,在崇尚功名的宋代,他們站在一塊恭迎客人,能不給人壓力嗎?

更有趣的是,陳省華的女婿傅堯俞也是狀元,時人又有陳門四狀元之說。

02.陳堯諮文武雙全,中狀元做官後

仍然要被父母打罵

從史料看,陳家教育兒子歷來從嚴。

《宋名臣言行錄》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寫,彙編了散見於文集、傳記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跡。書中講述了這麼一則故事:

陳諫議(省華)家裡有一匹烈馬,性情暴躁,無法駕馭,踢傷咬傷過很多人。一天,陳省華回家後走進馬棚,沒看到這匹馬,就問僕人,僕人回答:是陳堯諮把馬賣給商人了。陳諫議馬上召來兒子訓道:「你是朝中重臣,家裡的僕人都不能制服這匹馬,商人又怎麼能養它呢?你這是把禍害轉嫁給別人啊!」說完趕緊命人去追商人牽回馬,並把賣馬的錢退給商人。

爾後又告誡僕人,要把那匹馬養到老死。當時的人們聽說此事後,盛讚陳諫議有一種古代賢者之風。

陳堯諮挨父親訓斥時,已官至翰林學士,正四品官,相當於副部長級。陳家對兒子真可謂活到老,教到老。

以前中學課本裡講過陳堯諮的故事,文章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吾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唉,這種小事,居然被大文豪記錄在案。微言大義。

歷史上,陳堯諮的確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有一次,仁宗想從當朝文官中找一位能文能武的人,派到北部邊地任節度使,執重兵把守重鎮,便想到了陳堯諮。

仁宗是一個很講民主的皇帝,他先讓宰相晏殊徵求陳堯諮意見。晏殊一問,陳堯諮趕忙回答:「這事太重大了,我可做不了主,得回家徵求我母親的意見。」

陳堯諮回到家中,把這事講給母親,沒想到他的母親(馮夫人)還沒聽他說完,就生氣地吩咐傭人拿棍棒來,追著兒子痛打。邊打邊罵:「陳家祖上讀書傳家,向來以考取功名為最高榮耀。到了你這裡,卻要貪圖高官厚祿,捨棄文官職位去做什麼帶兵節度使,你還有臉見祖宗的牌位嗎?」 用棒子打了兒子後,還不解氣,又摔碎了他的金魚配飾。

千萬別小看陳家發生的這麼一件事,它絕非一次簡單的教子行為,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在宋人意識深處起作用的世界觀、價值觀——崇文抑武,重功名而輕利祿。這跟孔子數千年前在社會上灌輸的儒家學說是一致的。

史載,直到陳母馮夫人去世後,陳堯諮才被授予軍職,任武信軍節度使、知天雄軍。

陳省華在同代文武百官中並不是多麼顯赫,像他那級別的官員也是多了去了。

但當時人都特別敬重他。

大家都看得出來,因為在他和夫人的精心培養教育及良好家風薰陶下,三個兒子相繼成才光耀門庭。在宋代,這是最有面子也最能贏得尊重的事。

陳省華的妻子馮氏,封燕國夫人。她性情嚴厲,很重家規,每天帶著兒媳婦下廚做飯。

長子陳堯叟的妻子出身名門,是當朝工部尚書馬亮的女兒。在家裡,她一向很受嬌寵,從小到大,從未下廚房做過飯。出嫁後卻要跟婆婆一起下廚房做飯。有次回娘家,她跟父母抱怨了這事。

馬亮聽說後,借著有一天上朝路上偶遇的機會,跟陳省華說:「親家,我女兒從小就嬌生慣養,在家裡從沒下過廚房。她不會做飯,以後就別讓她天天下廚房做飯了。」

陳省華聽後,不緊不慢地說:「我們家一向有我妻子在做飯。您的愛女每天只是跟著我那笨拙的妻子,在廚房打打下手。她作為大媳婦,將來有一天總要接婆婆的班,主持整個家庭的家務,早一點兒學習,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

馬亮聽明白後,有些慚愧,對陳省華說: 「親家,怪我不了解情況。我的女兒,以後您就多多管教吧。」

馬亮是懂道理的人,他表了態,女兒只好天天跟著婆婆下廚房,再也不抱怨了。

良好家風對後代影響終身。陳家在北宋有如此種種令人稱道之處,實非出於偶然。

而從一個小家得以庭窺視有宋一代的世風與社會文化,陳省華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給後人提供了一個典型窗口。

                    

相關焦點

  • 陳堯諮「自矜」之外
    陳堯諮「自矜」之外今之讀者知道北宋陳堯諮其人,多數因為歐陽修《歸田錄》中的一段文字,即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賣油翁》,知陳堯諮因「善射」而「自矜」。陳堯諮(970~1034),字嘉謨,四川閬中人,出身貴宦之家,曾中狀元,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工部尚書,死後追贈太尉,《宋史》有傳。「善射」之外,又是書法家。這樣的人,無疑是歷史名人了。陳堯諮為官多年,也曾做過一些好事,如破格提拔寒門之士,又有開渠引水、排澇的利民之舉,但遭非議之處卻更多,簡直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所以曾多次遭斥被貶。
  • 讀懂了歐陽修,才明白什麼是人生的滋味
    走過順境,也扛過逆境的歐陽修,比常人更懂人生的滋味。讀懂歐陽修,也就讀懂了人生。青春年少,瀟灑縱情人這一輩子,遇見的人很多,影響人生軌跡的卻很少。長官如此厚愛,歐陽修愈發縱情。宋代有官妓制度,此類女子可以歌舞佐酒,卻不能私侍枕席。歐陽修,卻偏與一位官妓有了私情。二人恩愛纏綿,宴會姍姍來遲,席間又眉目傳情。
  • 讀懂了歐陽修,才明白什麼是人生滋味
    「當我們活在當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文 | 憶雨瓷 來源|十點讀書(duhaoshu)知道歐陽修的人很多,讀懂他的人卻不可多得。曉得他是一代文豪,卻想不到其年少時,也曾風流不羈。
  •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寫在《醉翁亭記》前的一則趣聞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的北宋京都開封,查遍年鑑,這一年稀鬆平常,整年都沒發生一件讓全民振奮的事情。正當人們悵然若失之時,忽然從大慶殿內傳來一則重磅新聞,徹底打破了已了無生趣多時的北宋生活。一時間,街道上、酒館間、客棧裡、宮廷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聽到關於這則新聞的議論之聲,可以說絕對是北宋年度第一頭條。
  • 成語故事:一日千裡,歐陽修的勵志故事
    故事出自《湘山野錄》#歐陽修是我國唐宋時期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散文寫得非常好,他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如洗,母親沒錢供他讀書,只能親自教他讀書,用草棍代替筆在地上寫字,母親的要求十分嚴格,雖沒有筆和紙,但是寫在地上的字必須橫平豎直工工整整,不能有半點馬虎。習文作對必須字斟句酌,一絲不苟。母親給歐陽修打下來很好的文化基礎,也練就了他勤奮嚴謹的學風。
  • 【陳氏故事】狀元陳堯諮受教於賣油翁
    陳堯諮(970-1034)字嘉謨,陳省華之子。公元1000年(宋真宗鹹平三年)中狀元,初授官為將作監丞,後作過通判、考官、知州、知府、知永興軍、天雄軍、安撫使,後進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尚書工部侍郎等職。
  • 《賣油翁》是對北宋一狀元的羞辱,更是涵蓋北宋滅亡的原因!
    《賣油翁》是大家都學過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中描寫陳康肅公的射箭技術極好,將銅錢掛在樹上,他可以一箭射過錢眼,眾人觀看之後一片叫好,可是賣油翁卻不以為然,還說這只不過是熟能生巧,他也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賣油翁果真露了一手,在葫蘆的開口處放了一枚銅錢,賣油翁從這個銅錢上倒入一整壺油之後,銅錢居然沒有被油浸到。
  •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怎麼寫出來的?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
    文章標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怎麼寫出來的?民間流傳和真實故事有本質區別」歐陽修是舉世公認的北宋文學大家,在詩、詞、文、賦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領袖北宋文壇達三十年。歐陽修寫文章有個習慣,他喜歡把文章寫好之後都貼在牆上,然後琢磨推敲凝練語句,一篇一篇認真地看進行修改。歐陽修修改文章苛刻的程度讓人咂舌,對文章的要求程度高到有些文章在他修改後可能就不存在。所以歐陽修在寫成《醉翁亭記》後也是經過了一番修改,才有了今天的千古名篇。
  • 歐陽修:我太難了
    歐陽修,只要上過學的人應該對他都不陌生。他在中華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據說「唐宋八大家」之中有五位都是他的學生或徒弟,他是當時文壇的風向標和引領者,世稱:「歐陽文公」,可見在中華文學史上的地位。自古以來,歐陽修的作品以「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論道、記事、詩意,似乎兼而有之。」
  • 成語「出人頭地」背後竟隱藏一個感人故事,與北宋兩大文豪有關!
    可我們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歷以及背後的真實故事呢?那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成語「出人頭地」背後的故事,一探究竟吧!話說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大文豪,喜歡詩詞或者傳統文學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那就是歐陽修,要說歐陽修,那他在文學方面、歷史方面、政治方面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成就可是不得了。
  • 陳堯諮:《賣油翁》傳遞出來的價值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壇盟主歐陽修,曾經寫過一篇短小精悍、寓意豐富的寓言故事《賣油翁》。這篇文章被選進了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我上學的時候也學習過。由於文章實在精彩,因此原文照錄如下。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
  • 歐陽修的一首五言排律,語句洗鍊,醉美了整個琅琊山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讀者朋友都非常熟悉他的《醉翁亭記》,開篇就極其精彩,一句「環滁皆山也」,一筆點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而其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不僅流傳千古,而且發人深省。
  • 文壇宗主歐陽修
    歐陽觀為官清正廉潔,為人樂善好施,致使家無餘財,歐陽修與母親鄭氏只得相依為命,到湖北隨州投奔叔叔歐陽曄。歐陽曄也是一位清官,家裡並不富裕,好在母親鄭氏受過良好教育,可以教歐陽修讀書寫字。但由於家境貧窮,買不起筆和紙,鄭母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從此「畫荻教子」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母親的睿智卓識讓歐陽修在苦難的幼年獲得了基礎教育。 歐陽修天資聰穎,自幼喜愛讀書。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名垂青史。 歐陽修對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有推薦之恩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以「好賢」著稱,一生薦才無數,而且推薦的人才如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包拯等都成為北宋政局的主宰者,這些人大多繼承了歐陽修的政治人格,所以說歐陽修的「好賢」對北宋政局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