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但是真正能做到無欲無求的又有幾人?所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世間忙碌之人多為欲望驅使,為了華衣錦服,為了口腹之慾,為了家人美好的生活。
這些人間常態,才是真正凡人的生活。而也有些人是例外的,他們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只為追求心中所想。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了信仰,放棄億萬身家出家當和尚,如今妻兒和母親仍在等他。
宗教的薰陶下成長
1958年,釋海濤出生在臺灣臺北,父親是商人,家境殷實。釋海濤的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他從小就在宗教的氛圍下成長。
他對基督教的信奉,直到大學時一直都很虔誠。
畢業後他可以在父親的商業關係下找到很好的工作,但他並沒有選擇在父輩的蔭蔽下循規蹈矩的活下去,而是選擇自己創造自己的事業。大學時期的不斷積累突破對他後來打拼事業打下很好的人脈和經濟基礎,創業後,他的事業扶搖直上,甚至拓展到了國外市場,身價過億。
與妻子的相遇,結婚,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並沒有留住釋海濤自由奮進的心,他忙於事業,沒有過多的精力照顧家庭。
妻子很理解他,男人忙於事業無可厚非,有志向的男人總要在家庭方面有所疏忽,家裡的一切她都可以照顧的很好。
釋海濤很感謝自己的妻子,沒有她照顧家裡,他就沒有辦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事業中去。都說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是有一位女人在默默付出,釋海濤是幸運的,他身後有這樣一位為他甘願付出的女人。
事業和家庭都很穩定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釋海濤的母親被查出癌症,這對孝順的他來說很是痛苦,為了讓母親好起來,四處求醫問藥,但是一直無濟於事。
佛緣很微妙,冥冥之中自有註定一般,1991年,釋海濤有緣來到臺北慧日講堂,聽到僧人們誦念經文,他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來自靈魂的震撼,讓他久久不能平靜。他相信只要虔誠的修行,帶著為母親祝願的信念,便可以讓母親好起來,於是一年裡他虔誠的祈禱,沒想到奇蹟真的發生了,母親竟真的一日日好了起來。這讓釋海濤欣喜若狂的同時,更加相信,佛法對有緣人和虔誠之人的度化。
身心皈依佛門
在感受到佛法的大智慧後,他心生嚮往之情,母親疾病的劫難也令他看破了人生的輪迴,財富能怎樣?無法買回健康。財富再多,也不能過上真正自由而平靜的生活,平日光鮮的背後是推杯換盞的奉承;商場叱吒風雲的背後是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日日夜夜的勞心勞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卻不覺得快樂自由。
釋海濤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人生,或許是為了給母親痊癒後的還願,他選擇了皈依佛門。不顧母親和妻兒的苦苦哀求,和妻子離婚,剃度出家,母親傷心欲絕一直守在家中等他歸來。
1992年,海濤法師於楠梓慈雲寺受在家菩薩戒。
1993年,於新竹福嚴精舍梯度,依止上如下虛老法師。
1994年,於高雄六龜妙通寺受具足戒。
他完成了不只在心靈上嚮往,更是做到了身心完整的追求。
很多人說他不負責任,拋棄家庭產業,拋棄妻兒,不顧家人的阻攔,義無反顧的投身佛門。
這種境況下,了卻塵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海濤法師做到了,他感悟於佛法,並想將佛法的真諦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
他的妻子在離婚後,雖然傷心,但也會去參加他的佛法講座,看著曾經的愛人如今身披袈裟傳揚佛法,心中思緒萬千。
佛法使人平靜,淡化人們貪婪的欲望,他想讓世人都得益於此,走出自己思想的泥潭。
傳揚佛法身體力行
在他出家的二十餘年裡,海濤法師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傳揚佛法,通過電視、廣播、講座
遊化朝聖傳授放生、護生等活動,讓人們對佛法有正確的看待,並善待世間萬物生靈。
佛法的偉大包容眾生,欲望、疾苦、快樂等情緒都歸於平淡之心,讓深陷痛苦泥潭裡的人都能轉換思維,化逆境為順境,化嫉惡為動力,這正是海濤法師弘揚佛法之目的。
億萬身家縱然能使身體得到享受,但是卻做不到心靈的平靜和滿足。
佛法不是空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空談,不妄修,更是將"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的思想傳承,這體現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宗教實踐,佛法知行合一的精神盡顯,這種精神,正是海濤法師所潛心修行的方向。
2012年3月12日,海濤在廣州舉行了禪宗文化公益講座--"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為聽眾精彩的開示何謂禪,禪的意義等佛法知識,講座非常成功。受益之人何止千萬。
海濤法師更是一位思想正派的大德尊者,曾多次率臺灣佛教徒參訪大陸,交流佛法奧義。他在臺灣青年教僧中影響較大,並主張兩岸統一,認為佛教的根在祖國大陸,誓要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探訪世界佛教聖地,精進修為,為兩岸統一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小結:
世間眾人各為所求,或名利,或財富,或信仰之達成,海濤法師拋卻世俗紛擾,追求佛法高深,弘揚和善理念,不能用對錯來評判他的做法,因為功德之圓滿,佛緣之開度,本就是世人所幸,能夠得佛法點化並弘揚其魅力的人,本就屈指可數。海濤法師是勇敢的,他為心中的信念,勇於邁出這一步,無怨無悔,詮釋了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智慧,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灑脫。
為了信念,放棄億萬身家當和尚,世人的不理解,打消不了海濤法師一心向佛的堅持,選擇並堅持,是真正有作為之人的品質。智者的一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判,他們度化他人痛苦的功德無量,才是這場奉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