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風從海上來,潮湧鷺江畔。
40年前,廈門被歷史選中,這方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拉開了廈門追風逐浪的奮進大幕。
40年間,廈門敢闖先試,源源不斷地引入「改革活水」,設立臺商投資區、建設保稅港區,實施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
自中央「31條」、「26條」,福建「66條」,廈門「60條」、「45條」等惠臺政策推出以來,臺胞臺企登陸意願明顯增強,來閩交流群體和數量持續擴大。而對於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來說,「遍地是黃金」是他對廈門的初印象。
初來乍到:遍地是黃金,親切的鄉音
1999年的祖國大陸,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十年。這一年,廈門佳好集團董事長、臺商吳家瑩第一次叩響「大廈之門」,傳來的是親切的鄉音。飄洋過海來到廈門,吳家瑩坐上計程車,司機操著熟悉的閩南話,車窗外跟臺灣相像的氣候溫度,讓他無縫銜接融入這片經濟特區。
2001年,中國加入WTO,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因臺而設,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兩岸經貿合作的「探路者」,廈門經濟特區敢為天下先地創造了改革實踐的「廈門樣本」。
而特區發展的前瞻性和宏觀規劃對於來廈臺商是一大機遇。
吳家瑩在談及40年間特區臺商臺企的發展,他欣慰地用三個詞形容「優」、「格」、「親」指代營商環境優良;格局大,有建設性;環境安穩生活幸福親近。談及收穫,吳家瑩坦言是源自改革開放的紅利。「第一代臺商,帶著資金、技術來,做什麼就賺什麼。」臺商也給廈門帶來第一波經濟發展。大陸有13億多人口的市場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加持」,商機依然巨大。
紮根成長:愛拼才會贏,發展促轉型
「愛拼才會贏」,任何偉大的夢想都能在廈門經濟特區拼出來、幹出來。
四十年來,和吳家瑩一樣「敢吃螃蟹」的臺商用拼搏實幹一起為廈門經濟特區助跑發展「加速度」。
他們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在談及行業轉型升級方面,吳家瑩回憶道:在十幾二十年前,臺商們帶著拿手的服務業、金融業等來到廈門發展,在此期間,政府傾斜的優惠政策促成了一塊助臺沃土,在廈門紮根的臺企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廈門現在推三高企業乃至於總部經濟,金融產業的發展,乃至於觀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是要得力於特殊的營商環境,所以大家常說,廈門的臺資企業幸福指數一年比一年高。
幾年前吳家瑩擔任廈門臺商協會會長,並且申領廈門市第一張臺胞居住證,致此來廈創業臺胞們紛紛擁有一個被認同的身份,吳家瑩的公司經過近20年發展轉型,從當初的建材生意起步,逐漸擴展到幾乎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人和企業一塊兒紮根轉型升級成為一大趨勢。
展望未來:以40年為新起點,奮進
廈門是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城市,也是兩岸同胞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目前約有12萬臺胞在廈工作、求學和生活,廈門改革開放40年,離不開一路同行的,來廈門投資、創業的幾代臺灣商人。
恰逢40年歷史性節點,吳家瑩感慨:「偉大的夢想是拼出來、幹出來的,臺商要繼續發揮敢拼肯幹的精神,傳好手中的接力棒,與內資企業『強強聯手』,為廈門新一輪改革開放貢獻力量。」吳家瑩也希望,廈門能夠繼續發揮對臺前沿的作用,打造閩西南經濟生活圈,迎接經濟發展的「第二春」。(你好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