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維》這本書將會告訴我們,一個好故事總能打動人心裡最柔軟的部分,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與別人溝通,你將事半功倍,這就是故事思維。而要掌握故事思維,你需要學會講六種故事,並掌握七項講故事的技巧。
從上邊的介紹,或許你已經聽出來了,所謂故事思維,其實是一種與人溝通的方法,通過故事的方式,把你的觀點或主張表達給對方,讓對方接受。那麼在高效率快節奏、提倡用數字說話的當下,用故事來溝通,有什麼好處呢?下面我們就用一個故事來回答。
有個人叫斯基普,美國富三代,35歲接手一家公司,因為他的背景和年齡,股東們普遍不太信任他。這個斯基普,於是就在股東大會上講了他的一個親身經歷。斯基普說他曾經給一家造船廠畫電器平面圖,他恰恰是這個專業的高才生,又是從小在船上長大,對船特別熟悉,很快畫好了圖,自認為萬無一失。結果呢,還是出了錯,並且是被船廠的一個工人發現的,斯基普開始還很不服氣,覺得一個普通工人怎麼可能挑出自己的錯呢?直到他親自去船廠一看,這才傻眼了——他還真是畫錯了。原來斯基普是個左撇子,和一般人視角是反著的,所以圖紙就畫反了。後來斯基普在船廠的同事送給他一雙網球鞋,左腳是紅色的,右腳是綠色的。人家是想告訴他,從今以後一定分清左右,另外,以後就算再有把握,也得聽別人的意見,哪怕那個人是一個每小時只掙六塊錢的工人。
斯基普講完以後,股東們都笑了,那些懷疑的眼神也消失了。因為股東們從這個故事裡聽出了幾層意思:第一,這個斯基普雖然年輕,但已經有一線工作的經驗,也從工作中得到過教訓和磨練,不是他們想像的那種紈絝子弟;第二,不能像斯基普曾經的那樣,僅僅根據一個人的身份,就先入為主地給他貼上標籤,那樣只會導致自己的判斷出錯。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斯基普打消了股東們的疑慮,而他做的,僅僅是講了一個故事。
這就是《故事思維》這本書裡的一個案例。作者用它來說明,講故事往往比講道理的效果更好,如果斯基普只是憑空嚷嚷自己多麼厲害,那只會加深別人對他的懷疑。但他通過故事,讓股東們明白了他想表達的東西。
《故事思維》的作者叫安妮特·西蒙斯,是美國一家很有名的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她認為,一個好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不像數據那樣冷冰冰,所以總是能打動人心裡最柔軟的部分,不管一個人多麼有心機,多麼強硬,都會被好故事影響。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與別人溝通,這就是故事思維的核心。講故事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建立起來的思維模式,所以她寫了這本書,總結了一整套如何講好故事的方法,教我們怎樣把故事思維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作者認為,要想提升你的影響力,你需要會講六種類型的故事。這六種故事分別是:第一種,告訴別人「我是誰」;第二種,說明「我為何而來」;第三種,能提供願景的故事;第四種,能帶給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種,能說明價值觀的故事;最後一種,是告訴聽眾「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第一種類型的故事,是要告訴別人「我是誰」。都說現在是資訊時代,那麼看起來,人們最需要的就是信息多多益善,對吧?但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當你想說服別人時,對方最需要聽到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裡有沒有能讓他們感到信任的東西。當你想影響一些人時,對方的腦子裡總是會最先冒出一個問題,就是:這個人是誰啊?你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才可能使他們明白,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講自己的親身經歷。剛才我們聽到的斯基普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剛上任的經理,給員工開會時說,他曾在原來的管理崗位上獨斷專行,非常苛刻,最後逼得大夥奮起反抗。這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經理是誰」這個問題,讓員工們意識到,這位新上司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但他意識到了這種不完美,敢於去正視。這讓員工們看到了一種力量,相信這種力量會驅動著上司改善他自己,並且帶領他們團隊,取得不錯的表現。一下子,信任感就產生了。
當然,如果你沒有什麼親歷可以說,也可以講一些別的故事,比如神話、歷史,什麼都行,你要做的只是稍微變一下角度,讓聽眾能從這些故事裡找到和你之間的一些聯繫,明白「你是誰」就可以。不過有一點要注意,這時候最忌諱編出一個故事來,硬安到自己身上。說白了,誰也不是傻子,如果他們發現你在胡編亂造,就會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第一種類型的故事,說明「我是誰」的故事。接下來我們再說第二種類型的故事:告訴別人「我為何而來」。
人天生是有警惕心的。《紐約時報》在1999年做過一個民意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認為,和別人相處時要小心再小心,還有近四成的人認為,別人一有機會就想利用自己。所以當我們想對別人產生影響的時候,人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我們想從他們身上獲利,從而產生排斥感。這是人之常情。那麼作為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就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為什麼在這和你聊天。很多時候,你不必掩飾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因為只要不是過分自私,人們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沒有在騙人。
本書的作者安妮特認識一個富商,這個人13歲的時候從黎巴嫩到了美國,當時他不會說英語,也沒有錢,在一家飯館裡打工。他一直都很羨慕那些穿著好衣服、開著好車的人,總盼著有一天和他們一樣春風得意。後來,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每一次他和別人談生意的時候,都會把自己這段經歷先說上一遍,這會讓他的合作夥伴看清楚,他究竟想要得到什麼,知道他為什麼出現在這些商業場合裡。沒錯,這個人的目的是謀利,但他直白地說出來了,而且讓人們覺得這個目的可以接受,這樣就為他贏得了信任。
當然,有時候,回答自己為何而來,答案是充滿精神價值的,聽著特別高大上,但只要你善於講述,同樣能讓人相信你。比如,安妮特認識的另一個商人,一直在愛滋病患者關懷中心做志願工作,他在請商界人士捐款的時候,總會講起自己的一段旅程。那是他去以色列的時候,那裡有一個淡水湖叫加利利海,它和死海擁有同一片水源。當地人告訴他,死海沒有出水口,所以水的流通受阻,導致湖水鹽分不斷升高,最終失去了生機。而加利利海有出水口,水不斷流入、流出,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商人想通過這個經歷告訴捐款者,幫助他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在獲得財富的同時又懂得施捨,才能像加利利海的水那樣活起來。而這個故事也很好地說明了,商人為什麼要去募捐,也就是為何而來。
第二種類型的故事,說明自己為何而來,就介紹到這。我們再來說說第三種故事,就是願景故事。帶給人恐懼感的故事,的確能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但是安妮特說,從她多年培訓的經驗來看,利用恐懼或羞恥感去影響聽眾,短時間內可能有點用,長期下來就會有副作用,因為它會讓人變得消極,不願意採取行動。人們更希望從故事裡聽到的是一些積極的東西。所以,一個好故事要能帶來願景。
安妮特的朋友給她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人去建築工地,發現有三個建築工人正在幹活。他問第一個人:你在幹什麼呀?那個人說,我在搬磚。他又問第二個人,你在幹什麼呀?第二個人說,我在修一堵牆。再問第三個人,你在幹什麼呀?第三個人說,我在修一座教堂。這仨人幹的活其實一樣,可是勁頭兒明顯不一樣。如果你想最大限度地影響別人,就應該像第三個人那樣,給人們以憧憬,講一個帶有願景的故事。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你需要會講的第四種故事,能帶給人智慧的故事,或者用一個我們更熟悉的成語來說,叫做「授人以漁」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與其直接給他幾條魚,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所以說,授人以漁的故事,是指導性質的故事,要告訴人們,為什麼要讓他們這樣做。
安妮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通訊公司裡,向客戶提供各種產品的價格報表,由於業務量太大,安妮特經常犯錯,壓力山大。有一天她實在忍不了了,就琢磨著把軟體做成一個自動報價系統。她花了整整八個小時,才學會寫出一小段應用代碼。不過雖然編程的過程很痛苦,但最終她成功地達到了目的。自動報價實現之後不到兩天時間,她的老闆就注意到,安妮特的報價速度有了極大改觀,於是馬上讓其他員工都把代碼複製了一份。安妮特說,以後每當她要教別人怎麼使用一款軟體的時候,都會先講自己的這個故事。軟體的使用技巧並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掌握一門技能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這樣的話,當你再告訴別人如何使用表格和公式的時候,它們就不會顯得那麼枯燥無味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需要給別人講授人以漁的故事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裡,總是有貪婪、冷漠、恐懼這些負面情感,遇到問題的時候,它們會誘惑我們去偷懶、逃避,選擇一些看起來簡單的做法,而這些做法通常都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思維慣性。如果你希望別人做出正確的選擇,卻只給對方講一堆大道理,他們是聽不進去的,因為這就是思維慣性導致的。但如果你給他們講故事,就可以打破這種思維慣性。授人以漁的故事通常都有很巧妙的啟發性,促使人們舉一反三,發現更智慧的東西。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太多了,很難都消化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信息並不重要,如何獲得智慧才更重要。這恰好是授人以漁的故事所擅長的。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你需要學會講的第五種故事:關於行動價值的故事。什麼叫行動價值呢?就是通過某種實踐行動,來呈現價值觀。通常我們會宣揚很多價值觀,把它們印成標語、卡片。但是當人們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不是特別往心裡去,因為這些口號太抽象,距離生活太遠,沒有具體的事例做支撐,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意義。所以,講一個具有行動價值的故事,就至關重要。
美國有一位博士,叫克里斯多福·蓋爾,曾經在美國的改革行政管理協會當主席。有一次一個45歲的男人到他們那去面試,這個男人是公務員,面試過程中不停地說自己長久以來如何加班加點地工作,如何取得了各種成績。可突然間,意想不到的事兒發生了,這個男人心臟病發作,等到救護車趕到的時候,人已經不行了。蓋爾博士和員工們全都驚呆了,這個男人本來打算從一個高壓的崗位,跳槽到另一個更高壓的崗位上,卻死在了應聘現場。這不由得讓蓋爾博士反思,政府也好,公司也好,很多組織所秉承的「一切以效率為先」的原則究竟對不對。後來,蓋爾博士致力於改變傳統的工作觀念,每次宣揚自己的價值觀時,她總是給聽眾講這個猝死的故事,希望藉此告訴人們,他們原有的工作原則可能是錯誤的,不斷地要求員工加班加點,是在變相殺死他們。
這就是一個關於行動價值的故事,它能很好地影響別人的既有觀念,從而改變他們的行動。好,我們再說說最後一種應該學會的故事,這種故事的主題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在講故事的時候,如果你能讓聽眾覺得,你讀懂了他們的心思,那麼他們就會喜歡你講的故事。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你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就行,事先了解一下你打算影響的人,看看他們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對你不滿意,就從此入手,想法消除他們的戒心。
安妮特遇到過一個數據員,這個數據員在給別人做演講時,是這樣開頭的,他說,我是一個數據員,所以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是你們這輩子最難熬的經歷。然後,他就講了許多在數據恢復工作中發生的引人發笑的蠢事。這讓他的聽眾感到放鬆,因為他們曾本能地覺得,一個數據員的生活有什麼好講的,肯定很無聊。但當數據員自己指出這一點時,就等於告訴大家,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所以我不會讓你們無聊的。這一下子就會打消聽眾的疑慮,那麼當他再講有關數據的故事時,人們也就樂於去傾聽了。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如果想對別人產生影響,我們需要學會講的六種故事:第一種故事,是告訴別人「我是誰」;第二種故事,是說明你為何而來;第三種是能提供願景的故事;第四種是能帶給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種是能說明價值觀的故事;最後一種,是告訴聽眾「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
那麼,在知道了該講什麼故事之後,從具體的技巧來說,我們又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安妮特認為,在聽故事的時候,聽眾大約只能聽到15%的詞彙,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講述者的表情、姿勢、著裝等等吸引了,所以她從這些方面給出了七條建議,或者說七個技巧。
第一個技巧,就是手勢可以說話。手勢運用得好,可以為故事增加魅力,一個好的手勢,能讓人覺得你好像憑空拿著一個道具,或者畫出了一個場景,而且越細膩的手勢,就越有說服力。
安妮特提供了一個關於手勢的小練習,大家可以跟著我一起試試——來,請把手掌打開,想像手裡拿著一個盒子,那麼你現在應該是一個什麼手勢?好,接下來我們再想像一下,盒子裡有一枚戒指,你用另一隻手來打開盒子,把戒指拿出來,遞給別人。好的,我們再想像一下,現在我們手裡沒有盒子了,變成了一隻特別噁心的癩蛤蟆,你會做出什麼手勢?做這個練習,需要你同時提高自己的想像力,想像面對不同場景的時候,你應有的反應,想像力越豐富,手裡的東西就越有真實感,你的手掌和手指頭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彎曲、力度。所以,在利用手勢的時候,儘可能地去想像你要描述的場景,它會帶動聽眾,和你一起創造出各種形象,從而對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再來說第二條技巧,就是用表情傳達情感。有研究顯示,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所傳達的情感都要深刻。但表情有一個缺陷,就是它太誠實,能把你內心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都洩露出來。當你氣憤的時候,臉上就會不自然地帶出來。所以使用表情有一個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喪,就先不要給別人講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而是應該先給自己講講,等到情緒亢奮起來再說。我們可以把講故事時的樣子錄下來,在回放的時候把聲音關掉,這樣去觀察自己的表情,然後對照不足加以改進。這種有意識的訓練可以很快提升故事裡的情感色彩。
第三條技巧,是用好我們的身體語言。它會引導聽眾去感受故事裡的人物和場景,這比用一千個詞彙去描述更直觀。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要保證身體語言的真實性。一個曾經在底特律貧民窟長大的人,給安妮特講過自己的經歷。他有十個弟弟妹妹,在他35歲的時候,其中一個自殺了,另外還有兩個死於暴力事件。在他的整個童年和青年時代,家裡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說這些事的時候,他有什麼樣的身體語言呢?他一直把雙手插在褲兜裡,眼睛看著地面,直到他說自己是家裡唯一高中畢業的男人時,他才仰起頭,露出堅毅的表情。
也許,演講專家會告訴你,這個人的身體語言有問題,他應該挺胸抬頭,看著聽眾的眼睛。但安妮特認為,這個人的表現,才是一個不卑不亢的人應該有的身體語言,讓聽眾感受到他的悲傷與堅強。身體語言要真實可信,不必去遵循什麼固定的規則,有些人喜歡對身體語言進行細分,比如認為雙臂交叉代表什麼,身體前傾代表什麼,這是一種教條,會讓你在講述時失去自我。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去練習這個技能,例如把自己想像成頹廢的少年、睿智的老人、暴躁的電話接線員,試著去扮演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己的背部、肩膀乃至整個身體的肌肉變化。當你熟練使用不同的身體語言時,就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狀態,來加深故事的感染力。
我們再來說說講好故事的第四個技巧,就是要讓人們聽到、聞到或者品嘗到你的故事。說白了,就是要在故事裡增加聲音效果,或者描述出某種氣味、口感。當你嘴裡發出「嘀——嘀——」聲的時候,聽眾自然會想到汽車在倒車;你牙齒上下碰撞時,他們也會感覺到冷。即使你不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聲音也沒關係,你讓他們想像著去聞聞巧克力餅乾出爐的味道,他們會不自覺地抽動鼻子,你要做的,就是誘惑他們去體會,這就行了。
講好故事的第五個技巧,就是細節決定成敗。剛才提到的貧民窟故事裡,講述人說他有十個兄弟姐妹。那麼他為什麼不說自己生長在一個大家庭,而非要說有十個兄弟姐妹呢?因為十這個數字是細節,把一個抽象的大家庭概念具體化了——嚯,十個,這麼多。這樣的細節,看起來好像和主題的關係不是很大,但它會給聽眾提供各種真實的感覺。
有一家電器公司在培訓銷售員的時候,會把員工安排在一間大房子裡,並且要求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只能使用自己公司的產品來生活。結果一周以後,有一個銷售員學會了用微波爐做藍莓脆皮蛋糕。然後當他出去推銷時,就把這個過程講給客戶聽。他給客戶描述蛋糕的表皮有多麼脆,烘烤過的藍莓有多香甜,還說吃蛋糕的時候再配上一勺香草冰激凌,就更妙不可言了。別說是客戶了,就是他自己,也經常說著說著就流出口水來了!他的銷售數據可想而知,而這就是故事細節所帶來的魅力。
講好故事的第六個技巧,是利用好沉默。講故事不一定要一直說話,適當地停頓,有時會讓故事意味深長。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發現,千言萬語都不如沉默有力量。比如說,當你講到推開一扇閣樓的門,發現裡面一片漆黑時,完全可以在這裡賣個關子。聽眾們會自己腦補出這個畫面,然後急切地想知道,下面會發生些什麼。再比如,當一個人講到不得不對心愛的小狗施行安樂死時,停頓幾秒,就會通過沉默去擴展聽眾的心理空間。他們會不自覺地體會著你的悲傷,故事的悲劇效果就體現出來了。針對不同的情況,沉默的時間長短也會不同。當你想傳達自信、熱情、尊重、悲傷這些情緒時,就適合沉默得久一點,不然情緒還沒有擴散開來就結束了。不過,也不宜時間太長,不然聽眾都已經從情緒裡走出來了,你還在沉默,就太怪異了。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講好故事的最後一個技巧,就是利用語氣。之前我們雖然強調了手勢、身體語言和表情的重要性,但因為我們是在用嘴講故事,所以語氣的殺傷力仍然是最強大的,它能輕易地改變手勢等元素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所以,講述時請你務必注意自己的語氣,不要帶出負面的情緒,更不要顯得虛假或者誇張。當你試圖影響別人時,虛假或者誇張會顯得過火,這種情況,被安妮特稱為「絕望的味道」。當聽眾感覺到這種味道時,他們就會懷疑,你打算從他們身上圖謀些什麼,那樣的話,你的故事也就完蛋了。
我們再來小結一下,講好故事要注意的七個技巧,第一個是儘量利用細膩的手勢,第二是善用表情,第三是使用真實的身體語言,第四是讓人們聞到、聽到或品嘗到你的故事,第五是注重細節,第六是利用沉默製造效果,最後則是對語氣的注重。
上面我們分別說了掌握故事思維所需要的六種故事模式,和七個技巧。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故事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不同。邏輯性的思維講究規則,喜歡把事物簡化成清晰的推論,這能讓世界變得簡單。但如果事情的發展沒有邏輯性,怎麼辦?我們會不會無所適從?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生活軌跡是沒有邏輯性可言的,因為我們是感性的人。邏輯性雖然省事,但它忽略了人性的複雜,也忽視了世界的未知性。
到這,我們也用一個故事來收尾。賈伯斯說過自己的一段經歷,他上大學半年後就退學了,只去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其中有一門課是書法。他說在這門課上學會了製作好看的印刷樣式。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有什麼用呢?沒錯,賈伯斯也不知道學這個有什麼用,但多年後當他設計出了 Mac 電腦時,就把這項技能用上了。現在電腦裡的很多字體,都來自他的這段學習經歷。這件事說明什麼?就是那些跟著本能或情感走的人,往往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同樣,講故事也是一個遵從情感、忘記規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往往會出現。當我們用故事去影響別人時,也會打開他們的視野,發現新的途徑,去收穫想要的結果。
撰稿: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