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人類也早已發現了這個事實,一直在想千方百計,想要節約資源,於是「夏令時」計劃就此誕生。其實90後就已經對這個詞語十分陌生了,熟悉「夏令時」的最晚也是80年代的人了。
不過如果現在去到歐洲一些國家,大家就會發現還是有不少國家在實行「夏令時」。「夏令時」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美國獨立戰爭領導人班傑明·富蘭克林是一個十分自律且早睡早起的人。
但是他在駐法期間,看到法國人都是早上10點才起床,晚上凌晨了才睡覺,便認為法國人浪費了早上的大好時光。若是能早睡早起,每年還可以節約至少6000萬磅的蠟燭。班傑明只是提出了一個建議,但是歐洲人卻十分認真。
1907年,一名叫威廉·維萊特的建築師還專門起草了一份「節約陽光時間」的計劃,提交上英國議會。不過當時英國人沒有採納,德國人卻採納了。1916年,德國全民上下遵循「夏令時」,最後數據顯示,他們確實從中節約了15%的煤氣和電力。
從此幾十年後,全世界上百個國家都先後開始實施夏令時,美國、法國、紐西蘭等不少國家都宣稱節約了不少能源。於是,聯合國也開始推廣宣傳,中國也於1986年開始實施「夏令時」。
中國的「夏令時」時間是從每年的四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開始,到九月中旬第一個星期日結束,一共5個月。每到夏令時開始的時間點,人們就要在當天凌晨2點往前撥快一小時,即2點變3點;結束的那一天凌晨2點,就要往回撥一小時,即2點變1點。
「夏令時」不僅僅是調時間那麼簡單,全國所有的工廠、公司、學校都得進行時間調整。專家們曾經計算過,當時全中國10億人,每人一天節約1度電,「夏令時」5個月就能節約下3.61個三峽大壩1年的產能。
這數字看起來是十分可觀,但是實際實施後,才發現,這「3.61個三峽大壩」只是紙上談兵。高緯度地區的人們確實能夠在太陽升起時就起床勞作,「節約陽光」,但是對於低緯度地區卻不是那麼「因地制宜」了。
2008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就公布了一項數據,使用「夏令時」不僅沒有減少電費,反而每年還增加了數百萬美元的耗電量。因為南方夏季炎熱,大家早起反而增加了空調和風扇的使用頻率,而且還會影響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的心情。
中國處於中低緯度地區,所以這種高緯度地區的福利,在中國卻沒有多大用。還有不少西方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夏令時」與正常作息時間更替的那一周,交通事故發生概率會比平時高6%,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司機們睡眠不足,作息紊亂。
中國倒是沒有交通方面的數據研究,但是疾控數據卻顯示,實行「夏令時」的6年裡,人們心臟病突發的頻率急劇攀升。不僅僅是老人難以適應,上班族和學生黨在時間更替的那段時間裡,遲到、誤工、出現錯誤的機率也忽然拔高,給社會制度的管理帶來難題。
所以,所謂的「夏令時」只是一個美好的夢,真正徹底實施,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得不償失,中國在1992年就將該計劃暫停實施了。人們還曾吐糟那段時間把人們的生物鐘折騰得全都亂了,出生在「夏令時」中的人還得將自己的生時減去1小時,各種瑣事麻煩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