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清初的紹興人治縣

2021-02-07 介休貼吧

作者:郝繼文

原文發表於《越社》第五十一期

清代官制對地域迴避的要求非常嚴格,其意義還不完全出於反腐考慮,重點在於扼制地方保護,當然它仍然是延用前期制度,漢武帝時即規定「從郡國守縣到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均不許用本郡人」,明代,洪武十五年要求任官南、北、東、西更調,到了清代就更加具體詳細,「五百裡外任官」要迴避原籍、寄籍省份。當代的迴避則僅限於原籍縣份,以目前的交通和影響能力,這種制度幾如虛設了,我曾寫過信息分析其得失,並建議重新構架大的基於迴避的選調製度,其中一點是認為遠距離使用幹部能夠促成行政管理資源的均衡,以及文化習慣上的交流和融合。


介休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明末縣令史紀事來自陝西渭南,由於他的熱忱,不僅像水利、教育搞得不錯,還把他老家的農業技術——棉花種植引入介休。乾隆四十二年就任的新安呂公滋則是帶動他的兄長呂寸田與介休文士圈的交往,為介休文化的外向講述開了一條渠道。晚清的縣令吳匡來自浙江烏程,光緒中曾四次任介休,不僅他的「牧化」在長達18年的任期中波及方方面面,還因他的原因,四川的著名詩人顧印愚也做為私塾老師在介休住了幾年。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不一一贅述,總之,遠道而來的縣令由於劃斷了血緣、親緣的大關係網,往往心無旁鶩,能夠一意做事,而由於文化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性,往往也能互補當地的風俗和改善官員一己的修養,一舉而數得。顯然,這個情況不僅是我個人讀史的感想,介休黨校的羅聞強老師做過一個統計,「介休歷史上可查的99位知縣中,有14位是浙江籍,而浙江籍的縣令有一個有意思的特點,好修縣誌。介休縣誌的修纂大部分是浙江縣令搞的。」江南的文氣、文風通過這些千裡躬行的縣令,曾一度鼓舞和影響了介休,成為縣令中有文化的代表,而下文想較詳細地更舉一例,他的故事可能更生動一些。


科舉方式的遴選是「十五少進士,六十老童生」,讀書的天才會形成傳奇,金一鳳就是這樣的傳奇性人物,金一鳳來介休作縣令的時候,是二十八歲,《金埴家系年表》載:


金一鳳,清順治癸巳年生,其父於明崇禎北上幽燕,後僑籍順天。一鳳以貢生入太學,康熙十年皇帝命試國子監五千人,欽取二十人,金列優等,議以國子監典簿用。後歷任介休、海陽縣令、四川眉州知州、奉天治中,內升刑部浙江清吏司員外郎,轉升戶部陝西清吏郎中,五十二年任兗州知府,雍正元年奉旨歸裡。翌年卒,七十二歲。



清順治癸巳是1653年,至其國子監欽取優等的康熙十年(1671),才18周歲。不過似乎有人認為他是冒籍順天,順天籍貫的考試可能有著某種優越性,而且這種優越一直保持了很長時間,介休的張蘭馬家,後來也入順天籍,看上去他家的人確實考錄表現比介休本土的好,雍正間順天的學政楊超說:


順天府屬之大興、宛平二縣,地居京師,五方雜處,住居則遷移無定,族戚亦恍惚難憑,又有一種不肖廩生貪圖蠅利,將外省無籍認假認弟侄姻親,包攬入籍。兩縣知縣朦朧審音,順天府含糊送考,歷來學臣因府縣已經錄選,遂因循收考取進,所以順天府學從來為冒籍之藪。



有些人鑽政策的空子,相當於拿到北京戶口,考上清華、北大。可考的康熙十六年(1677)「中式者三十六名,直隸共中十一人」,①南人冒捐北鹽入試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病,清代統治者曾設計很多附加條例來應對這種便宜,比如說入籍須滿二十年,要看房契(寶廬以稅契之日為始)田契(田畝以納糧之日為始),還要「親族鄰佑保結」,後來還有審音制度,懲處條例和自首誘處、懲治方法自順治二年即已開始,說明這個問題實際上可能在明朝就是老問題,總之這一系列辦法並不如何湊效,可能也沒計劃嚴肅查處。②


對金一鳳的影響不大,客觀地說,冒籍的士子一般表現也沒有這麼優秀,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八歲的金一鳳來到介休任縣令,英氣勃發的年齡,註定是能幹事的,康熙版《介休縣誌》(王埴纂修。康熙三十五年成稿)於「職官」錄清以來知縣17人,於「十九年金一鳳」系下專門註明:順天府大興縣人。賦性剛明,蒞事果決,懾服胥役,嚴懲積棍,獄論不累無辜,編審克協眾志。以丁艱去。③


賦性剛明,臨事果決,嚴懲豪猾,凡與吏胥交通者纖悉必知,立置之法。訟獄不累無辜,民各安其業。每至編審,斟酌損益,貧富皆允協焉。以艱歸,後升山東青州府知府。④


詞彙略有改動,大意相同,金一鳳成為清代介休第一位值得敘述和紀念的知縣。評語不多,但可看出其文武兼備的素質,不過他僅在介休任職不到三年,「以丁艱去」三年中,「表現」不能十分充分,他升任知府的時間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升任的是「兗州知府」,並非如乾隆志所謂「青州知府」。介休后土廟戲臺下有一塊「邑侯金一鳳清廉德政去思碑」,即於是年由鄉紳公立,寫明了他的籍貫和任職。(圖:金一鳳德政去思碑)



金一鳳是風雅的典型,其族孫金埴⑤於《不下帶編》中記載有他的數則小品故事,可見一斑:予族祖太守公,近得嶧桐一段,長八尺,乃鄒令婁君一均所餉,琴材之最難致者也。付之名匠,斲為琴二張,而空其腹於後,名「無底琴」。兗中郡署無涼堂。家太守公當伏日退食,輒移薄書於松間棚下,研朱判事。判畢,則投足一榻,視松蔭,東搖則從東,西搖則從西耳。方命削瓜而門吏報冰至,則衍聖公府所餉。冰大如輪,盛以巨盎。盎碧冰清,松翠欲滴。公手鑿招予同飲之,謂予曰:「古人朝受命而夕飲冰,樂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茹蘗』,公府之餉此,殆卽一服清涼之散,不僅為予消暑而已也,其教益不誠多乎!子其為予記之。」 兗署西園,以巨盎栽荷。己亥八月五日,忽開並蒂千瓣青蓮花一朵,苞蓄二十日才放。雙頭嫋嫋,如二美臨鏡,顧外視,猶渾沌也。迨旬日,褪卻數片,又微似玉椀雙擎,而然後所謂並蒂者乃顯焉,則不復褪卻矣。時家太守公以特旨卓異將趨闕引見,而適有是花;又,公昔宰海陽署齋,編籬枯竹,忽生竹花於將遷之日。迄今一僕名「瑞竹」,以此而遷;牧眉州,亦蓮開同於今日,遂有治中之命。蓋草木得氣之先,凡三度,並有驗兆。公謂予曰:「予愧不德,益深修省。」


不過這都是相對後來的事了,是他政務熟悉,心態放鬆時的一些表現,在介休的三年,由於時間的短促,其實是沒有像在眉州、袞州,尤其是袞州時與孔府的權力博弈,或者鑄長劍以扼河患這樣的「偉績」可錄,他在介休幹的事,一方面是興文教——支持介休鄉紳的倡導,復修林宗祠,請傅山書《郭泰碑》;另一方面是訟獄的明斷,紹興師爺打官司天下第一,自己辦案也很利害。這兩件事復又相關於另一位同樣來自紹興的人物,叫金應玉。


圖3:傅山書《郭泰碑》。現存介休后土廟


金應玉到介休的時間比金一鳳還要早,他的任職是典史,相當於公安局長、監獄長,這個職務與金一鳳治獄訟的關聯自不待言,修祠刻碑之事本離典史為遠(如果一縣不設主簿、縣丞的話,這兩個職能也由典史兼理,但主要還是原職位職能,金應玉也說自己吏「捕事」),但這位紹興籍的典史卻別有自己的文化傾向,願意共建當地的文化。


圖3:傅山書《郭泰碑》碑陰


金應玉於康熙十三年(1674)始任介休,介休於是年重修了大火所焚的「三結義廟」,這次修建立碑即能見到起決定作用的金應玉的名字,甚至還有同籍帶來的兄弟一人「金應璠」輔助。(圖:《重修三結義廟碑》金應玉的結銜題名)從國家官吏層面看,像典史這樣的叫「佐貳」,輕蔑點叫「佐貳微員」,似乎過於基層,不足為重。從地方來看卻無疑是一方霸主,能決人生死,清人編了十句話來說「典史」一職:




康熙十九年(1680),山陰籍的典史金應玉迎來了山陰籍的縣令金一鳳,紹興話、紹興話語說成了介休的權力話語,這個意外的湊巧了合成了一段有意思的介休治期,後來典史也升了巡檢,被重用了。


為郭泰重刻碑文是一件大事,紹興班子在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極大,可以理解為其所稟的江南文化給予介休的幫助,現將此事略陳述如下,試看它的作用表達和影響。


郭泰是東漢的名士、大教育家,是介休籍的所謂「三賢」之一,他的死曾經引起東漢士林的震動。他的墓碑據傳出自蔡邕之手,蔡邑是隸書一體的鼻祖,傳奇式人物,又是士林的領袖,蔡邕還說一生寫碑,唯獨給郭泰的這塊碑人物無愧於讚詞,後人於是稱其為「無愧碑」,碑的名氣變得十分響亮,北周武帝詔除天下碑,唯詔許郭泰碑獨留。這樣的尊崇仍沒能護住,原碑在時代更疊的塗炭中消亡,但歷代遂亡遂復,到明末再一次被毀。郭泰祠的位置也比較特殊,在介休城東不遠的官道上,跟前又有驛站,路過的官人士子免不了發思古之悠情,進去參謁,所以這一處建築的興廢實在是介休的臉面問題。



康熙十八年(1679),鄉紳張基鞏倡議修復,明年,金一鳳來,他肯定是去視察了,縣誌錄了他的一首詩:




「廚顧儔」,即東漢名士群體,所謂「八廚」「八顧」,郭泰號為「八顧之首」,「顧」是德行引人,意思是以德踐義,飛蛾撲火,奮不顧身。郭泰並沒有身濟,而是隱居。「舒翼區外」是蔡邕碑中的話;「三復中郎碣」,因為韻腳,碑寫為碣,三復即讀了三遍,他一定對已經泥沙堙沒,唯存一字的上一塊古碑有深刻印象。郭泰祠的修復和碑的重建重書工作有他的支持。事實上,現在能見到的他在介休寫的詩,只有詠郭泰的兩首,另一首刻在了郭泰碑的背面,是其親筆。(圖:《郭泰碑》碑陰金一鳳題詩)




典史能把詩寫到這個程度,估計不多。他在郭泰碑陰的題跋云:有道芳蹈,非蔡中郎不足以闡之。碑蝕風雨,手書殘缺且廢矣……今青主傅先生脫略宏詞科之召,可以繼蹤有道之累辭所闢,仍熟漢隸以補之。適玉司介邑捕事。欣逢其會,不禁慨然曰:人以品重,安在芝粒員甘捧檄之同歡者不見取,如割雞之茅氏耶!唯願此碑立後,久將淹沒,更有如郭、傅兩先生起而新之者。


圖7:《郭泰碑》碑側王鼎起題跋

金應玉慨然嘆的這兩句語意不很顯豁,需要略做解釋:捧檄是「毛義」的典故,毛義是東漢末名士,廬江人,「毛義捧檄」而喜,是為養親受差,無緣故而「捧檄」則「何必喜」?也就不很甘心;「茅容割雞」是另一個典故,見於《後漢書·郭泰傳》:「容殺雞為饌,林宗(即郭泰)謂為己設,既而已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茅容並未「不見取」,可能是金應玉把典故搞混了,以此「茅」混為彼「毛」,「毛義捧檄」有喜色,初為人見棄。這個感慨應該不是針對傅山的身份說,是反觀自身的「芝粒員」「甘捧檄」,不過這個身世之嘆似乎並不很恰當,可能他自謙以小吏攀附驥尾,但看上去有點心有不甘、不平,文化的屬性讓他總顧及長遠,已經考慮此碑堙沒了。


圖8:郝繼文書錄王鼎起《雨後復遊洪山泉記》題籤

金應玉的熱情與希冀為這塊碑、這件事增添了色彩。碑陰中的一大部分題跋成了山陰人的聚合,更重要的碑側也讓了很大的位置給另一位山陰籍的名人——王鼎起。


王鼎起是明末大散文家王思任的第五子,王思任在紹興一鄉的威名應該不用介紹,他是紹興精神象徵,僅那句擲地有聲的「吾越乃報仇血恥之鄉,非藏汙納詬之地」就會讓人血往上湧。魯迅的人格精神應該就有這種塑型。鼎起文有父風而趨典雅,少戲謔,他給介休寫的《雨後復遊洪山泉記》,可以當介休的旅遊廣告,最生動清新有感染力。王鼎起是遺民二代,身份上類似於傅山之子傅眉,傅山則相當於山西的王思任,都是文學傳家,都是血性男子,二人的書作能在一碑中匯聚也是一種際會,能相互映發,而生出光輝,而他們的書文綴合卻是主要有賴於金應玉。


圖8:郝繼文書錄王鼎起《雨後復遊洪山泉記》之一

康熙二十年,王鼎起率領他的門弟子來到介休,主要是旅行和訪親,這個隊伍包括在《郭泰碑》碑陰的有金應璘、劉煥、餘鋐等。⑦王鼎起在碑側的題跋由於碑體有損,不甚完整,不能通讀,但他的文章是存在縣誌中的,並有石刻留在洪山源神廟內,信息比較全,從文章內容和跋語來看,他們在介休住了一段時間。⑧


圖:洪山泉


郭泰碑的刻制不是小事,成本很大,請傅山的動意發生在祠墓整修開始,即康熙十八年,有數次通信討論,到了刻碑的這一年,傅山親自帶了石匠和子傅眉、孫傅蓮蘇等來介,之前已寫定的稿本經蓮蘇雙鉤上石,石匠粗鑿輪廓,到刻鑿完成已是三個多月,茹謙(石匠)說:「四月經始,六月斷手」,碑陰和碑側的處理應該不會比碑陽的正文欠認真,何況還有金一鳳的詩題,時間跨度佔了金一鳳三年任期的不少份額。王鼎起去洪山、義棠、林宗祠等兜兜轉轉,接待和陪遊、作字、擬文這個過程也算得上是一時盛事,文化從興會中生發和傳播。


紹興的權力團隊,在康熙二十年,圍繞郭林宗祠、墓的修葺,郭泰碑的復刻,與介休士紳張佩、董正紳等共同營造了文化象徵,完善了對介休民眾的啟蒙,林宗祠的榮盛一直至日人侵華之前,清中晚期的名人筆記中對拜謁林宗祠多有記載。郭泰碑的後期影響也非常大,現存於后土廟下的原碑覆於玻璃罩下,它的拓片仍是收藏者追獲的珍品,嚴格意義說來,它的影響直到當下,甚至於以後的長期,並沒有如金應玉擔心的那樣堙沒不聞,雖然曾一度流出,但只毀壞了碑額的趺座,如有神護。⑨


金埴在《不下帶編》中記載了兩則信息,現用來做此小文的結尾引言:蕺山先生將殉節,其女夫秦祖軾以書慰之。先生報其書,系以詩云:信國不可為,偷生豈能久?止水與迭山,只爭死先後。苦雲袁夏甫,時地皆非偶。得正而斃焉,庶幾全所受。此詩可呼應「報仇血恥」之言,若與山西的傅山比,「生既要篤摯,死亦要精神」等等,真堪伯仲,這種精神澆漓之下,民風激越清高可知也。


越上自王右軍遺愛,人家沿門淥水,戶戶畜鵝。紅掌翻波,雪翎浮沼,優遊來去於鏡光之中,洵可愛也。奈何畜未數旬,遽遭一割!凡饗神觴客,慶祭喪婚,以及節歲禮饋,在在必設之。神謂之鵝盤,客謂之鵝酒。又納採曰喜鵝,上墳曰墳鵝,慶歲曰年鵝,祀田曰田鵝之類。蓋至今獨越風盛行,而他處弗尚也。埴作《鏡中棹歌》,有二章賦及之,云:「說與鵝休怨右軍,享筵祭饋用紛紛。祇緣鶂鶂山陰道,應接難辭不暇君。」「要作王家墨妙徒,如何鵝把右軍呼?不知修項轉觀徙,動腕臨池得有無。」右軍遺愛的浸染使紹興人愛鵝成了紹興的特別景觀——「紅掌翻波,雪翎浮沼」,殊有生態之美,甚至也帶動了產業,愛的方式有點不同罷了。一定也帶動了模擬白鵝長頸的揮毫逸興。風雅之利民,真令他鄉人忌羨。順便提一句,金埴與被人編故事嘲笑的「鵝也先知」的毛西河(奇齡)關係很好,集中常常稱引。


回思金一鳳、金應玉治介休這樣一個時段,訟獄之平、文風之盛、民意之協實是有清一代介休的黃金時段,他們對區域治理的成功範式值得重新梳理展示,以有所啟發。由於迴避制度,縣令和典史等同籍的情況也並不多,我只留意到嶽寶樹的父親任河南洋縣典史的時候,其縣令也是介休的一位姓宋的。金一鳳除了受紹興鄉土的文風作派影響外,是確有其人格魅力的,治海陽、眉州等各有惠政軼事,知府兗州則故事更多,嘗鑄劍鎮河,此寶器得重見天日,仍展示在兗州博物館,號為天下第一劍。瞻仰之下,可感其雄才大略。得民之正而踐行其懷,是那個時代一個不凡的人物。金應玉的「多事」,也為介休留下了傅山的不朽碑刻(郭泰碑2019年底已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留下了王鼎起的詩情畫意般的妙文,文化的交響仍在。



注釋:

①冒籍首選本來應該是直隸,但直隸「各屬童生田裡,廬墓俱有定處,可以按籍而稽,冒籍易於清查。」

②參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9月,第14卷,第5期張松梅、王洪兵:探析《清代順天科舉冒籍問題研究》。

③王埴纂修:《介休縣誌》(康熙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頁。

④王謀文纂修:《介休縣誌》(乾隆版),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頁。

⑤金埴(1663-1740),字苑孫,一字小郯,號壑門。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清初詩人,精通文字聲韻之學。著有筆記《不下帶編》《巾箱說》。

⑥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或者如嶽寶樹形容的「休言值吏一官輕,也是蒼生託命身」(《題畫贈仲移親家》)

⑦其門人可查得的資料只有餘鋐,餘人不詳。餘鋐,字子慎。善山水小景,得元人意趣,別具縹緲之致。詩、書俱佳。

⑧金應玉、劉煥在王鼎起《雨後復遊洪山泉記》後也有題跋,文字不長,可以摘抄來看看它的信息是《水經注》一小則也,可以流香千載矣。史公緯紀事修邑志,詩文收者絕少,得此兼可備後賢之錄,餘故選可以鐫之。同裡弟金應玉跋。

雨以泉為絢自是鬯翁師創論,煥則以為此筆為泉之絢又甚於雨,泉無盡,筆亦與之無盡矣。門人山陰劉煥謹跋。

⑨詳見拙著《百年碑情·傅山書郭泰碑及清初地方文化的秩序》《傅山書郭泰碑的後期影響》,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版,第199—213頁。

相關焦點

  • 紹興:敢破善立 兩重戰略推進水氣共治
    紹興市從「五水共治」率先發力,到眾志成城開展「五氣合治」,旨在「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水、氣,這兩個尋常之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發人深省。懷著重整山河的凌雲壯志,紹興打響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治水、治氣攻堅戰。  1 問治水從哪兒先入手?
  • 清初藩王耿精忠先祖為桃花鄉人氏
    清初藩王耿精忠先祖為桃花鄉人氏 清代的異姓王很少,清朝建立伊始,曾封明末降將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
  • 介休這10個項目入選!在介休也出名!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介休大小事」,再點擊「關注
  • 山西「介休好人」宣講從幼兒園抓起,正能量
    5月23日,「介休好人」事跡宣講會在介休市第五幼兒園舉行。市第五幼兒園園長朱麗華,市好人事業促進會辦公室主任楊永年等參加會議。「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伴著音樂的節奏,第二屆「介休好人」李玉貞老師將3套價值600餘元的打擊樂器捐贈給五幼的孩子們,希望用音樂教育幼兒,陶冶性格、淨化心靈、升華情感、啟迪智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 介休得名的說法有幾種?
    三賢故裡—介休 介休得名的三種說法 第 一 種 因介子推而名。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時,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死於此而得名。
  • 清初臺灣收復後的善後建設——以方志為中心的考察
    康熙帝曾諭令曰:「臺灣總兵官殊屬緊要,應調補之人,著問九卿及福建省官員,亦遣人往問大學士李光地,並曉喻福建總督等,將該省武官內好者,即行薦舉」。臺灣首任總兵官為楊文魁,遼東人;水師副總兵林葵,漳州府漳浦縣人。 清初臺灣海防善後建設的初步成效,應該說負有守土之責的地方官員更熟悉了解。
  • 介休二中、彥博小學學生家長及經常走這裡的人注意了,機動車要禁止通行了!
    介休縣城裡面有個后土廟,廟門口往西有個小巷叫「聽令巷」。說起聽令巷,故事就多啦,光這聽令巷名字的由來就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當年李世民舉兵反隋,在這個巷裡給尉遲恭下過密令;有的說是尉遲恭給自己手下的兵馬巷在這個巷巷裡下過什麼打仗的手令;但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唐王李世民執政後期,在全國修建 了許多廟宇,山西本是唐朝發祥之地,所以比其它地方更加一等。
  • 清朝官場上,介休縣令舉報欽差大臣,結局又是怎樣呢?
    當時介休的縣官姓劉名田,這劉老爺不管百姓死活,專愛巴結上司,人們給他起個外號叫「溜舔」。尉遲恭在這裡監工,可把溜舔忙壞了,早晚過去勤伺候,一天到晚三問安。別看他平時在老百姓跟前作威作福,可到了尉遲恭跟前就連孫子也不如了。從衙門到尉遲恭住的小巷巷本來只隔一堵牆,可是要繞一個大圈子才能過來,縣官就令人在衙門後院的圍牆上開了個後門,這樣,來來回回走後門就省事多了。
  • 「大爆發」江西省劃分為3市1區6縣的3線城市
    唐初四傑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詩句;宋代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感嘆。晉代田園詩鼻祖陶淵明、明代《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現代物理學家吳有訓、兩屆奧運會冠軍楊文軍都是宜春的代表。
  • 介休學生家長發文:初中補課好貴啊!光主科目都補不起啊!
    當時介休的縣官姓劉名田,這劉老爺不管百姓死活,專愛巴結上司,人們給他起個外號叫「溜舔」。尉遲恭在這裡監工,可把溜舔忙壞了,早晚過去勤伺候,一天到晚三問安。別看他平時在老百姓跟前作威作福,可到了尉遲恭跟前就連孫子也不如了。從衙門到尉遲恭住的小巷巷本來只隔一堵牆,可是要繞一個大圈子才能過來,縣官就令人在衙門後院的圍牆上開了個後門,這樣,來來回回走後門就省事多了。
  • 介休新城公園的水這麼冷,竟然還有人下水......
    介休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時,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死於此而得名。
  • 介休安泰集團子公司投資入股介休農村商業銀行
    「先等一下!」龍辰對著石楓喝道,然後繞到夜無邪身前。    「哦?」石楓疑惑地望向龍辰。    「馬總管,既然你是因為楓少擅闖皇家禁地而前來捉拿,那麼龍萌她現在怎麼樣了?」龍辰道。    「呵呵,龍萌公主嘛,咱家來時,陛下已經宣召她前去面聖,至於現在怎麼樣了,那咱家就不知道了。
  • 介休觀眾評價《向天而歌》是左權人民的藝術裡程碑
    講座結束後,作家王淵科說:「主講人學識淵博,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準確,我很受教育,很感動。」作家孟滿喜說:「這場講座非常棒!我歷來覺得文化在民間,草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這個講座再次印證了這點。」講座由介休市委宣傳部、介休市文聯聯合舉辦,介休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郝燕飛主持。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現如今,在介休,出門帶茶杯已經成了大家的「標配」。 《介休市志》中有記載:「介休茶葉銷量歷來居全省各縣之冠。清光緒年間,城內已有『三盛昌』『廣源永』等店專營茶葉。民國時期,介休城內有6戶專營茶葉。」 據1960年晉中商業局商品流轉計劃資料:當時,全區17個縣共計劃分配茶葉3900擔,其中分配介休縣1190擔。
  • 精緻的紹興工藝扇,充盈著古典美的戲服,栩栩如生的紹興銅雕 柯橋區...
    在貫徹踐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工作理念,宣傳展示柯橋區非遺保護成果的同時,促進構架非遺與旅遊互融互通的新格局,推動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次活動由紹興市柯橋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安昌街道辦事處主辦,紹興市柯橋區非遺保護中心、柯橋區非遺館、安昌古鎮景區承辦。
  • 晉地寶藏·第七站|介休博物館: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賢故裡落彩虹
    1992年,介休縣撤縣設市後,改為介休市博物館。2014年5月18日,新館在介休市東部的三賢廣場建成並正式對外免費開放,成為介休最具文化氣息的城市名片。▲介休博物館新建成的介休博物館,西接三晉名樓祆神樓,佔地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858.3平方米。
  • 浙江一縣可能被「提拔」,紹興榮幸將其「收納」,有人歡喜有人憂
    浙江一縣可能被「提拔」,紹興榮幸將其「收納」,有人歡喜有人憂!你為什麼來學習? 浙江每年都有明顯的進步,這次的進步在哪裡?諸及市是為紹興市管理的縣,他的周邊有很多優秀的城市。 而且,由於這裡成立得很早,他積累了多年的優秀資源,當地人也很聰明,積極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為使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所以現在是很優秀的旅遊城市,很好的生態城市,幾年前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名單那麼,這樣的好郡為什麼要「收納」在周邊這樣的大城市呢?
  • 車禍 | 介休西段屯村口一輛三輪車被撞翻.......
    >
  • 「圍觀」第三屆「介休好人」52位候選人,有25名女性!
    第三屆「介休好人」52位候選人名單出爐第三屆「介休好人」評選活動啟動以來,共收到全市各級各部門及廣大市民群眾推薦各類候選人74名。經評選活動領導組研究同意,推選出52名第三屆「介休好人」正式候選人。為了公平、公正、公開並順利地開展好第三屆「介休好人」評選活動,評選活動領導組在《介休報》推出專刊,同時在介休廣播電視臺和介休發布、介休廣電、介休市好人事業促進會等微信公眾號將52位正式候選人的先進事跡予以發布。
  • 介休綿山——忠孝文化的發源地
    介休歷史悠久、形成於夏,從周代開始已成為三晉重鎮;一九九二年二月改設介休市,成為晉中盆地新型區域旅遊中心城市。介休市人文薈萃,因晉國大臣介子推(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35年)攜母歸隱綿山,東漢大教育家郭林宗(公元128~169年)、北宋出將入相五十年的四朝元老文彥博(公元1006年——1097年)生長在介休,素有「三賢故裡」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