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銀基
五六十年代,村莊裡愁的是吃和穿,沒有閱覽室,沒有活動室,鄉村裡連電都沒有,電視為何物,大多數村民都是聞所未聞,當然更談不上電視了。
文化生活極為匱乏,但人們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婚喪嫁娶程序化的儀式和個別人自娛自樂的吹拉彈唱成為物質生活重壓下透出的一絲文化氣息。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物以稀為貴嘛,現在看來極為平常的文化活動,都會在平靜的村莊裡引起巨大的震動。
那時候提供給村莊的文化產品最受歡迎的莫過於了露天電影了。電影組每個月會到村莊裡放映一到兩次電影。我上小學的時候,放電影的場地一般都選在村裡祠堂邊的小學操場上,電影組帶來的發電機和電影機一般都暫放在祠堂裡。
小孩子的鼻子特別靈,一聞到柴油的味道,就估摸著應該是電影組來了,一下課就一窩蜂地跑過去,看個究竟。一看果真是,就歡呼雀躍起來。有鬼靈精的就查看裝電影膠片的盒子,那盒子上寫的往往就是電影的片名。
得知晚上要放電影了,教室裡的小孩心情就激蕩得難以遏止,籌劃著如何提前做完作業,如何搶佔一個好的位置。放電影的消息既沒有貼海報,也沒有發任何形式的通知,很快就不脛而走,弄得全村婦孺皆知了。
大家一吃過晚飯甚至晚飯前,就先叫個小孩扛著板凳先到場地佔個位置,然後大人才陸陸續續進場了。電影尚未開演,就已經裡三層外三層把場地圍個水洩不通。
電影組每次大多放映兩個故事片,前面外加一個簡短的新聞紀錄片。記得一天晚上,要放映紹劇電影《三打白骨精》,因為是人們從沒看過的彩色神怪片,事先就估計到看的人會很多,因此換了個更大的場地。這個片子是新出來的,熱門得很,那天晚上可能是幾個村莊輪著放,當第一部電影放映完了,而這個片子還沒到。
那時候,鄉村人一般八九點就睡了,第一部電影放完已經九點多了,大家都睡意全無地在場地上翹首苦等了近一個小時,當銀幕上再一次亮起來的瞬間,突然迸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觀看過程中,大家一會兒對白骨精轉眼間由美女變成一個骷髏,又由骷髏變成白骨驚駭不已,一會兒對孫悟空火眼金睛、騰雲駕霧嘖嘖稱奇。那時候的鄉下人根本就不懂得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看後眼界大開卻疑團重重。
除了電影,就是戲曲。家鄉的戲曲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用福州方言演唱的閩劇,閩劇雖是人們所喜聞樂見,但費用多,成本高,一年看不了幾次。
多是在農閒時間由臨時拼湊起來的草臺班子演出,往往是鼓齊鑼不齊的,特別是女演員難尋,有的女角色就由男演員充任。記得我家鄰居的一個女孩子曾被動員加入草臺班子,在其中客串了一回沒有臺詞的角色,上臺後由於羞怯緊張,腳步和動作都沒有合上節拍就匆匆走了過場,引起臺下一陣鬨笑。自那之後,她再也沒有登過舞臺。草臺班子的演出,只是為了讓人在百無聊賴的日子裡打發寂寞而聊勝於無罷了。他們在村裡演出後,再到附近的村子裡巡迴演幾場就偃旗息鼓了。
有時候也有其他鄉村的草臺班子來村裡演出,甚至還有兩個班子同臺演擂臺戲的。偶爾也有縣裡的劇團來巡演,那場面就大得多了,祠堂的舞臺和場子都太小了,必須提前另搭舞臺棚子,戲未演就讓人充滿期待。
電影、戲曲之外,就是春節期間組織的文體活動。那時候傳統的民俗活動都在禁止之列。每年的春節期間,如果老天爺給臉,一般都有籃球、排球比賽,村裡劃成若干片區,各自組隊上場對壘,運動員多是在外工作和求學的回鄉人員,場地當然也只是簡易的。有時候也請水平相當的外鄉的球隊來搞個友誼賽、對抗賽,那場面就熱鬧多了。有的正月裡,臨時湊了幾個小節目,說說唱唱,吹吹打打,也為村莊增添了一點節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