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調查的結果大致有下列幾個理由:
1.讀書會是正規學校教育(formal shooling)以外的一種繼續教育。沒有學籍、沒有學分,當然也沒有掌控大權的教授。
2.讀書會提供機會閱讀以前想讀卻未讀的好書,或是以成人的觀點再次閱讀。
3.讀書會書目的選擇往往非限於個人的學術背景、興趣經驗,因而擴展了成員的知識領域。
4.讀書會提供一種接納、肯定、非裁判的氣氛,讓成員具有歸屬感。
5.讀書會的組成是因成員想要參加,而非必須參加。這種聚合具有較大的團體動力。
6.讀書會提供朋友、同事連繫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可以聊天、分享工作心得,建立關係網絡。
7.讀書會的聚會可以磨練團體動力技巧,增進思考和批判閱讀能力。
8.讀書會是一塊沃土,讓成員無論在公共領域或個人生活得以成長和自我反省。
9.讀書會是一種支持性的團體,讓成員享受到舒適、滿足、豐收的感覺。
10.讀書會強調「打開耳朵」積極傾聽別人的說法,提供不同的學習、思考,甚至生活的徑路。
近代教育的普遍並未擴大公共領域的空間,甚至因國家、私人企業、大眾媒體的發展而解體。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後期發展過程中,國家和企業佔領了原本公共領域的社會空間,公共領域蛻變為統治領域。一方面國家取代公共領域教育、調解社會衝突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公司也侵入公共領域,把個人由一位公民、一位文化與政治事件的討論者,變成文化的消費者、政治與媒體景觀的旁觀者。尤其大眾傳播的發展,把消費文化導入家庭與社會,特別是黃色書刊與電視節目,只滿足閱聽人的官能需求,而非促進文化批判與政治思考,聲光湮沒文字,娛樂排斥內涵,社會充斥著淺薄快餐文化。加上公關公司、民意調查事業的繁榮,以包裝營銷和營造民意的方式引導社會大眾,原本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在讀書會、沙龍、咖啡屋裡的理性批判因而解體,人民被分裂為少數文化生產精英和大眾消費兩極結構。
什麼是讀書會
讀書會是一個自主、自助、自由、自悟的非正規學習團體透過成員對共同材料的閱讀、心得的分享與觀點的討論以吸收新的知識,激發新的思考,進而擴大生命的空間。
讀書,有時想一個人孤獨地讀書,有時想跟知心伴侶分享著讀,有時想邀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讀,有時想集結一群同好大伙兒來讀。一個人讀有一個人的趣味,兩個人讀有兩個人的趣味,大伙兒讀有大伙兒的趣味,確實人數不同趣味各異。想要獨嘗,當然可以關在鬥室,點亮孤燈,泡杯上茗,遨遊在私密的心靈世界;若要分享,則必須敞開心胸,走出書房,暢談各自捕捉的神韻。
以思想的啟迪而言,獨讀有賴個人的慧根與頓悟,否則會有常堵茅塞之嘆;共讀就可以互相激發,跳脫思考的盲點,體會到豁然開朗的喜悅。這種共讀的樂趣也正是讀書會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何謂讀書會,國內並無官方的界定,事實上,這種自主性的學習組織 ,也毋需由官方加以界定。
卡蘭德(N.D.Kurland)以瑞典的讀書會為例,指出讀書會特性所在:
1.一種特殊形式的小團體研讀。
2.參與者因共同興趣而結合在一起。
3.領導人主要功能在刺激討論,非扮演一般教師角色。
4.參與者透過相互討論彼此幫助。
5.目的在理解和相互啟發。
6.雖然有閱讀的計劃和研讀的材料,但並沒有固定的知識或材料,也沒有特定要達成的目標,沒有測驗,沒有評分。
7.純粹自願性參與。
8.聚會時間和地點以參與者方便為原則。
這種讀書會的運作,根據布裡德(H.Blid)的說法,有其依循八項原則:
1.平等與民主:所有成員,是老師也是學生。透過交談(conversation)和對話(dialogue)以輕鬆的方式交換觀念和訊息。
2.內在資源的解放:從成員的經驗和知識做為出發點,發揮他內在的潛力,辨別一些不公平 ( injustices) 和錯誤的狀況。
3.合作和夥伴關係:成員彼此為目標而努力,不相互競爭,一起分享過程與挫折,以提供安全及開放的學習情境。
4.自由的讀書會:成員基於自己的需求和希望,決定讀書會的組織與方向。
5.持續性與計劃性:旨在提供足夠的交談時間,提供成員克服其片面觀點、自我堅持和高估己見的學習機會,並創造和維持未來讀書的興趣。
6.主動參與:鼓勵成員參與、交談,共同擔負責任。
7.印刷研讀材料的運用。
8.改變與行動:讀書會並非只是為學習而學習,當成員有改變環境的企圖,並採取具體行動時,學習會更有意義。
主編:宋峸 || 本期責編:小悅君
一起悅讀俱樂部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投稿 | 合作 | 加入我們:
17read@sina.com
熱線:400-026-026-4
覺得不錯,點個讚鼓勵小編一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