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盛行,新殖民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世界擴張,造成世界的局部戰爭和動蕩不安、「顏色革命」和金融危機相伴而生。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並將這個階段稱為新帝國主義。圍繞著新帝國主義的產生、特徵等諸多問題,國內學術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
一、新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徵
國內學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帝國主義的本質進行了研究和闡釋:
第一,新帝國主義是以資本擴張和經濟掠奪為目標,謀求經濟霸權的新型帝國主義,是新型的經濟殖民主義。新帝國主義既有舊帝國主義的擴張和掠奪的本性,又有以操控金融貨幣工具,通過金融資本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妄圖控制世界經濟的目的。[1] 新帝國主義不同於傳統帝國主義通過戰爭的手段對殖民地進行宰制,而是在不排斥武力的基礎上,操縱世界的資源配置,以完成對世界的剝削和掠奪。[2] 新帝國主義就是西方的經濟殖民主義,是跨國公司主導世界全球化進程,獲取最大利益。[3]
第二,新帝國主義是以構建符合自身利益的世界秩序,謀求世界政治霸權的新型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國家依仗在國際舞臺上的強勢地位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國際關係中大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構由霸權主導的國際關係體系。[4] 新帝國主義的目的是建構由超級大帝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以滿足其政治霸權的需要。[5]
第三,新帝國主義是以宣揚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為目的,謀求文化霸權的新型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宣揚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為美帝辯護。[6] 新帝國主義總是以推行「普世主義」價值觀的名義掩蓋其資本殖民與領土擴張之意圖,從而在邊緣國家民族文化的解構中尋求自身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制高點。[7] 新帝國主義就是美帝國主義,主張用美國的自由民主價值觀改造世界,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霸權。[8]
第四,新帝國主義是一個綜合性的帝國主義,運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軍事等手段實現其霸權,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新帝國主義實行經濟政治文化軍事霸權主義的新政策。[9] 新帝國主義是仇視世界人民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它的雙臂,北約組織是它的軍事兵器。[10] 還有學者認為「新帝國主義」是一套把軍事體系、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文化戰略、價值壟斷集成一體的新的霸權理論體系。[11]「新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媒體操縱、經濟壟斷、資源掠奪、培植代理人。[12]
從新帝國主義的特徵來看,國內學術界提出了較為豐富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質特徵說。剝奪性積累是新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徵,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對其他國家或者自身內部非資本主義部分進行剝削和掠奪的方式,它是新帝國主義對財富和收入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新形式,也是馬克思所說的「原始積累」機制的一種延續。[13]
第二,四特徵說。美國作為新帝國主義的代表,其本質特徵是違背市場經濟基本規律、違背世界民意的霸凌主義、違背世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綜合來說是違背時代發展規律的,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14]
第三,五特徵說。新帝國主義具有五大特徵:一是生產和流通的新壟斷,跨國公司成為主要的壟斷載體;二是金融資本的新壟斷;三是美元和智慧財產權的壟斷;四是國際寡頭同盟的新壟斷;五是形成當代資本主義壟斷性和掠奪性、腐朽性和寄生性、過渡性和垂危性的新態勢。[15]
第四,六特徵說。新帝國主義具有六大特徵:一是主要採取經濟規則與和平手段操控世界;二是「軟實力」和「硬實力」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軍事和文化手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成為操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重要工具;三是全球化拓展了新帝國主義擴張空間,更新了剝削方式,緩和了內部矛盾,實現了上層資產階級的聯合;四是不斷分裂主權國家,形成了受制於新帝國主義的大量民族政權;五是金融資本驅動世界經濟全球化,造成全球兩極分化;六是在新帝國主義的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的危機中,世界無產階級逐漸覺醒。[16]
第一,殖民體系的瓦解使傳統帝國主義失去存在的基礎,促成了新帝國主義的產生。「二戰」後傳統殖民體系的瓦解,獨立後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國家在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嚴重依賴前宗主國,而發達國家對外援助是軍事目的與經濟目的相結合,通過經濟上的援助實現對受建國家的控制,為新形勢的經濟殖民主義提供條件。[17] 第二,全球化促成了新帝國主義。金融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帝國主義國家不再依賴殖民戰爭就能夠實現資本積累和擴張,只需要通過經濟規則就可以實現財富轉移的新帝國主義產生。[18] 全球化使世界經濟日益連成一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為「新帝國主義」提供了客觀條件。[19] 第三,美蘇冷戰結束,世界進入到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的發展態勢,美國成為強大的新帝國主義國家。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肆無忌憚推行暴力和強權政治。[20] 第四,「9.11」事件成為美歐宣揚和推行新帝國主義的導火線和催化劑。「9.11」事件使美國本土受到難以預料的恐怖襲擊,為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霸權,按照美國的方式改造世界提供了藉口。「新帝國主義」論應運而生。[21]
目前關於新帝國主義理論來源有以下幾個觀點:第一,麥金德的帝國霸權理論。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關於帝國霸權的「三段式」公式是新帝國主義思潮的重要理論來源。[22] 第二,「先發制人論」。這種理論是布希政府提出的,他們認為美國要抓住歷史機遇,要對恐怖主義等威脅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維護美國安全,構建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秩序。[23] 第三,「單極穩定論」或「霸權穩定論」。認為冷戰後只存在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和霸權力量,要維持這個單極的穩定可以動用包括軍事手段的一切手段,這是正當與合法的。[24] 第四,「主權有限論」。這種理論認為那些收留、包庇恐怖分子的國家, 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 或者無法在境內執行法律的國家, 甚至已經喪失了國家的一些權利,因此,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政府就獲得了對其進行幹涉的權利。[25] 第五,美國優越論。有學者認為美國自認為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美利堅民族是最偉大民族,具有天然的優越性,美國理應承擔起拯救世界,維護世界秩序的重任,這就成為「新帝國主義」的重要思想根源。[26] 第六,「流氓國家」或「失敗國家」論。「失敗國家」是那些充滿戰爭、大屠殺、現代體制突變、資助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這些國家喪失掉基本的國家治理能力,存在著嚴重的犯罪、暴力衝突和人道主義危機,危及到了周邊國家的安全,因此,需要民主國家對其採取行動,幫助這些國家重建民主和秩序。第七,「民主和平論」。學者們指出,西方所謂的民主國家自認為是文明的,不會發動戰爭,而亞非拉的非民主國家沒有建立自由民主制度,會導致戰爭,因此,需要在這些國家用武力推進民主,實現和平。[27] 第八,依附論和世界體系論。學者們認為發達國家是世界的中心,發展中國家是外圍國家,前者居於統治地位,支配後者,後者依附於前者並受其剝削。持這種理論的包括安德烈·岡德·弗蘭克的中心外圍說;阿里吉·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理論;薩米爾·阿明的資本積累和不平衡發展理論以及歐內斯·曼德爾的晚期資本主義理論等。[28] 第九,新幹涉主義。新幹涉主義打著捍衛西方價值觀的旗幟,運用暴力手段幹涉他國內政,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十,「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認為美國的制度、社會和道德的優勢,認為只有美國才能領導世界,維護世界秩序,甚至認為其實施霸權具有正義性。[29]
國內學界對新帝國主義霸權邏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觀點:第一,資本邏輯和領土邏輯是新帝國主義的兩個主要推動力,是辯證統一關係。新帝國主義在地理空間上的擴張對剩餘資本進行了吸收,現在明確了國家在空間擴張中的作用,目的是得到資本的積蓄。[30]「權力的領土邏輯」意味著對領土(空間)的追求,「權力的資本邏輯」強調的是對資本積累的要求,二者構成了辯證統一的關係,共同推動新帝國主義的霸權實踐。[31] 領土邏輯和資本邏輯是探索新帝國主義理論的前提,資本邏輯的發展需要領土邏輯提供保障,領土邏輯需要隨著資本邏輯的發展而發展,兩者緊密相連,被視為對方的內在關係。[32] 第二,權力的資本邏輯佔主導地位。有學者認為,在新帝國主義的霸權邏輯的展開中,領土邏輯只是其隱蔽的基礎條件,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對戰略資源的掠奪和政治、軍事的目的;資本邏輯起著主導地位,其目的是為了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實現資本積累和解決資本主義危機。[33] 還有學者從不同的動機,不同的主體,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不同的靈活性來區分這兩種邏輯,並認為資本邏輯佔主導地位。[34] 第三,從艾倫·伍德、大衛·哈維、利奧·帕尼奇和薩姆·金丁的比較角度闡釋了新帝國主義邏輯的差異。有學者指出,資本邏輯和領土邏輯在艾倫·伍德、大衛·哈維、利奧·帕尼奇和薩姆·金丁的論述中是各有側重的。伍德側重於強調資本邏輯,認為新帝國主義利用財產所有權和市場的力量來累積剩餘,實現對全球資本積累的控制;哈維則確立了相互交織的兩種邏輯——資本邏輯和領土邏輯,甚至認為這兩種邏輯往往是矛盾的。伍德重點分析了直接的領土控制和基於市場的控制的區別,而哈維忽視這方面的分析。帕尼奇和金丁沒有明確區分資本邏輯和領土邏輯,而是一般化地認為只有美國才是帝國,其他歐洲國家都是其附庸,對美國聯邦儲備局在為帝國創造貨幣和金融框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了分析,深刻洞察了資本主義帝國的機制。[35] 第四,資本邏輯與領土邏輯存在矛盾。資本邏輯意味著資本的無限積累,而基於領土邏輯的政治權力的擴張是有限度的,當政治權力的擴張無法滿足資本無限積累的要求,矛盾和危機將不可避免。[36]
第一,新自由主義已成為新帝國主義國家的主流思想。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主張實際上是以資本利益為中心,為保障資本獲得更多的利益,就要對市場放鬆管制,削減工人的工資和福利水平。並藉助國家強權向全球推廣就使得資本在與勞動者對抗中獲得了優勢地位,能夠以更有利的條件去實現資本的增值。[37] 第二,新帝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同時產生,新帝國主義支持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強調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並成為新帝國主義幹涉他國,掠奪他國資源的理論根據,從而使新自由主義成為新帝國主義的政策主張和霸權工具。[38] 新帝國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聯盟,新自由主義一面強迫很多國家開放市場;一方面動用政府干預手段保護本國弱勢產業,並防止外圍地區的勞動力向資本主義的中心地帶自由流動,都需要靠新帝國主義的全球霸權作支撐。[39] 第三,新自由主義及新帝國主義霸權突破了原有制度框架和傳統主權形式的約束,憑藉過剩資本的不均衡地理空間分布,以利潤為中心拓展資本權力結構,使全球空間呈現出「不平衡地理發展」狀態,並且充滿了對立和矛盾。[40] 第四,新帝國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霸權實踐促進了資本的積累和擴張,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新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新自由主義擺脫經濟危機,加快全球化的步伐,構築經濟社會的統治方式。[41]新自由主義為新帝國主義的資本積累和剝削開闢道路,通過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和發展中國家廉價充實的勞動力供給,提高剩餘價值率,形成新的經濟依賴關係。[42] 新自由主義朝著有利於資本家階級和管理層上層的方向轉向改變了新帝國主義的社會秩序和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形成了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的霸權體系。[43] 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新帝國主義模式帶來的只是一個新帝國主義的跨國統治和一個矛盾激烈、衝突頻頻、動蕩不安的世界。[44]
新帝國主義與全球化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觀點:第一,全球化與新帝國主義是伴生關係,資本邏輯在全球化中實現了廣泛的滲透。在全球化過程中,伴隨著民族國家相對衰落,舊帝國主義轉變為新帝國主義,資本邏輯加速在國際市場擴展,而且使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相互融合,並被整合進新帝國主義的霸權體系中。新帝國主義通過全球化實現了全球時間-空間的重組,構建了帝國霸權。[45] 第二,全球化催生了跨國階級,推動著新帝國主義跨國霸權的形成,同時也激活著反新帝國主義霸權運動。全球化促成了跨國資本家階級,使得跨國積極聯合超出了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全球資產階級掌控者仍然在實施政治和社會控制,影響著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各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是新帝國主義進行霸權實踐的基礎,在全球化中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和聯合。同時,全球化帶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激化了世界範圍內的矛盾和衝突,使來自世界各地的反霸權運動挑戰新帝國主義的跨國霸權。因此,全球化時代階級鬥爭的表現形態就是邊緣國家和地區與全球無產階級反抗新帝國主義的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與文化霸權的鬥爭 。[46]第三,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成。全球化的帝國主義表現為新自由主義和新帝國主義,全球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滲透著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妄圖對世界進行文化的殖民和支配,文化帝國主義和經濟帝國主義的本質一樣,都是新帝國主義在不同領域進行霸權實踐的結果。[47] 第四,全球化是新帝國主義藉以實現其利益,操縱世界的手段。美國通過操作債務、貿易規則、對外援助以及整個金融系統實現對世界經濟的控制,迫使其他經濟體系為新帝國主義的霸權服務。美國讓其他國家向其開放市場,其目的不是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而是使這些國家成為美國的附庸。[48]
民族國家在新帝國主義的霸權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體現在:第一,民族國家一方面充當著資本的導流器,有利於新帝國主義的資本積累和擴張;另一方面也成為革命的能量場,能有效整合各種反資本主義力量,將反資本主義的經濟鬥爭引向政治鬥爭。[49] 新帝國主義既要超越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又需要民族國家提供必備條件,還需要通過軍事力量維持多元民族國家體系。[50] 第二,民族國家在新帝國主義(資本帝國主義)的經濟體系和霸權實踐中發揮著強制作用,是帝國權力的集中地。[51] 第三,新帝國主義能夠主導世界秩序,根源就在於民族國家在處理國際關係和事務中的無力和低效率,以及新帝國基於主權國家處理國際事務的有力與有效。[52] 第四,新帝國主義建構在民族國家主權基礎上,表現為資本邏輯與民族國家主權的合謀。[53]
國內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帝國主義的矛盾進行了闡釋:第一,新帝國主義的矛盾隨著社會財產關係的轉變產生;第二,新帝國主義的全球性擴張與弱化競爭對手的矛盾;第三,新帝國主義對地理空間界限的突破與追求社會秩序穩定的矛盾;第四,新帝國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普通民眾購買力持續下降之間的矛盾;第五,新帝國主義要求全球監管與全球國家的缺失之間的矛盾;第六,新帝國主義依賴軍事手段使單一的領土國家維持資本的全球化體系與資本的無限擴張的矛盾;[54] 第七,新帝國主義在世界上激化了「西西矛盾」「南北矛盾」,導致濫用軍事力量。[55]
國內新帝國主義的研究已經歷了多年的歷程,特別是近20年以來,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對於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趨勢,對復興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激活了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第二,澄清了新帝國主義顯性和隱性的擴張手段和統治機制。第三,揭示了新帝國主義產生的理論來源。第四,深化了對新帝國主義發展趨勢和反帝國主義力量的認識。第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帝國主義的轉變和發展趨勢,推進對21世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有重要的啟示。總體來看,國內學者對新帝國主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還處在進一步深化的階段,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包括:第一,對單一文本和學者研究較多,總體性研究還不夠。第二,對新帝國主義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有待更新。第三,對新帝國主義的研究深度有待加強。對其中的重要問題還需要深入思考。
【本文為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及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5CKS024)的階段成果】
注釋
[1] 張偉濤:《新帝國主義的本質及發展趨勢》,《學術研究》2004年第12期;張才國:《「新帝國主義論」的緣起及其實質》,《溫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9卷第1期;趙常慶:《新帝國主義的特點與發展趨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4期;溫麗娟:《新帝國主義與傳統帝國主義之比較分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 年第8期。邢文增:《新帝國主義:理論、現實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7~88頁。
[2][7] 劉宇:《論全球時代的階級鬥爭問題》,《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11期。
[3] 邢文增:《新帝國主義:理論、現實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頁;張超:《當今資本——帝國主義的新特徵及其本質》,《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4期。
[4] 羅文東、易豔華:《歐美「新帝國主義」剖析與批判》,《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5] 邢文增:《新帝國主義:理論、現實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頁;周穗明:《「新帝國主義論」及其批判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張偉濤:《新帝國主義的本質及發展趨勢》,《學術研究》2004年第12期。
[6][11] 黃蕊:《文化霸權視角下的「新帝國主義」》,《國際問題》2013年第2期。
[8] 符勇:《帝國危機》,朝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溫麗娟:《新帝國主義與傳統帝國主義之比較分析》,《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 年第8期;張才國:《「新帝國主義」論的緣起及其實質》,《溫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9][15] 程恩富、魯保林、俞使超:《論新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徵和特性》,《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5期。
[10] 李玉峰;《「新帝國主義論」研究綜述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5期。
[12][22] 張才國:《「新帝國主義」論的緣起及其實質》,《溫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13] 朱曉慶:《反抗之路:伍德對哈維新帝國主義的批判指向》,《知與行》2018年第4期;李秀玲:《哈維的新帝國主義思想》,《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田世錠:《戴維·哈維的新帝國主義理論探析》,《江海學刊》2010年第4期;朱彥振:《哈維新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探析哲學研究》,《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
[14] 吳慶軍:《論美國新帝國主義「新時期」的本質特徵》,《海派經濟學》2019年第2期。
[16] 邢文增:《西方左翼學者論帝國主義的新特徵》,《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逯兆乾:《新帝國主義》,《紅旗文稿》2012年第22期。
[17][19] 邢文增:《新帝國主義:理論、現實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頁。
[18][26][39] 蒯正明:《論新帝國主義的資本積累與剝奪方式》,《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2期。
[20] 劉守義:《「新帝國主義論」的基本內容及其產生背景》,《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趙常慶:《新帝國主義的特點與發展趨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4期。
[21] 羅文東、易豔華:《歐美「新帝國主義」剖析與批判》,《國外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李雪陽:《「新帝國主義論」批判性考察》,《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23] 吳新文:《西方左翼近年來關於帝國和新帝國主義的討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1頁;李玉峰:《「新帝國主義論」研究綜述》,《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5 期;吳恩遠、胡玉娟:《簡析「新帝國主義」論》,《紅旗文稿》2003年第7期。
[24][29] 官進勝:《新帝國主義:歷時與共時的視角》,《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25][55] 李瀟瀟:《論「新帝國主義」的實質、根源及影響》,《江漢論壇》2006年第10期。
[27] 陳喜貴:《新帝國主義的政治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4年6期。
[28] 劉維春:《帝國主義論的當代沉思》,《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30][41]呂薇洲:《從古典帝國主義理論到新帝國主義理論》,《國外理論動態》2008年第9期。
[31][51] 陳人江:《從帝國主義到新帝國主義:本質內涵與問題意識辨析》,《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7期。
[32] 田世錠:《戴維·哈維的新帝國主義理論探析》,《江海學刊》2010年第4期。
[33] 蔡國棟:《當代新帝國主義本質剖析》,山東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34] 李秀玲:《哈維的新帝國主義思想》,《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朱彥振:《哈維新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探析哲學研究》,《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
[35] 王音:《戰後帝國主義的新特徵》,《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6期;朱曉慶:《伍德與哈維爭論:資本邏輯與帝國的空間擴張》,《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36][50] 朱曉慶:《伍德與哈維爭論:資本邏輯與帝國的空間擴張》,《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37] 邢文增:《新帝國主義:理論、現實與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2頁;戴衛華:《辨證看待西方左翼新帝國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8期。
[38] 王佔宇、王志忠:《新帝國主義論及其理論先導》,《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6期;餘斌:《新自由主義是新帝國主義奴役的自由》,《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40] 黃茂興:《對新自由主義及新帝國主義的深入分析與邏輯批判》,《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張峰:《新自由主義霸權與金融危機》,《高校理論戰線》2011年第4期。
[42] 蒯正明:《論新帝國主義的資本積累與剝奪方式》,《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2期;蔡國棟:《當代新帝國主義本質剖析》,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43] 孫壽濤:《新自由主義時代的帝國主義的新形態(上)》,《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6期;孫壽濤:《新自由主義時代的帝國主義的新形態(下)》,《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7期;
[44] 呂佳翼:《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新帝國主義跨國統治及其全面危機》,《科學·經濟·社會》2019年第3期。
[45] 劉瓊:《帝國的幽靈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46] 戴衛華:《跨國經濟、跨國階級和跨國霸權》,《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年第9期;糜海波:《新帝國主義的國際資本主義階級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8期。
[47] 邊恆然:《全球化轉向文化帝國主義的思考與定見》,《中國市場》2018年第21期。
[48]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國家創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頁。
[49] 馮旺舟:《資本的導流器還是革命的能量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4期。
[52] 任劍濤:《民族國家時代的帝國依賴》,《中國法律評論》2019年第4期。
[53] 李 胤、王慶豐:《「新帝國主義」與「帝國」的主權之爭》,《求是學刊》2019年第2期。
[54] 馮旺舟:《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邏輯布展及其終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馮旺舟:《權力邏輯、矛盾布展及其反抗路徑》,《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年第5期。
(作者為湖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胡振良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連結 2021年《理論視野》雜誌訂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