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平平無奇,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文章不夠有新鮮感。
想要突破文章這種平淡的感覺,有種很巧妙的辦法,就是進行反向思考。
比如用烏龜來形容慢,這是一個正向思考,感覺很普通、沒新意。
但如果用烏龜來形容快,就是一個反向思考,感覺顛覆認知,效果滿滿。
除了反向思考外,還有一個類似的寫作技巧——對比,常常被我們忽略了。
如果說反向思考是去呈現事物的反面,來顛覆別人的認知。
那對比就是把兩個相反的事物組合在一個句子裡,用反差感來衝擊別人的認知。
兩個事物的反差越大,衝擊感越強。
怎樣運用對比呢?
總結一下,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01把兩個語義相反的詞放在一起,來增加語言的感染力。
很多成語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比如「大材小用,兇多吉少,陽奉陰違」等。
參照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教孩子把兩個反義詞放到一個句子裡,比如:
「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劃重點:對比這招非常的簡單,方法就是我們把自己想要描述的東西想出來,然後再找出它的反面,然後把兩者放在一起,就可以因為「反差感」有了更強烈的效果。
02通過畫面感來營造對比感也是一個很高級的辦法。
除了通過詞語上的對比,我們還可以教孩子通過畫面的營造,讓人產生直觀的對比感。結合之前文章提過的文章畫面感的重要性,把對比融入進去的畫面感,無疑就更有感染力了。
比如村上春樹曾說過:「如果有高聳堅硬的牆壁和擊牆破裂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雞蛋和牆壁如果簡單放一起沒有對比效果,但因「擊牆破裂」這個畫面感,讓二者成了對立的兩方。
這個強弱分明的對比,也更容易深入人心。
再比如:
「全世界像一堵高牆擋在我面前,只有外婆帶我越過了那座高牆。」
對比+畫面感,讓文字感染力效果加倍。
※劃重點:用畫面感的方式,來營造出的對比,會比單獨詞語疊放的對比更有效果;因為它還因為畫面感帶來的視覺感,讓對比更加直觀、立體。
03我們還可以運用一種對比的變形——迴轉反覆,讓對比的效果升級。
讀一下下面3個句子: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財富不是永恆的朋友,而朋友是永恆的財富」。
「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為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是不是感覺朗朗上口,非常好記。
很多金句都運用了這種迴轉反覆的方式。
什麼是「迴轉反覆」呢?
就是先造出一個對比句,然後再把詞語調換,重寫一次,就出現了一個有雙重疊加效果的對比句。
※劃重點: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製造迴轉反覆句式時,我們要把常見的放在前面,把意外的放在後面。
比如:
「在謙虛的人面前,不要驕傲;在驕傲的人面前,不要謙虛」。
「不要驕傲」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教訓;而關于謙虛,很多時候都是教育孩子「要謙虛」,所以把意外的放在後面,會有「洞見真知」的效果。
再比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活著」是常態,而死了的人,卻還活著,是「意外」的東西,放在後面更加發人深省。
以上就是關於對比技巧運用的一些心得總結,也是《寫作教練在你家》這本書讀後感的最後一篇,希望可以對孩子們的寫作技巧有所幫助!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