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左右歌曲推薦,而不是用戶喜好?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如今,不少的音樂類軟體比如:QQ音樂、網易雲音樂,甚至短視頻類的抖音,都會向用戶推薦可能喜歡的歌曲/背景音樂。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算法支配著受眾,因此歌曲的推薦也基於算法先行,這就導致了用戶聽到的歌曲和喜好偏離,用戶聽到的都是同質化的、略顯「枯燥」的音樂。

一個平常的工作日晚上,筱佳和往常一樣打開抖音,打算好好放鬆一下心情。過了幾分鐘,由於所看視頻的背景音樂都是那幾首熱門「神曲」,越刷越煩的筱佳很快就關掉了APP。

一、流量大的去前面

這並不是筱佳第一次被持續重複播放的洗腦配樂成功勸退了,隨著使用時間加長,筱佳逐漸發現抖音視頻配樂同質化越來越高,連原本會精挑細選一些小眾歌曲當作背景音樂的幾個同事及好友,最近也開始使用「平臺爆款」作為錄製影片的BGM。

「像我很喜歡看電影推薦類的短視頻,以前這些視頻的配樂還比較多樣,現在卻非常一致,都是那些節奏相似的洗腦旋律,聽多了真的頭疼。」筱佳有點無奈。

從芒種、野狼disco到鏡花水月、踏山河,這些不斷重複出現的配樂讓筱佳被迫單曲循環,對歌曲本身的看法也從一開始的無感到後來一聽見片段就十分厭煩,甚至影響了筱佳觀看視頻的興致。

造成筱佳困擾的「抖音神曲」來自於抖音平臺所使用的信息流漏鬥算法。用戶上傳視頻並通過抖音平臺審核後,系統將為此視頻進行冷啟動,分配一個內含200-1000個在線用戶的初始流量池。

平臺會根據這1000次曝光所產出的完播率、點讚、關注、評論、轉發、轉粉、遊覽深度等數據,結合使用者帳號的分值進行數據分析,決定是否給予加權。其中,點讚、評論、轉發、點擊率、完播率等指標決定是否進行第二輪的加大流量推薦與推薦力度。

抖音平臺將數據好的短視頻進行更大的加權後,會根據用戶群體的標籤推送不同視頻,讓內容分發更加精準。類似「猜你喜歡」的打標,依照視頻本身的標籤和用戶標籤,在兩者之間進行匹配、決定是否推送。

從抖音運用算法推薦視頻的整個過程可見,視頻內容與標籤對於播放量的影響至關重要。以流量為基礎的推薦算法加劇了帳號的「馬太效應」,為熱門視頻及熱門音樂擴大推薦,使它們的受眾更加廣泛。

許多主播為了增加粉絲與視頻傳播度,以「蹭熱點」的方式直接模仿、使用自帶流量與標籤、受眾覆蓋面廣的熱門內容和背景音樂。

如此一來,熱門音樂被多次引用後更加火爆,「抖音神曲」隨之誕生,相似的節奏與旋律充斥著整個抖音平臺。困擾著像筱佳這類對背景音樂較為敏感且「觀看口味」較多元的用戶。

「這樣真的很煩,一直都是那幾首歌重複播放。短視頻又不像音樂APP會顯示歌名,你不打開聽,還不知道都是一樣的歌;一打開就被算法標記了,又把類似的視頻推薦給我,簡直惡性循環。」筱佳不滿地說。

二、標籤一致的去前面

無獨有偶,若紜在音樂平臺上也有過類似的遭遇。被算法「得知」她具有關注古風歌曲的習慣後,首頁的推薦歌單便總是出現曲風、唱腔類似的古風歌單,多次點選「換一批」也揮之不去。

其中還包含多首她已收藏、下載的曲目,讓原本愛好古風歌曲的若紜徹底聽膩幾乎退圈。

「其實平臺要是推薦不同風格的古風歌倒還好,畢竟古風也分婉轉抒情的小曲、雄壯豪放的戰歌等許多不同類型。但推薦的歌單裡總是同一個類型的歌曲,聽多了就很容易膩。」若紜表示。

不同於短視頻平臺流量為王的推薦方式,音樂APP主要是依照用戶偏好來進行歌單推薦。

以QQ音樂的推薦系統RS(QQ Music Recommendation System)為例:RS會記錄每位使用者的聽歌行為數據,將其貼上標籤,進行統計分析,繪製出獨一無二的用戶畫像。

除了能單純依靠音樂平臺獲取的語言、歌手、流派等內容偏好;排行榜、歌單、本地歌曲等聽歌場景偏好;以及使用APP聽歌的時間段偏好之外,社交屬性標籤便是通過騰訊成熟的社交生態鏈,獲得用戶的年齡、性別、職業、所在地區等資訊。

相應的,平臺也會為所提供的音樂標記歌手訊息;音頻信號特徵;點播量、下載量、收藏量、分享量等熱度數據;搖滾、爵士、藍調等音樂流派;音樂情緒以及演奏樂器等標籤。

為用戶和音樂分別繪製畫像後,根據各自的標籤,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在用戶與歌曲間建立標籤向量、在不同用戶間建立偏好矩陣。藉由互相匹配音樂屬性,在龐大的歌曲資料庫中找到用戶比較可能會喜歡的那些音樂。

這樣一種基於用戶畫像的歌單推薦,本意雖然是依據使用者習慣與偏好,推薦更多用戶偏愛的曲風類型,從而增加使用體驗。但在像若紜這類使用者身上,卻反而有些「弄巧成拙」。

「除了推薦的歌曲太像了,我最不喜歡的一點是,它推薦的歌單中經常包含我聽過、已收藏或甚至拉黑的曲子!有時候網易雲推薦的同一個歌單裡還會出現兩首重複的歌!就算那些歌再怎麼受歡迎也不用這樣重複推嘛。」

「聽歌單就是因為想聽沒聽過的歌,希望發現一些新的好聽的歌曲。總是出現聽過的歌根本失去了選聽新歌單的意義,還得一直跳過,有點麻煩。要是想聽我喜歡的歌,那我就播自建歌單或收藏歌曲不就好了?」。

「現在我很少聽古風歌了,太膩了。寧願自己去搜索不同風格的歌單,改變算法對我的印象。這樣能接觸到的歌曲類型更多,比較不容易聽膩。」

三、你想聽什麼,算法說了算

雖然具體使用的算法規則不同,但通過筱佳和若紜的經歷可以發現,即使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與多媒體平臺擁有先進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記錄並分析用戶使用習慣來推薦內容。

但用戶的需求並非只有「個性化推薦」那麼單一,基於「用戶畫像」標籤的歌單推送,反而讓部份用戶追求不同的、更加具有差異化內容的需求卻越來越難被滿足。

在平臺內容更加多元,音樂歌曲傳播成本更低更便捷的今天,從某些角度來說,我們所能接觸到的音樂面或許反而更加狹窄。對於生活繁忙的現代人而言,在音樂平臺或短視頻平臺自行搜索、挑選觀賞內容的次數並不多。

多半還是在打開APP後,隨意選取平臺首頁的推薦歌單或影片。這些內容正是經由大數據算法對我們層層分析之後所挑選的那部份。

即便使用者自行搜尋想聽的歌曲類型,在搜索之前沒有聽過的曲目風格時,算法仍會依據用戶畫像和標籤,找出匹配度較高的歌曲,再按照流量及熱門程度排序推薦。

我們以為是自己「選擇」了要聽要看的內容,其實依然被算法與流量所制約。這樣看來,在大數據時代,用戶聽歌看視頻的自主選擇性可說是慢慢下降。

「現在就連網易雲上面都能時不時聽到抖音神曲了。」筱佳有些無奈地說。「我懷疑這些平臺是不是互通的啊?想好好聽歌怎麼變得這麼難?」

「可能爆款歌曲到哪都是爆款吧。像我曾經拉黑過之前很紅的盜將行,但是在QQ推薦的歌單裡還是偶爾會出現。難道對算法來說,音樂本身的熱度比用戶喜好的加權更重?」若紜對此感到疑惑。

無論是短視頻平臺還是音樂平臺的算法,視頻或歌曲本身的「熱度」都會影響被推薦的次數。從2018年開始,近半數的爆款歌曲是出自短視頻平臺,而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最為看重流量。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與直播的大受歡迎,近年這一比重被進一步放大,許多音樂平臺的音樂排行榜都出現了短視頻音樂排行榜。

短視頻平臺在音樂宣發環節有越來越多話語權的同時,音樂行業也逐漸被算法綁架,開啟了流量至上的瘋狂時代。

雖然短視頻平臺為音樂提供了另一個有效的宣傳途徑,但藉助流量的加持與平臺算法的主導,最終能被廣大用戶聽見的經常是一些「洗腦神曲」,或是流量粉絲持續刷榜「捧紅」的口水歌。

這些歌曲的大量流通,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市場的審美取向,最終形成用戶審美的單一化。

目前大眾對於主流音樂的審美取向的確具有明顯的特徵,從歌唱類綜藝節目歷屆決賽的歌手特徵與選曲就可看出。

如《我是歌手》歷屆前三名中,林志炫、楊宗緯、韓磊、鄧紫棋、韓紅、李玟、張信哲、Jessie J、華晨宇、汪峰、劉歡、吳青峰、徐佳瑩、蕭敬騰等人的聲音都具有能飆高音或充滿爆發力的特點,其中大部份則是二者兼具。

但在更早以前的星光大道和超級女聲等歌唱節目中,進入決賽的歌手個人聲音特色與風格還是各有不同、彼此間的差異更加顯著的。

算法的本意是幫助我們在喜歡的音樂類型中,找到更多喜歡的歌曲。但在算法根據流量決定歌曲推薦順序的同時,也屏蔽了另一些用戶想要嘗試接觸的音樂類型,即使用戶本身並未發覺自己有這樣的需求。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種推薦很方便找到喜歡的歌曲,但對於我這種聽歌比較雜,沒有固定類型還特別看心情的人,網易雲和QQ音樂的歌單推薦都不是特別準確。」音樂愛好者凱雅告訴筆者。

「我還是比較懷念蝦米的隨機播放吧,至少感覺上是真的隨機,不像網易跟QQ的有固定風格類型。要不是蝦米的歌越來越少,我還會繼續用的。」

對於像筱佳、若紜、凱雅這樣的用戶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個性化推薦」所帶來的「推薦歌單」,而是選擇是否屏蔽個性化推薦的自由與自主選歌的權利。

(註:文中筱佳、若紜、凱雅皆為化名)

本文由 @熔財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抖音、QQ音樂、網易雲音樂們,算法左右歌曲推薦,而不是用戶喜好?
    你想聽什麼,算法說了算雖然具體使用的算法規則不同,但通過筱佳和若紜的經歷可以發現,即使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與多媒體平臺擁有先進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記錄並分析用戶使用習慣來推薦內容。但用戶的需求並非只有「個性化推薦」那麼單一,基於「用戶畫像」標籤的歌單推送,反而讓部份用戶追求不同的、更加具有差異化內容的需求卻越來越難被滿足。
  • 推薦算法:不是為了賣更多東西,而是為了幫用戶做出更好選擇來賺錢
    究其本質,或許是因為我們誤讀了推薦算法本身——它的存在是為了提供更多、更優的選項,幫助做出更好的選擇,而不是讓人無腦地遵從計算的結果。簡單來說,它應是為了讓選擇的權利更自由,而不是被束縛。正如貝佐斯所言:「其實亞馬遜並不是靠賣出更多東西賺錢,而是靠幫助用戶做出更好的購買決策來賺錢。」也就是說,推薦算法的最大受益者應是用戶,而平臺的商業模式才隨之成立。
  • CB算法: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的基本原理
    推薦系統能有效幫助用戶快速發現感興趣和高質量的信息,增加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長。推薦系統越精準,用戶的使用體驗就越好,產品越容易留住用戶。近幾年,今日頭條、抖音等產品的誕生,也使得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這一古老算法的崛起。本文將簡要闡述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的基本原理,enjoy~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是眾多推薦算法中的一種,是一種機器學習算法。
  • 網易雲音樂首次披露推薦算法: 讓單身狗猶如過情人節的日推原來是...
    實際上,協同過濾算法其實應該分為兩類:「基於用戶」與「基於項目(單曲)」。 1、基於用戶:我與小明收藏的歌單相似度很高,那麼在判斷我們口味相似的基礎上,可以給小明推薦我歌單裡她沒收藏過的單曲。 因此,基於內容的推薦算法更像是對協同過濾算法以上缺陷的一種補充——假如沒有大量用戶數據,或者想聽冷門歌曲,我們就只能從音樂本身尋找答案了。 徐家與沈博文兩位專家明確表示,網易雲音樂針對這些問題採取了基於內容的複雜算法。但較為遺憾,二位對具體細節並沒有進行過多解釋。
  • Spotify算法如何猜你喜歡?
    當Spotify深挖用戶喜好時,它利用它所知道的用戶信息,考慮用戶的聽歌歷史,考慮用戶跳過了哪些歌曲、創建了什麼樣的歌單,考慮用戶利用平臺的社交功能做了什麼,甚至考慮用戶的所在地。
  • 抖音推薦機制算法,抖音算法推薦模式,抖音算法機制流程圖
    ,也同樣受制於用戶的自我選擇,被用戶點擊打開的概率遠遠低於中心化分發機制,漲粉也較為困難,但由於對內容的喜好是基於用戶的自主選擇,粉絲用戶的黏性相對較好。在去中心化分發機制的平臺做內容產出,需要與已有粉絲用戶進行積極互動,維持帳號的活躍度,提高粉絲用戶的黏性,從而進入首頁的熱門推薦欄,增加曝光率。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基礎粉絲越龐大,上熱門優勢越明顯。如果在中心化分發機制的平臺做內容產出,那麼在內容策劃上不僅要迎合用戶的喜好,還要獲得系統算法的青睞:因此,內容創作者所面臨的競爭會更大,不論是頭部達人,還是普通的內容創作者,他們都處於同一起跑線。
  • 內容算法時代,如何引爆用戶流量?
    一、算法分發知多少?儘管算法分發中應用了各種高深的算法,但其基礎原理卻是樸素的:更好地了解待推薦的內容,更好地了解要推薦給的人,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內容與人之間的對接。從這個角度來看:斷物識人,是一切推薦行為的起點。
  • 內容算法時代,如何引爆用戶流量? - 36氪
    儘管算法分發中應用了各種高深的算法,但其基礎原理卻是樸素的:更好地了解待推薦的內容,更好地了解要推薦給的人,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內容與人之間的對接。從這個角度來看:斷物識人,是一切推薦行為的起點。在這項工程中,歌曲體系被抽離出450個標籤,細化到如主唱性別、電吉他失真程度、背景和聲類型等等。每一首歌曲都會被經由工作人員耗時30分鐘左右,有選擇性標註一些標籤,並以從0到5的分值代表這一標籤的表徵程度。UGC產出:在豆瓣,給音樂打標籤的活則從專家產出,轉為了普通網友貢獻。
  • ...如何「猜」中你的音樂喜好?亞馬遜 Alexa 工程師首次揭秘技術原理
    一、時間算法:分析歌曲播放的時間數據 「隱式推薦系統」提供了一個可訓練的時間數據推薦引擎。舉個例子,假如在 30 秒內,用戶即切斷當前歌曲,說明這完全不是他想聽的歌,下次將不再推薦同種曲目;在 30 秒切斷歌曲,可能用戶並不喜歡這首歌或這個版本,下一次,系統將切換另一位歌手的同名歌曲或另一類風格,以此類推。
  • 李彥宏:算法的責任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式的賢臣
    從早期千人一面的門戶,到用戶主動發起的搜索,再到現在沉浸式的信息流投喂,算法對於人類獲取信息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投餵式的信息流造就了產品的粘性,但也考驗著網絡媒體的價值觀。當算法成為網絡媒體平臺打開信息世界「任意門」的鑰匙,用戶到底是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還是一個更小的世界?
  • 騰訊微信AI算法專家錢橋直播課:推薦系統搭建最難的三個挑戰
    這是一場完完全全的實戰,承接上期闕文暉老師的「推薦系統架構從0到1」,針對搭建推薦系統時面臨的挑戰,從數據視角、以多案例的形式在線給出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次實戰由90後清華學霸、微信AI算法專家錢橋開講!
  • 讓你上癮的網易雲音樂推薦算法,用Word2vec就可以實現
    這群人可能中的不是音樂的毒,而是這套個性化音樂推薦算法真的太懂你。這也又引起了一波對推薦算法的討論。本文作者發現了一個有7億多條歌曲的數據集,利用Word2vec,用這個訓練集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優化我們的音樂推薦結果。
  • 推薦系統產品與算法概述
    目前深度學習算法、強化學習算法、遷移學習算法也在推薦系統中得到大規模採用。 基於模型的推薦算法基於用戶歷史行為數據、標的物metadata、用戶畫像數據等構建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利用數據訓練模型,求解模型參數。最終利用該模型來預測用戶對未知標的物的偏好。下面圖12就是基於模型的推薦系統模型訓練與預測的流程。
  • 被算法困住的音樂人
    今年,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推送機制進行了算法優化,時間線被打亂,即不再以公眾號自身的推送時間為準,代之以用戶的閱讀情況來定。而這一措施4年前就在微博上實現了,其結果便是微博用戶所關注博主的信息往往被所謂的"個性化推薦"內容所湮滅。
  • 音源網站Melon推薦鄭俊英歌曲引起用戶不滿
    韓國大型音源網站Melon在推薦欄推薦鄭俊英歌曲引起用戶不滿。2日,據媒體報導音源網站Melon在部分使用者的音樂推薦服務欄中出現了「鄭俊英出道專輯9周年紀念歌單」的橫幅,而歌手鄭俊英目前因涉嫌散步非法拍攝視頻以及集體性侵犯等被起訴拘留,因此此舉引起了用戶不滿。對此Melon運營方Kakao相關人士表示該功能是以個人用戶記錄為基礎自動生成的推薦方案,並不是故意而為。
  • 新媒體環境下的短視頻推薦模型及算法研究
    基於內容推薦方法的優點是:1)不需要其它用戶的數據,沒有冷開始[4]問題和稀疏問題。2)能為具有特殊興趣愛好的用戶進行推薦。3)能推薦新的或不是很流行的項目,沒有新項目問題。4)通過列出推薦項目的內容特徵,可以解釋為什麼推薦那些項目。5)已有比較好的技術,如關於分類學習方面的技術已相當成熟。
  • 深度學習在推薦領域的應用:Lookalike 算法
    像Facebook 這樣通過一群已有的用戶發現並擴展出其他用戶的推薦算法就叫Lookalike,當然英特並不清楚Facebook 的算法細節,而各個公司實現Lookalike 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這裡也包括騰訊在微信端的廣告推薦上的應用、Google 在YouTube上推薦感興趣視頻等。
  • 玩抖音必須get的推薦算法(乾貨揭秘)
    文章目錄:一、抖音如何知道每個人的喜好?二、信息流算法三大步驟三、掌握推薦算法的技巧一、抖音如何知道每個人的喜好?簡單來說就是抖音掌握了我們的喜好,你使用的越久,那麼你就越容易上癮,越容易沉迷。因為你會覺得所有的視頻都是你喜歡的視頻,但抖音僅僅是用大數據算法就知道你喜歡什麼。然後不斷地推送這些內容給你看,所以它的人工智慧非常強大,這就是信息流的算法。
  • 抖音的算法和推薦機制,你都了解嗎?
    百度有百度的算法、微信有微信的算法、頭條也頭條的算法,算法是任何平臺必不可少的機制。 今天森哥就來跟大家深度剖析一下抖音的算法和推薦機制。算法對內容生產者的好處:我們既然想在別人的地盤為自己吸粉,就一定要明白別人的規則。就像追一個女孩子你得明白女孩子的喜好,才有機會見縫插針地進入她的心。更何況,讀懂平臺比讀懂女孩子容易的多!
  • 數據算法 | 主要算法的概念、分類及應用
    今日頭條的推薦算法有3個同一類用戶看過3篇文章,現在要給相似喜好的第四個用戶推薦文章,那麼應該推薦哪一篇呢?投票代表用戶喜歡這篇文章,那麼顯而易見,應該給第四個用戶推薦得到3票的第一篇文章。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就是這種基於用戶投票的方法,統計同一個人群中每個用戶最喜歡的文章,得到的結果可能就是這個人群中最好的文章,那麼把這些文章再推薦給這個人群中沒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這就是個性化推薦。實際上,個性化推薦並不是機器給用戶推薦,而是用戶之間互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