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將採集與研究置於國際學術視野下

2020-12-25 科學網

 

①潘君驊院士(右一)與蘇州大學檔案館館長錢萬裡(左一)、朱晶(中)在查閱檔案。

 


 

②2014年10月,潘君驊院士(左二)與採集小組成員在蘇州大學圖書館。

 

③2014年10月,潘君驊院士(右)在辦公室接受採集小組負責人朱晶(左)的訪談。

■朱晶

自2009年開始有幸進入採集工程,陸續接觸了多位科學家。從徐光憲先生、唐有祺先生、黃維垣先生、戴立信先生、袁承業先生,再到潘君驊先生,他們對採集工程的認同和支持自然無須多言,他們對中國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進展的巨大推動也不容置疑。儘可能地還原和呈現科學家的學術風格、科學研究機構的譜系特徵,也已經成為我們展開採集工作時的默認設置。除了這些,我們在採集工作中一直思考並為之努力的是,如何在國際學術視野下展開採集,並將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科學家乃至科學家群體的研究呈現於國際學術界。

中國科學體制化的建立、科學家角色的形成,與職業科學家的出現及努力密不可分,中國科學家是科學在中國早期的代言人。作為社會建制層面的科學被引入中國並植根於中國本土,其間與中國本土傳統產生衝突與融合,產生許多複雜的面向。出生於20世紀20到30年代的科學家,大多具有類似的求學背景。他們在戰亂中輾轉求學,完成大學學業後,留學美國或蘇聯,帶著對科學研究的新理解回到祖國。作為現代科學的代言人,這些科學家群體在促進中國科學體制化和國家發展的努力中,他們所期許的科學是什麼模樣?他們如何在本土化、國際化的雙重背景下做出自己的探索?例如,徐光憲先生從專長的量子化學轉到核燃料化學與萃取化學領域,黃維垣先生從甾體化學轉到氟化學領域,袁承業先生從事的核燃料萃取劑研究,潘君驊先生負責的2.16米天文望遠鏡項目的源起和展開,上述這些除了與具體的科學知識相關,還與科學的歷史動態情境有關。

另外,現代科學在中國體制化過程中,尤其是在科學團體與專門科學研究機構的設立方面,有著極強的地域特色,例如上海。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前身,正是建立於1928年7月的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成立之初的有機所,有早期秉承了德國化學研究傳統的科學家,還有一批在美國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之後傳承美國傳統的科學家。而在此後六十多年的發展中,有機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科學研究風格和科學傳統。因而我們在研究中思考的是,這種風格和傳統是如何形成、建構和傳承的?有機所的科學家在不同時期,對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與國家、科學與社會有著什麼樣的理解?科學家與國家發展之間存在著何種程度的互動?這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史研究者,更是今天中國進行科學創新,所需要獲取的答案。

因而,我們在研究中儘可能去呈現的,是中國科學家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情境中的具體科學實踐,而不是假定或者詢問他們如何像或者不像美國或歐洲的科學家一樣從事科學。此外,我們在研究中還借鑑了多學科領域新的研究進路與理論,特別是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領域的社會—技術網絡(Social-technical Network)理論、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專家經驗(Expertise)、專長知識(Expertise Knowledge)等,凸顯情境中的知識生產,發掘中國近現代科學與科學家的獨特性。

此外,我們儘可能利用各種國際國內學術交流,通過學術報告等形式,讓我們的採集工作有更大的顯現度。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杜克大學等學校的學者,為我們的採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建議。我們也以潘先生負責的2.16米大望遠鏡為個案,撰寫學術論文,準備提交給即將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技術史學術會議。期望更多的國際學術同行了解採集工程,以至中國的現代科學與科學家。

感謝採集工程提供的支持和幫助,讓我們有向科學家學習的機會。我們也爭取繼續充分利用採集所得的珍貴資料,深入挖掘,並向國際國內學術界展示採集工程成果。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報》 (2017-01-16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2020-12-18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張興鈐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作的實踐與感悟—新聞—科學網
    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圍繞其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係、科學研究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將老科學家們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孜孜以求、無私奉獻、勇於開拓的精神風貌,通過各種珍貴的檔案史料生動地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通過釐清脈絡,尋找規律,探索老科學家們的成才成長之路,為總結我國科技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進行科學研究提供大量可資借鑑的寶貴素材,這無疑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意義重大的文化工程。
  • 董玉琛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心得—新聞—科學網
    ■譚光萬 2013年7月,剛剛走出校園的我,帶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一頭扎入董玉琛院士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作中。從開始對董院士的一無所知,到逐漸了解,並深深地折服與敬仰;從最初的緊張不安,挫折時的焦慮,到最後的感動與感恩,回首採集歷程,收穫頗豐。
  • 國際地學研究將從純學術研究向資源主題回歸—新聞—科學網
    「這表明國際地科聯重新定位其發展方向,國際地學研究將從純學術研究向『資源』回歸,未來將使資源與環境並重,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國際地科聯司庫、中國地科院副院長董樹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人類對資源的渴望挑戰地球科學 「國際地科聯有121個成員國,是全球地球科學界的聯盟,學術研究一直是核心主題,但新一屆國際地科聯戰略委員會認識到,這與人們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不平衡的。」羅蘭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近年來全球礦產資源需求持續增長,是促成國際地科聯戰略轉型的時代註腳。
  • 【學術會議】「『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通知
    由西北工業大學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合作處、科學技術管理部共同承辦的「『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9月22日-25日在西北工業大學舉行。會議擬邀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亞洲中心主任Anthony Saich教授,史丹福大學美國研究系主任Shelley Fishkin教授,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王曉萍等專家學者做主旨發言。熱忱歡迎相關領域的專家與會,探討共同關注的議題。
  • 「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12月18日,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國際服務貿易與文化貿易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經驗與國際傳播視野下的政府新聞發布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 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上線 搭建學術互動平臺
    2013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決定,將中國社會科學網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13年7月,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適應並服務於十八大以來國內與國際新的發展形勢,更加便利地與國際網際網路的最新技術發展成果相銜接,更加鮮明地體現中國社會科學網的定位與戰略發展目標,中國社會科學網改版工作正式啟動。在全體同志共同努力下,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於2013年12月31日正式上線。
  • 洛陽師範學院打造百年校慶高端學術活動品牌—新聞—科學網
    其中,時明德教授就《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問題與研究》進行主題發言,簡要介紹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來,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增多、文化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等取得的顯著成效。通過展示豐富的實地調研數據和相關資料,他詳實地指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表現及成因。
  • 復旦管院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聯合出品《管理視野》雜誌節選
    【MBA中國網訊】本文節選自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聯合出品的《管理視野》雜誌,作者李紓為《心理學報》主編、中國心理學會決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創會主任,《管理視野》專欄作者,以下:學術的「GDP」:Grandma did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研究發現, 譯本選材的廣度和多樣反映了漢學家縱覽全局的研究視野, 前言和序言中的獨特關注點是史學家深入、獨到的研究成果的展示, 具體的翻譯方法則體現出研究者嚴謹周密、知識點必究的治學方法, 其學術型厚譯文本的策略凸顯了翻譯創造知識的功能。深入研究金介甫在沈從文譯介領域的貢獻可以為研究漢學家在中國文學文化譯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提供很好的借鑑和實證支持。
  • 科學網—谷歌學術搜索,你信嗎?
    圖片來源:PCANZO 在過去一年中,Jonathan Eisen的閱讀習慣發生了顯著改變。在之前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主要通過梳理生物學摘要的在線資料庫PubMei以了解科學文獻。不過最近,身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化生物學家的Eisen不再從中搜尋資料,但卻仍能找到與其工作相關的研究。
  • 學術 | 李今:雙重視野下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實踐——從趙稀方《翻譯與現代中國》談起
    在翻譯研究領域,趙稀方不僅在國內,而且也能夠立於國際學術前沿的位置,因為他不僅是西方最新理論的譯介者,更能夠將其融會貫通,應用於中國問題的研究,以敏銳的眼光抓住具有標本價值的漢譯現象和文獻,並將其置於本土與源語文化的歷史語境之中,發掘和透視中西相遇所生發的種種問題。
  • 科學網—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科技人物研究分會場...
    張藜總結匯報了近一年來的科技人物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和新成果,主要包括:(1)中國科學家研究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成立;(2)由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繼續推進,相關資料的研究整理工作也在進行中,科學家傳記系列已出版至120冊;(3)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主辦、以青少年觀眾為定位的「恰同學少年——中國科學家成長足跡展」將於今年底在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展出;(4)專門為兒童定製、由科技史學者與畫家共同嘗試
  • 全球化視野下的法國大革命史研究
    彼得·麥克菲教授正是法國大革命全球化研究潮流中的佼佼者。他曾在2016年第4期《世界歷史》上發表《姐妹共和國——比較視野下的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一文,闡述了「法國大革命只有在跨國史或全球史的視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這一觀點。麥克菲在其關於法國大革命史的新作《自由與毀滅:法國大革命史》一書中更加詳細地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的全球性。
  • 消息速遞 | 「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理論發展」 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7日,我院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理論發展」 學術論壇在逸夫樓第一會議室順利召開。本次論壇是應急治理系列學術論壇的第二期,聚焦於應急治理的理論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顧濤副校長出席會議並致辭。會議邀請12名專家學者做主旨演講。
  • 中加專家「心」連高原 學術交流拓寬國際視野
    人民網西寧5月18日電(楊陽)5月17日,來自加拿大白求恩醫學發展協會的六名專家來到青海省人民醫院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交流期間,中加兩國專家圍繞心血管內科開展病例討論、疑難病症分析和現場手術示教,並與廣大青年醫生開展學術交流論壇,共享前沿智慧,拓寬國際視野。
  • 中外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學術交流拓寬國際視野
    會上,多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了當前能源科學與材料領域的最新研究與行業動態等熱點話題,精彩紛呈,亮點不斷。大合照活動目的皆在研討能源科學與材料領域的發展趨勢和促進未來科研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加強學術研究和工作交流
  • 「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國際對話」學術論壇在線舉辦-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衛思諭) 11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應急治理:國際對話」學術論壇在線上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楊開峰指出,目前全球處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總結此次抗疫的經驗與教訓都至關重要。
  • 「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論壇舉辦
    11月21日,「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高端論壇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來自心理學/認知科學、語言研究、人工智慧領域的八位專家,圍繞「聚焦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探討交叉學科視野下的新文科」的主題,從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兩方面,作了學術分享和前沿報告。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計100餘名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