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花都記憶:還記得建設北路的「鍋廠」嗎?老照片喚醒「原味」記憶!

2021-02-19 花都早晨

核心提示:建設北路上存在過的軋鋼廠、冶金廠,關於它們的一些記憶,曾經專門撰文敘述過。而建設北路的鍋廠,沒有專門撰文敘述,只是一筆帶過。翻看舊照片,竟然留下了早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上「鍋廠」廠房一角的照片,真是讓我觸景生情。關於它的記憶,重新泛起,歷歷在目!當切身感受的人老去,可能再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故事及它存在過了!

 

 

此前,我寫過一篇《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謝謝花都早晨的厚愛,刊發在2月18日,我覺得言猶未盡,覺得有必然補充一下,所以就有了這篇後續文章。

 

今天翻看存放在電腦的舊照片,才發現,我在11年前,用數位相機拍攝了我所在村子後山的當時的圖景。竟然在不經意中,留下了早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的工廠——「鍋廠」廠房一角的照片。

 

照片如此直觀呈現,一下子重新喚醒了我藏著腦海中某個角落的記憶。

 

(圖右前方的石米批蕩的廠房及紅磚廠房,就是曾經「鍋廠」的一部分)

在作為新華城區重要的主幹道——建設北路,乃是新華這座城市發展的最佳見證者。

 

如果不是目睹它前後巨變的當事人,真是沒有這份切身感受。唯有親眼看到它前後變化的人,有了對比,才會生發強烈的感觸。

 

這條路,充滿故事。充滿故事的建設北路,總是讓人慾罷不能去分享它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新華城區還沒有向這邊發展。建設北路東側,密集分布了很多工廠。

 

從今天的龍珠路和建設北路交界的路口,到三東大道和建設北路交界的路口東側,從南到北數下來,分布有:

 

一是軋鋼廠,舊址還看到,在人愛醫院對面。雖然我是住在附近,但我只是知道這廠子的名字,就是軋鋼廠,這是我一直的固有認知,不知道它也曾經多次改名改制轉型的。

 

看晨友留言,才知道它充滿故事:軋鋼廠叫花縣二輕軋鋼廠,70年代建廠,八十年代初期改為桌球廠,生產桌球。中後期又改為食品廠,生產汽水等飲料。

 

如今這裡,只剩下廢棄的廠房,在訴說曾經的榮耀。

 

二是「鍋廠」,後應該轉型,所以又叫「鋼絲繩廠」。原址已經建成幼兒園「一幼」和商品樓家和逸品苑。

 

(圖片右邊的拍攝到的石米樓建築,就是鍋廠的廠房一部分)

三是花縣五金廠(原花縣盲公院,原屬於花縣民政局管轄),在今天的辦證大廳對面,舊址已經建成商品樓。

 

四是「冶金廠」(廣東省冶金地質機械廠),就在花縣五金廠旁邊的。現在冶金廠只剩下生活區。

 

在我的那篇文章中,軋鋼廠、鍋廠、冶金廠我都提到,但對於五金廠,當時竟然有點失憶,沒有想到它。看到晨友留言,也重新激活我的記憶。

 

當時我讀小學時,有三個同學來自「冶金廠」的工人子弟,有兩兄妹是來自「五金廠」的工人子弟。那時候,我們是很羨慕他們不用做農活的。

 

 

關於軋鋼廠,在《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2019年2月18日刊發在花都早晨)一文中,已經詳細敘述。

 

關於冶金廠,在《花都記憶:冶金廠——繁盛不再,落寞消逝!》(2018年11月17日刊發在花都早晨),同樣專門撰文敘述過。

 

關於「鍋廠」,在在《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一文中,有提及到,但只是一筆帶過。

而今天,看到鍋廠的老照片,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個角落,但記憶的力量如此強大,讓我的情感閘門一下子打開了,關於它的記憶,情不自禁湧上心頭。

 

年少時,對於鍋廠的存在,總是充滿好奇的。環繞鍋廠,建造了大約兩米左右的紅磚高牆,更是讓小孩子對於鍋廠充滿神往,很想進入看過究竟的。

鍋廠的正門,面對建設北路的。它佔地廣闊,今天家和逸品和一幼所在地,就是當時鍋廠整個廠區包括生活區的全部面積了。

今天迎賓大道和建設北路交匯,但是,我們都知道,今天迎賓大道穿過的地方,比如在小城之春對著的這一帶,都曾經是公益村及大華村的水稻田。迎賓大道誕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

當時村子裡的人,首先要穿走村道,然後才到建設北路,出口大約在今天人愛醫院正門口對面。

而今天小城之春對著、即迎賓大道北側的公益村村民的樓房一帶,曾經是當地村民的菜地。菜地北側就是鍋廠。但由於有高聳的紅磚牆,鍋廠的一切,不能盡所眼底。

要想看過究竟,只能攀牆看,但也不敢隨便進入裡面,因為廠區的人看到,會呵責及驅趕的。

「鍋廠」的東面,就是一座山。因此,鍋廠的廠房一部分,也建在山腰上。

 

顧名思義,鍋廠應該是生產鐵鍋的,否則我們村子的人,都不會這樣稱呼它了。至於後來轉型,名字也成為鋼絲繩廠,生產「鋼絲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如今,隨著城區的發展,曾經在90年代中期前鼎盛一時的工廠,比如軋鋼廠、食品廠、鍋廠(鋼絲繩廠)、五金廠、冶金廠,都已經退出了建設北路的歷史舞臺,驗證了世間萬物總是處於變化中的。

 

今天的風光,不能代表永遠風光。今天的存在,不能代表永遠存在。

 

猶如建設北路的鍋廠,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上,並且連根撥出,換了新天,被幼兒園及商品樓取代。

 

唯有記憶,留在切身感受的人腦海中。唯有多情的人,才用文字記載它曾存在過的歷史。

 

某天,隨著時間推進。當切身感受的人老去,可能再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故事及它存在過了!

 

 

曾經,新華遍布丘陵山地,今天電視塔、花都區體育館一帶,紫薇路的百合豪園、豪景苑一帶,楊屋路口對面的冠華別墅那一側的建設北路一帶,龍珠路的西雅苑,寶華大道的時代美居、富豪山莊、天雋小區一帶,都是山地,很多人的童年,在這裡玩耍渡過。

 

而今天,這些都漸漸模糊,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是商品小區,是學校,是大型超市;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記建設休閒公園、廣場。新華發展,新華新生,有目共睹!

 

鍋廠的北面,原來是一座山的。這座山,也就是在我父母所在村莊的背後,那裡曾是村民死後安葬的地方。我的爺爺及以上的祖先就安葬在這裡的。由於近水樓臺,清明時節拜祭祖先都很方便。不過,由於現在城區發展,這樣的方便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為這座小山早已經蕩平,開闢成為道路及樓盤了。

 

新華城區這十年的發展,有目共睹。當地政府重大舉措之一就是開闢更多道路,要打通「斷頭路」,要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因此,為了擴展道路,城區附近的農村經常要拆遷,給城市發展讓路。現在村子已經被道路分割,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村」。

  

(11年前,今天的花城北路還沒有穿村而過)

(花城北路現穿村而過)

 

(村子後山早不復存在。遠些還可以看到昔日的墓葬地)

遙想當初,村民何曾想過有朝一日這山會不復存在,何曾想過這山會變成道路,何曾想過道路從村中經過。按照以後的發展勢頭,或許村子會不會如廣州的獵德村那樣推倒重建,建設時下很盛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是時間問題了。

現在回想起來,為何我在當時未卜先知般用數目相機拍攝下來,然後能留下影像,更多是因為感情吧。想著它終究不復見,滄海桑田,以後這裡關於「山」的影像會不留痕跡的。

    

(曾經的村子後山)

在變化面前,看到後山即將被剷平,當時出自最簡單的願望,為了留些念想,於是拍攝下來。

現在感到稍微有點遺憾的是,對於後山,在它還沒有被「破壞」前,提前照一些相片作留念,所以現在很遺憾沒有它最初的相片作為原貌證明。

不過,我當時還能趁著還有些「山」的形象的時候拍攝下來,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了。因此,還是慶幸自己當時有點先見之明。這些照片,應該是獨家照片,別無分號了。

日後,至少我可以告訴後來者,這裡成為道路之前,是這樣的景象的。而照片,最具有說服力的。通過今昔對照,讓別人知道這裡曾是一座「山」啊!

      

(未開通前的花城北路的最早景象。今天所見的花城北路,已經從迎賓大道對著的荔枝樹左邊穿村而過。左圖左上角的露出的建築物,就是鍋廠的廠房)

如今,山不存了,鍋廠不存了,過去的景象了,已經消逝了,成為今天的光景,感嘆再也回不到舊時光中去了。

驀然回首,往事成追憶!

變化,一切都在變化著,不知不覺中。發展,簡單說起來,這樣一回事:

 

當發展成為一種潮流,昔日只能成為回憶了。

 

尤其在更新換代如此快的當代,城鎮化大潮席捲一切,那些消失的事物,只有在回憶中才能抵達。

 

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必多愁善感,很多東西,歸結起來:

 

告別過去,宿命乃是消散,在舊有消散的基礎上新生,如此不斷向前。

 

每代人都有自己記憶的所在,只是不同而已。

 

這社會不是這樣走過來嗎?

 

(註:圖片均是自拍)

 來源:晨友投稿(作者:徐志明) 

推廣

這裡是花都早晨,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老照片喚醒「原味」莞式記憶
    還有上世紀60年代的莞城運河,上世紀70年代的可湖舊貌……  每張老照片,都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段歷史。  2月16日,《莞城記憶——陳錦波莞城老照片收藏展》在東莞市人民公園展出。展覽匯集了30多幅專屬於莞城的老照片,這是用影像串聯起的莞城的回憶錄。
  • 寧國北路上的美食記憶
    >寧國北路上的美食記憶王振華1980年代黃興路舊影寧國北路一路向南,與控江路、周家嘴路等重要幹道相交,中間跨越了東走馬塘。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沿途開辦了不少著名企業,如上海光學儀器廠、上海乳膠廠、上鋼二廠等。
  • 【投稿】花都鄉村記憶:屋前松柏、柚樹,竹芯茶,臭屁醋等!
    比如我筆下的花都記憶、花都鄉村記憶系列。一在本地,很多人拜神,會用到松柏,認為這帶來吉利,松柏葉代表長壽吧,誰不想長命百歲啊!而柚葉是本地人的最愛,比如平時也會用柚葉浸水,幫小孩洗澡,覺得這樣會為小孩「定驚」。
  • 老照片!成武記憶,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屬於我們成武人的,獨家記憶!目前,我們已收集整理到400多張老照片,待徵集工作結束後,我們將分類展示,在此一併表示感謝!這次推送僅僅是一個引子,以便更多的人和單位提供更多的老照片資料,這次展示照片均未註明作者或提供者姓名,敬請諒解。「成武記憶」老照片徵集仍在繼續期待您的參與!
  • 老照片!成武記憶,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跟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屬於我們成武人的,獨家記憶!1975年田集何樓間作1979年後承包責任制後苟村養雞戶1979年後承包責任制養蜂戶發展(九女)1982年農村責任制多種經營1982年孫寺公社領導發動群眾開展副業生產(見大眾日報)原苟村集鄉變壓器廠一角
  • 「最後的水塔」重慶裕華紗廠的半世老廠記憶
    老人說,這並不是一張年代久遠的老照片,而是半個多月前,老姐妹們相約一起拍下的留念照。她們都是重慶裕華紗廠的老員工,照片中央的水塔,是80多年前就矗在這裡的老廠記憶,聽聞它即將拆除,姐妹們又像當年一樣聚在了一起。她們和周遠亮一樣,老廠的過往是照片上每一個人一生的縮影。
  • 致我們記憶中的南市區
    今朝,阿拉依然來懷舊,一道來看看老照片,消逝已久的南市區,你還記得嗎 ▌南市影劇院(陸家浜路迎勳路) 小零手記 一組照片承載著一段回憶,記憶中的南市區沒有摩天高樓,有的是車水馬龍的老城廂。那時,不認路不是問題,路上不認識的阿姨伯伯也會熱心指路。那時,豆漿油條是那麼的美味,隨便進一家點心店,就能嘗到傳統上海味道。
  • 老照片裡的山西大同,那個古都平城,你還記得嗎?
    大同曾是北魏京華,北中國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國際性的大都市。此後以北魏京華平城為中心,大同不僅是晉北蒙南冀西金三角地區的首府和通都大邑,而且成為遼金元諸王朝的西部重鎮,稱西京二百四十餘年。明設代藩於大同,為九邊重鎮之首。追溯大同的過去,怕是只有在這些老照片裡才能看得清晰透亮。
  • 還記得長寧路的「鉅美裡」嗎?
    還記得長寧路的「鉅美裡」嗎?長寧路的「鉅美裡」是哪裡?長寧新村長什麼樣子?位於長寧路491弄的長新小區擁有滿滿歷史感。即日起至12月26日,江蘇路街道向公眾徵集長新小區老照片,誠邀您一起追憶時光往事,詳見文末。
  • 老照片裡的臺山,你還記得多少?
    老照片裡的臺山,你還記得多少?阿布收集了一些臺山老照片老照片裡每一處場景都是臺山人腦海深處最絢爛的回憶翻開這些老照片與阿布一起走進「時空隧道」青少宮還記得這裡的碰碰車嗎?還記得這裡的滑滑梯嗎?還記得這裡的蕩鞦韆嗎?
  • 難忘的記憶,難忘的臺東區!
    已經發布過好多篇老臺東的圖文了,感謝攝影家與網絡佚名作者留下的、感謝老照片收藏家收藏的這些珍貴照片記憶,隨著城市建設腳步的不斷發展,臺東發生了翻天巨變,特別編輯了這組老照片,與大家一起再次回首那些熟悉的街景,不知是否會勾起你曾經的美好回憶.
  • 雙橋東路環島、呼家樓、通縣北關環島,你還記得它們嗎?
    這處路牌位於雙橋東路的東側,朝陽路和京通快速路之間,由於楊閘環島沒有過大的改造,又完美地避開了朝陽路和京通快速路的修建,剛剛改造完成不久的雙橋東路這一段路又沒有擴寬,北延工程又是遙遙無期,所以老路牌能保留到現在,可以成為奇蹟!
  • 千萬不能喚醒前世記憶 究竟前世有記憶嗎
    人真的有前世今生的說法嗎?
  • 金山的這些老照片裡,有你的記憶嗎?
    「老照片凝固的是歷史瞬間, 記錄的是點點滴滴的歲月痕跡,它們是往昔黃金歲月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金山歷史的忠實見證。」近日,金山區楓涇鎮結合「四史」學習教育,收集整理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楓涇不同時期歷史老照片、老圖片,並以「薪火相傳學四史 砥礪奮進奔小康」為主題舉辦了攝影圖片展,通過環境面貌、生產生活、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生動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1年來,勤勞質樸的楓涇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 一張老照片一段老故事 50年徵集你的「電車記憶」
    浙江在線03月03日訊湖墅北路,運河邊,昨天走來了一群人。她們中許多人曾是151路電車的女司機,而她們昨天走的那一段路,正是50年前杭州第一條電車線路1路(現151路)的最初行駛線路。  昨天,杭州電車公司舉行「重走電車路」活動。女司機們沿著當年的路線,一路步行,一邊撿拾垃圾,一邊向沿途市民宣傳公交綠色出行。
  • 展示「時光裡的鹽城記憶」 老鹽城文化館開館
    還記得燕舞收音機嗎?還記得兒時坐過爸爸騎的「二八大扛」嗎?還記得鹽城供銷社的櫃檯是什麼樣子嗎?2021年1月1日上午,老鹽城文化展示館正式開館了,在這裡,各種老物件能喚起不同年代鹽城人的時光記憶。 老鹽城文化展示館設在原建軍路鹽城竹林商業城二樓。記者剛步入館內,各種老照片、老物件讓人為之一振。鹽城市民代表們看到飽含濃濃老鹽城味兒的物件什兒,不禁放慢了腳步駐足欣賞。「這條河好像是串場河。」「這裡應該是魚市口。」「公交車都很特別,應該是80年代的照片。」
  • 三十年前的青島,那些難忘的老城記憶!
    ,島城資深紀實攝影家王挺老師,在已經發布的二十餘篇、數百張老照片裡,生動的再現了三十年前青島城市風貌及民生百態的淳樸歲月,是一段珍貴的城市記憶,也不失為一段了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城市狀況、民俗風情的珍貴資料。
  • 廣州旅遊景點攻略之:記憶花都,秀全公園
    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推薦一下廣州花都區的秀全公園——秀全公園位於新華路上,創建於1962年4月,取名花都著名人物——洪秀全,以此紀念這位出自花都的偉人。那就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座秀全公園。路的右邊有茂密的樹林和竹林,樹林裡有許多老人在娛樂:他們有的在打麻將,有的在打撲克,有的在大合唱……看著他們笑容滿面的樣子,我不由的感嘆老年人的娛樂活動可真豐富呀!另外,樹林裡還有一架退役的戰鬥機供遊人參觀。與樹林僅一路之隔的是一個美麗的人工湖。湖水碧綠,波光粼粼,湖面像撒了一層層銀幣。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遊船你來我往,留下了一道道潔白的浪花。
  • 串起紅色點位 繪製記憶地圖: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傳承「紅色基因」
    新民晚報訊 (特約通訊員 龍鋼 記者 袁瑋) 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轄區內有著許多紅色文化遺址、遺蹟和名人故居等資源,為了充分利用這些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傳承,街道今年經過走訪和實地考察,串起轄區內的16個紅色點位,繪製了一張紅色路線地圖,發放到轄區內的各單位、居民區、商店和園區
  •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2020-08-16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