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建設北路上存在過的軋鋼廠、冶金廠,關於它們的一些記憶,曾經專門撰文敘述過。而建設北路的鍋廠,沒有專門撰文敘述,只是一筆帶過。翻看舊照片,竟然留下了早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上「鍋廠」廠房一角的照片,真是讓我觸景生情。關於它的記憶,重新泛起,歷歷在目!當切身感受的人老去,可能再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故事及它存在過了!
一
此前,我寫過一篇《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謝謝花都早晨的厚愛,刊發在2月18日,我覺得言猶未盡,覺得有必然補充一下,所以就有了這篇後續文章。
今天翻看存放在電腦的舊照片,才發現,我在11年前,用數位相機拍攝了我所在村子後山的當時的圖景。竟然在不經意中,留下了早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的工廠——「鍋廠」廠房一角的照片。
照片如此直觀呈現,一下子重新喚醒了我藏著腦海中某個角落的記憶。
(圖右前方的石米批蕩的廠房及紅磚廠房,就是曾經「鍋廠」的一部分)
在作為新華城區重要的主幹道——建設北路,乃是新華這座城市發展的最佳見證者。
如果不是目睹它前後巨變的當事人,真是沒有這份切身感受。唯有親眼看到它前後變化的人,有了對比,才會生發強烈的感觸。
這條路,充滿故事。充滿故事的建設北路,總是讓人慾罷不能去分享它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新華城區還沒有向這邊發展。建設北路東側,密集分布了很多工廠。
從今天的龍珠路和建設北路交界的路口,到三東大道和建設北路交界的路口東側,從南到北數下來,分布有:
一是軋鋼廠,舊址還看到,在人愛醫院對面。雖然我是住在附近,但我只是知道這廠子的名字,就是軋鋼廠,這是我一直的固有認知,不知道它也曾經多次改名改制轉型的。
看晨友留言,才知道它充滿故事:軋鋼廠叫花縣二輕軋鋼廠,70年代建廠,八十年代初期改為桌球廠,生產桌球。中後期又改為食品廠,生產汽水等飲料。
如今這裡,只剩下廢棄的廠房,在訴說曾經的榮耀。
二是「鍋廠」,後應該轉型,所以又叫「鋼絲繩廠」。原址已經建成幼兒園「一幼」和商品樓家和逸品苑。
(圖片右邊的拍攝到的石米樓建築,就是鍋廠的廠房一部分)
三是花縣五金廠(原花縣盲公院,原屬於花縣民政局管轄),在今天的辦證大廳對面,舊址已經建成商品樓。
四是「冶金廠」(廣東省冶金地質機械廠),就在花縣五金廠旁邊的。現在冶金廠只剩下生活區。
在我的那篇文章中,軋鋼廠、鍋廠、冶金廠我都提到,但對於五金廠,當時竟然有點失憶,沒有想到它。看到晨友留言,也重新激活我的記憶。
當時我讀小學時,有三個同學來自「冶金廠」的工人子弟,有兩兄妹是來自「五金廠」的工人子弟。那時候,我們是很羨慕他們不用做農活的。
二
關於軋鋼廠,在《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2019年2月18日刊發在花都早晨)一文中,已經詳細敘述。
關於冶金廠,在《花都記憶:冶金廠——繁盛不再,落寞消逝!》(2018年11月17日刊發在花都早晨),同樣專門撰文敘述過。
關於「鍋廠」,在在《花都記憶:建設北路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一文中,有提及到,但只是一筆帶過。
而今天,看到鍋廠的老照片,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個角落,但記憶的力量如此強大,讓我的情感閘門一下子打開了,關於它的記憶,情不自禁湧上心頭。
年少時,對於鍋廠的存在,總是充滿好奇的。環繞鍋廠,建造了大約兩米左右的紅磚高牆,更是讓小孩子對於鍋廠充滿神往,很想進入看過究竟的。
鍋廠的正門,面對建設北路的。它佔地廣闊,今天家和逸品和一幼所在地,就是當時鍋廠整個廠區包括生活區的全部面積了。
今天迎賓大道和建設北路交匯,但是,我們都知道,今天迎賓大道穿過的地方,比如在小城之春對著的這一帶,都曾經是公益村及大華村的水稻田。迎賓大道誕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
當時村子裡的人,首先要穿走村道,然後才到建設北路,出口大約在今天人愛醫院正門口對面。
而今天小城之春對著、即迎賓大道北側的公益村村民的樓房一帶,曾經是當地村民的菜地。菜地北側就是鍋廠。但由於有高聳的紅磚牆,鍋廠的一切,不能盡所眼底。
要想看過究竟,只能攀牆看,但也不敢隨便進入裡面,因為廠區的人看到,會呵責及驅趕的。
「鍋廠」的東面,就是一座山。因此,鍋廠的廠房一部分,也建在山腰上。
顧名思義,鍋廠應該是生產鐵鍋的,否則我們村子的人,都不會這樣稱呼它了。至於後來轉型,名字也成為鋼絲繩廠,生產「鋼絲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結果。
如今,隨著城區的發展,曾經在90年代中期前鼎盛一時的工廠,比如軋鋼廠、食品廠、鍋廠(鋼絲繩廠)、五金廠、冶金廠,都已經退出了建設北路的歷史舞臺,驗證了世間萬物總是處於變化中的。
今天的風光,不能代表永遠風光。今天的存在,不能代表永遠存在。
猶如建設北路的鍋廠,已經消失於建設北路上,並且連根撥出,換了新天,被幼兒園及商品樓取代。
唯有記憶,留在切身感受的人腦海中。唯有多情的人,才用文字記載它曾存在過的歷史。
某天,隨著時間推進。當切身感受的人老去,可能再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故事及它存在過了!
三
曾經,新華遍布丘陵山地,今天電視塔、花都區體育館一帶,紫薇路的百合豪園、豪景苑一帶,楊屋路口對面的冠華別墅那一側的建設北路一帶,龍珠路的西雅苑,寶華大道的時代美居、富豪山莊、天雋小區一帶,都是山地,很多人的童年,在這裡玩耍渡過。
而今天,這些都漸漸模糊,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是商品小區,是學校,是大型超市;發展的同時,也不忘記建設休閒公園、廣場。新華發展,新華新生,有目共睹!
鍋廠的北面,原來是一座山的。這座山,也就是在我父母所在村莊的背後,那裡曾是村民死後安葬的地方。我的爺爺及以上的祖先就安葬在這裡的。由於近水樓臺,清明時節拜祭祖先都很方便。不過,由於現在城區發展,這樣的方便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為這座小山早已經蕩平,開闢成為道路及樓盤了。
新華城區這十年的發展,有目共睹。當地政府重大舉措之一就是開闢更多道路,要打通「斷頭路」,要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因此,為了擴展道路,城區附近的農村經常要拆遷,給城市發展讓路。現在村子已經被道路分割,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中村」。
(11年前,今天的花城北路還沒有穿村而過)
(花城北路現穿村而過)
(村子後山早不復存在。遠些還可以看到昔日的墓葬地)
遙想當初,村民何曾想過有朝一日這山會不復存在,何曾想過這山會變成道路,何曾想過道路從村中經過。按照以後的發展勢頭,或許村子會不會如廣州的獵德村那樣推倒重建,建設時下很盛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是時間問題了。
現在回想起來,為何我在當時未卜先知般用數目相機拍攝下來,然後能留下影像,更多是因為感情吧。想著它終究不復見,滄海桑田,以後這裡關於「山」的影像會不留痕跡的。
(曾經的村子後山)
在變化面前,看到後山即將被剷平,當時出自最簡單的願望,為了留些念想,於是拍攝下來。
現在感到稍微有點遺憾的是,對於後山,在它還沒有被「破壞」前,提前照一些相片作留念,所以現在很遺憾沒有它最初的相片作為原貌證明。
不過,我當時還能趁著還有些「山」的形象的時候拍攝下來,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了。因此,還是慶幸自己當時有點先見之明。這些照片,應該是獨家照片,別無分號了。
日後,至少我可以告訴後來者,這裡成為道路之前,是這樣的景象的。而照片,最具有說服力的。通過今昔對照,讓別人知道這裡曾是一座「山」啊!
(未開通前的花城北路的最早景象。今天所見的花城北路,已經從迎賓大道對著的荔枝樹左邊穿村而過。左圖左上角的露出的建築物,就是鍋廠的廠房)
四
如今,山不存了,鍋廠不存了,過去的景象了,已經消逝了,成為今天的光景,感嘆再也回不到舊時光中去了。
驀然回首,往事成追憶!
變化,一切都在變化著,不知不覺中。發展,簡單說起來,這樣一回事:
當發展成為一種潮流,昔日只能成為回憶了。
尤其在更新換代如此快的當代,城鎮化大潮席捲一切,那些消失的事物,只有在回憶中才能抵達。
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必多愁善感,很多東西,歸結起來:
告別過去,宿命乃是消散,在舊有消散的基礎上新生,如此不斷向前。
每代人都有自己記憶的所在,只是不同而已。
這社會不是這樣走過來嗎?
(註:圖片均是自拍)
來源:晨友投稿(作者:徐志明)
推廣
這裡是花都早晨,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