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晚唐傑出的文學家,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學理論。他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氣為輔,辭彩章句為兵衛。就是說,以思想內容為主,而並不輕視文採。
杜牧曾經學習韓愈的風格,韓愈提倡文以載道,他的散文頗有些道學氣,但其詩歌則非常重視文採。杜牧推崇韓愈,但並沒有走向奇崛,反而重視文採,寫景狀物富有氣象。
杜牧還曾為李賀的詩集作敘,對其藝術上豐富多變的風格也倍加讚揚。李賀繼承離騷的傳統,詩歌中時有激發人意的比興手法,杜牧也從中深受啟發。
而且杜牧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史論色彩,也就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所以他自我評價說,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下面介紹杜牧的一首絕句,極少人讀過,尾句非常值得細思。
江南懷古
唐代:杜牧
車書混一業無窮,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過,惆悵閒吟憶庾公。
杜牧的七言律、絕,表現方式較為含蓄,表面上風流倜儻,其詩文也好像顯得非常俊爽,其實卻很深沉,也經常隱藏著對時局無可奈何的哀愁情緒。如果讀者繼續深入到詩的意境之中,就可進一步洞見詩人複雜的心緒。
這首詩是大中二年,杜牧由睦州赴長安,路過金陵時,寫下了這首懷古之詩。大中二年,也就是詩中提到的戊辰年,可是金陵古都歷史遺蹟眾多,風流人物更是數不勝數,為何杜牧恰恰只「憶庾公」?
先來看前兩句,作者在開篇就抒寫了自己在金陵的強烈感受,這兩句大意是:自古及今,城鎮山川沒有太多的變化;而國家的統一和治理,卻需要消耗無窮的經歷。
車書混一,意思是說車同軌、書同文,表示國家統一。井邑山川,則指城鎮和山河。庾信曾在一篇《哀江南賦》中寫道,「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以此表達即使秦始皇併吞天下,也不免秦王子嬰最終投降的悲劇;而統一了車軌和文字,也改變不了很多本該避免的禍患。
前兩句雖是一般之見,但是引用了庾信的語句,也為下文做了鋪墊。庾信是南北朝時北周的文學家,有一次他出使南方的陳國,卻被扣留,於是便經常抒寫懷念北方的詩文,也感慨六朝古都金陵的逐漸衰敗。
杜牧運筆靈妙,意緒本極悽涼,他用「惆悵閒吟」加以描述,難道這是一種偶然的聯想?詩人用筆似輕實重、意在言外,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作者早已察覺到大唐帝國的日趨沒落,因而發出這樣的深沉感慨。
一個「閒」字,耐人尋味,作者並沒有用片言隻語,去評價大唐王朝今後的走勢,卻委婉地藉助庾信的賦文,恰到好處地抒寫了自己的憂慮和彷徨,這才是意在言外,值得細味。
時代給予詩人的影響和推動不可抗拒,不僅會改變文學思潮,也會給文學形式以某種變化。比如杜甫的後半生正當安史之亂,唐王朝正在醉生夢死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然衝擊,從此一蹶不振。
但由於種種有利因素,盛唐到底還不至於立刻坍塌。杜甫以偉大詩人的眼光,觀察著動蕩社會的每個角落,他到處流浪、呼號,對大唐既抱著熱切的希望,又懷著深沉的擔心。
但是杜牧生活的年代,和杜甫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一般士大夫對於唐王朝的統治,普遍產生了不滿,再也不像開元盛世那樣盲目歌頌,而是一片譴責、甚至是絕望。
唐憲宗在位時,元和之年號稱中興,雖為時短暫,但看韓愈所作詩歌,又何等飛揚有力,則知一般士人對唐王朝尚未絕望。
可是晚唐形勢充滿了各種尖銳矛盾,也讓杜牧這樣的詩人感到內心茫然。所以杜牧的這首詩雖然流傳不廣,實乃內心的真實寫照,具有詩人一貫的借古諷今的風格,更充滿了真摯情感,值得後世借鑑和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