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地攤在2020年這個特別的年份裡成了網紅熱詞,總理親自站臺,百姓拍手叫好,城市裡久違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一位90後的小夥子擺攤烤串兩個月之後瘦了20斤,並且賺了7萬塊錢。上了熱搜。其實地攤經濟在上個世紀很普遍,很多商界大佬曾經為了生計都擺過地攤,今天就為讀者朋友們盤點一下首富大佬們擺地攤的那些事。
宗慶後賣冰棍
前中國首富娃哈哈總裁宗慶後,中學畢業後,為減輕家庭負擔,身為家裡老大的宗慶後來到條件艱苦的浙江舟山鹽場當工人,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是出賣體力。一年後,又輾轉到紹興茶廠,最後回到了杭州,還因為文化程度太低,當不了老師,只能被安排在一所小學裡當校工。
1987年,42的宗慶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靠借來的14萬元錢,接手了一家連年虧損的校辦工廠。創業初期的條件十分艱苦,借來的14萬元,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幾萬元錢,簡單地粉刷了一下牆壁,買了幾張辦公桌椅,就開張了。他們一開始生產的產品就是冰棍兒。
在杭州的街道上你會看到這樣一副場景,一個體型微胖長相憨憨的中年大叔戴著頂破草帽,腳踩趿拉板兒,蹬著平板車,大聲吆喝著:「賣冰棒了。」就這樣宗慶後靠著登板車賣冰棍掙到了第一桶金,也就有了後來的娃哈哈,2012年成為中國首富。
在宗慶後功成名就後,曾有人問:人生最應大有作為的15年,你卻在農村度過,是否後悔?
宗慶後回答說:「這15年,儘管是我人生中最年輕,最有成長希望的大好時光,看起來似乎在農村沒有什麼作為,但對整個人生道路其實很有幫助。這15年的艱苦生活,磨練了我的意志,能吃得起苦,同時也練就了比較好的身體。為我42歲重新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雲擺地攤
很多人都知道,馬雲在創辦阿里巴巴之前做過中國黃頁,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做中國黃頁之前,馬雲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海博翻譯社。馬雲擺地攤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海博翻譯社的創辦期間。
1994年的杭州,外貿企業很多,需要翻譯的人很多,然而偌大的杭州城卻沒有一家翻譯機構,身為英語教師的馬雲當時還沒有辭職,他看到這種情況,決定利用自己教英語的優勢來創辦一個翻譯社。
他找了退休的外語老師還有自己的學生,一共5、6個人,就這樣杭州第一家正式在工商局註冊的翻譯公司——海博翻譯社成立了。神奇的是馬雲當時竟然把海博翻譯社剛創業的情景都用攝像機記錄了下來,還有他後來在湖畔花園創辦阿里巴巴時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不得不說馬雲真的有可能是從外星球來的。
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海博翻譯社成立後經營舉步維艱,翻譯社一個月的營業額是200多塊錢,可光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實在扛不住了,馬雲就背著口袋坐上火車去了義烏、廣州去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結果生意出奇的好,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
馬雲回憶當時擺地攤的情景說,當時鮮花和禮品特別好賣,一個月能掙3000元,而翻譯社最多能掙幾百塊。當時有同事說不如把翻譯社關了,開個禮品店。
馬雲思考很長時間,還是決定主做翻譯社,因為一開始的初心就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而不掙多少錢,海博翻譯社現在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
馬雲後來說:「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裡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在馬雲開海博翻譯社期間還有一個這樣的小插曲,他們當時就5個人,僱了一個小姑娘當財務,這個小姑娘在翻譯社期間,連續兩個多月都從翻譯社拿錢,馬雲他們竟然誰都沒有發現,後來是因為教師節那天因為那天特別忙,賣的東西馬雲想怎麼也能有1000塊,但一算帳才400多,他們才發現了這個問題。
馬雲通過這件事做了一個反思,他們太關注大了,每天討論的是翻譯社以後往哪個方向發展,如何做大,而忽略了小的制度,得到的教訓是不能因為人數少就忽略了基本的制度,一個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變成壞人,而一個好的制度可以讓一個壞人變成好人。
看了這麼多商業大佬們的創業故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敢為天下先,馬雲成立了杭州第一家翻譯社,成立了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多次成為首富。宗慶後80年代就敢借14萬承包校辦工廠,才有了後來的娃哈哈。敢想敢幹是成功的必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