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題:「守好國門是本分」——記首都機場海關關員謝麗惠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北京嗎?如果有人這樣問謝麗惠,她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過去兩個月,見過太多次了。」
謝麗惠是首都機場海關旅檢一處五科四級主辦。年前,有著八年預防醫學專業背景的她密切關注新聞裡發生在湖北的疫情,與丈夫商量後,果斷退掉了回福建老家過年的車票。
1月23日,武漢「封城」,千裡之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謝麗惠穿上全套防護服。日常從事口岸檢驗檢疫工作的她,穿防護服不是新鮮事,但這次,情況卻不一般。
「以前為了防控疫情經口岸輸入,會對個別重點航班實施排查,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結束,那天(1月23日)連續穿防護服六個多小時。」「90」後的謝麗惠說,脫下防護服的時候,整個人都有點虛。
但這只是開始。六小時、七小時、八小時、十小時、十二小時……隨著疫情發展,謝麗惠和她的同事們單次穿防護服的時間越來越長。
「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你得大聲說話,要不旅客會覺得你說話聲音太小。一天下來,頭暈眼花,嗓子也是疼的。」
指導出入境旅客填寫並核實健康申明卡,體溫監測和醫學排查,對發現的病例、疑似病例和有症狀旅客按聯防聯控機制進行隔離轉運……這就是謝麗惠每天要做的事情。
看起來沒幾樣活兒,實際上得忙到飛起。她跟記者粗略算了一下:下午一點到機場,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四點接班,忙到夜裡1點多,當天航班基本結束,稍加休整,凌晨四點多,航班又開始多了起來,繼續忙到下午四點,當個班次理論上結束。
之所以說「理論上」結束,是因為處置的航班雖然到此結束,但旅客的相關登記、排查、監測、隔離、轉運等工作還沒有結束,也不能轉交給下一個班次。
「真正把當班工作都幹完,基本上都過了三十六個小時。」謝麗惠說,「連軸轉,這下我真的知道什麼叫連軸轉了。」
「值班空檔,夜裡做夢都在排查。」她有些尷尬地笑了幾聲。
「怕嗎?你們每天要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潛在病患。」
「剛開始還是有的。」謝麗惠頓了頓,「慢慢就好了,我們知道怎樣做好自我防護,也會第一時間把重點旅客的防護工作做到位。到現在為止,我和同事們都還健康。」
「這麼長時間,怎麼釋放壓力呢?」記者試探性問了一句。
「吃!」謝麗惠笑了起來,「以前說到吃還得克制,怕長胖。現在下了班就大吃一頓,穿著防護服沒法吃。就這樣,兩個月下來還至少瘦了六斤。」
「話說回來,大家雖然超級累,但真的都非常有成就感。」謝麗惠安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感覺有種力量在支撐自己,支撐我們每一個人。守好國門是海關人的本職工作,我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
由於在口岸一線工作,謝麗惠和丈夫平時也得做好「一個屋簷下的隔離」。
前些天,北京啟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簡稱新國展)作為入境旅客轉運集散地。謝麗惠笑著說,丈夫在疾控系統工作,已經臨時借調到新國展,從機場海關到新國展,兩口子其實是在打一場疫情配合戰。
由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工作表現突出,3月9日,謝麗惠榮獲海關總署個人二等功。
「想過疫情結束後去哪休整嗎?」
「想過啊,回趟老家吧。」謝麗惠說,「誰不想回家呢?」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她接著說,「疫情在全球擴散,防輸入壓力還在增加。只要疫情沒有完全結束,我們肯定會堅守在一線。」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