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婦科門診還是網上諮詢時,都有不少懷孕了,拿著驗血報告讓我看的準媽媽們,其中最讓人疑惑的就是孕酮檢測了。
有以下這些疑問的準媽媽們很多:
「醫生,我的孕酮水平好低啊,寶寶會不會有問題?」
「醫生,我這次複查的孕酮比上周的數值少了,是不是要補充孕酮了?」
「醫生,我會不會胎停啊,孕酮怎麼不長呢?」
……
孕酮,不知從何開始,從懷孕之後,媽媽們就開始抽血檢查這個項目,有的是媽媽們不明白,卻被醫生要求反覆抽血檢查,似乎通過孕酮數值就能判斷胚胎發育是否良好的標誌,只要把孕酮補得足足的,胚胎就肯定沒問題。
事實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
現在的情況是孕酮檢測被濫用了,相伴隨而來的還有「保胎大業」,好像一懷孕,不用黃體酮就會出問題一樣,過度診療,過度用藥。
孕酮就是孕激素,由女性卵巢黃體分泌的。女性的卵巢發育成熟,排卵後,卵泡壁連同殘留的營養卵子的顆粒細胞以及血管神經等組織共同轉化為黃體,卵泡的顆粒細胞轉變為黃體細胞,開始分泌孕酮(孕激素),促進子宮內膜向適合妊娠的狀態轉化,迎接受精卵的到來。
如果沒有懷孕,黃體分泌的孕酮水平開始下降,子宮內膜於排卵後14天左右剝脫,表現為陰道出血即月經來潮;如果受精卵著床,胚胎滋養細胞分泌的HCG促使黃體增大成為妊娠黃體,並促使進一步合成分泌孕酮,以維持早期妊娠的發展。
早孕期時,孕酮水平會在正常範圍內上下波動,且和它的晝夜分布,以及脈衝式釋放有關,不同個體孕酮分泌的差異也非常大,因此僅採用瞬時孕酮水平評估黃體功能、判斷胚胎發育是否良好是不科學的。
早孕期有沒有必要抽血檢查孕酮呢?需要分情況對待。
對於試管嬰兒、反覆流產的病人,反覆檢測孕酮,醫生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黃體酮用藥方案。
對於自然懷孕的準媽媽們來說,第一次去抽血檢查的時候也可以查孕酮:
2015年,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發表了《黃體支持與孕激素補充共識》,當中明確指出:臨床只推薦檢測血清HCG水平以判斷妊娠絨毛活性,超聲檢測胚胎發育情況,不需要監測血清孕酮水平及變化。
在孕8~10周以後,經陰道超聲已經可以明確觀察到宮內有無孕囊、宮內孕囊的形態和胎心搏動,這時超聲對妊娠狀態的評估和診斷是最準確的,再查HCG和孕酮意義不大。
另外,無指徵補充黃體酮保胎也毫無必要。有出血等先兆流產跡象時,補充黃體酮可以減少出血風險,讓準媽媽們不要因為出血而過度緊張,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但對妊娠結局沒有太大影響。
還有的準媽媽們,一發現懷孕就不敢動了,每天臥床休息,這樣不會增加保胎的成功率,反而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還會讓你感到更加焦慮,沒必要刻意這樣去做。
看完上面的分析,各位準媽媽們,不要糾結於孕酮水平了,白白抽了血,多吃不少藥。如果再碰到讓你反覆抽血檢查孕酮的醫生,不妨換個醫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