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現代主權國家的誕生

2020-12-25 騰訊網

1648年5月到10月間,歐洲各國在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籤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統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天主教盟友與新教勢力(瑞典、丹麥、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和盟友法國之間的三十年戰爭就此結束。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的八十年戰爭也就此結束。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地位。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開創外交會議訂立和約的先例,它重新劃分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條約籤訂後,法國、荷蘭和瑞典等國開始崛起。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還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條約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歐洲各國籤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基於以下兩個歷史背景。

第一,宗教改革運動引發的三十年戰爭。1517年馬丁・路德發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結果引發了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歐洲分裂為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

馬丁・路德和《九十五條論綱》

因為宗教政策的不同以及伴隨而來的教區劃分,再加上領土糾紛,歐洲各國關係越來越緊張。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準備在波希米亞地區復興天主教,使當地的新教徒遭到大規模的迫害。波西米亞地區爆發了爭取獨立的白山之戰,結果引發了天主教陣營和新教陣營之間一系列的戰爭。

第二,歐洲的近代國家開始形成。原先歐洲的各個國家主要是以王國、公國和帝國的形式存在,領土是以國王和貴族的封建領地為基礎。國家缺乏獨立性和民族性,王朝和教會勢力的變動頻繁引發領土範圍和國家統治結構的變化。

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使國家開始擺脫教會的影響;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海外貿易的收入使得君主們能夠建立更加高效和集權的政府。君主們對封地和貴族的依賴開始降低。而且在激烈的海外擴張競爭中,君主們意識到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搶佔其他國家的海外資源。無論是宗教也好,還是王朝也好,君主不再承認國家以上的權威。一個集權、統一的政府才是國家政權的有力保證。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才得以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談和條約籤訂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由於各國的軍事衝突還在繼續,和談的前期準備階段非常漫長,一直沒有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1643年,各國的外交使團來到事先商定的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兩座城鎮——明斯特和奧斯納布呂克開始會談。威斯特伐利亞和談於1644年12月4日正式揭幕,與會代表有一百多人。但決定代表們應該依照什麼樣的優先秩序進入會場和就座又花了六個月的時間。

第二階段:談判階段。參與談判的國家很多,而且各種利益和關係錯綜複雜。頻繁的郵政通訊也導致談判的進程非常緩慢。

1645年6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全權代表來到明斯特之後,涉及實質問題的和談才真正開始。而戰場上的交鋒在這時並沒有結束。直到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在兩次會戰中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參戰各方才開始正式籤訂條約。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

三十年戰爭的時間地圖

但談判進展仍然非常緩慢。當時從明斯特到巴黎或維也納需要十多天的時間,而從瑞典斯德哥爾摩或馬德裡到談判地點需要二十多天的時間。一個特殊的郵政系統得以組建,就是為了專門處理使節和君主們往來的信件。

第三階段:籤約階段。最後籤訂的條約包括西班牙和荷蘭籤訂的和約、《明斯特條約》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荷蘭與西班牙於1648年5月在明斯特籤訂了和約。西班牙在和約中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地位。荷蘭為了爭取國家獨立的八十年戰爭就此終結,並開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迅速崛起。而作為歐洲霸主的西班牙帝國就此衰落。

1648年10月24日,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及其盟友在明斯特籤訂了《明斯特條約》,與瑞典及其盟友在奧斯納布呂克籤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這三份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神聖羅馬帝國相關事務。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幹預,影響結果。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瑞典還獲得神聖羅馬帝國500萬塔勒的賠款。

第二,國際關係法則調整,即各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調整。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但不得對帝國皇帝及皇室宣戰;而帝國皇帝依然無權決定任何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課稅和徵兵等。

第三,宗教和領土調整。

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臣民不願改宗者限期遷出;其中歸正宗加爾文宗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普法爾茨公國一分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維持獨立。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

領導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執政——拿騷的毛裡茨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被迫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其中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三個主教區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個阿爾薩斯。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布蘭登堡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哈爾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區;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地區。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不僅是三十年戰爭的終點,還是整個歐洲歷史的標誌性條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兩個時代的分界線,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和政治革命時代的開始。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f7f2d47fa20001ce1bf9;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中國疆域詮釋視角:從王朝國家到主權國家
    但是,傳統的王朝史觀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新的理論探索又受到「民族國家」理論的束縛,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主權國家和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觀察可以發現,《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產生的主權國家理論和《尼布楚條約》的籤訂大致在同一時期,主權國家理論和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構成異曲同工,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和歐洲主權國家的出現都是從傳統國家發展為主權國家。
  • 李大龍 | 中國疆域詮釋視角:從王朝國家到主權國家
    但是,傳統的王朝史觀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新的理論探索又受到「民族國家」理論的束縛,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主權國家和中國疆域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觀察可以發現,《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產生的主權國家理論和《尼布楚條約》的籤訂大致在同一時期,主權國家理論和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構成異曲同工,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和歐洲主權國家的出現都是從傳統國家發展為主權國家。
  • 畢競悅 |《巴黎條約》:從州主權到國家主權下的美國外交
    然而,北美宣布獨立後,只是建立了邦聯,而非聯邦,各州依然擁有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各州不斷違反邦聯國會籤署的國際條約,給美國造成了不良的國際影響。從州主權到國家主權是美國建國立憲的關鍵一躍。北美殖民地不堪忍受英國宗主國的壓迫,發動了獨立革命。由於北美殖民地與英國在血緣與文化上的許多共同性,從戰爭伊始,美英雙方就一直進行著和平談判。然而,談判需要以實力為後盾,開始的時候,談判進展甚微。
  • 社評:美強調的國家主權應當與平等為伴
    美國總統川普星期二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罕見地強調了國家主權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國家,都代表一個獨特文化、豐富歷史,以及由共同記憶、傳統、價值觀聯繫在一起的人民,是這些讓我們每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上都與眾不同。他強調,「我尊重在座每個國家追求自己習俗、信仰和傳統的權利。美國不會告訴你如何生活、工作和信仰。我們只要求你們也尊重我們的主權。」
  • 兩岸「主權之爭」爭什麼?
    ,由於主權攸關國家在國際間的人格,並且是國家治權的下層基礎,故主權問題成為兩岸間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癥結。一    主權原本是西方人的發明。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臺灣翻譯為《西伐利亞條約》)後,成為西方政治與國際法的主要思想。相較於傳統的中國,仍是處於天朝的盛年,承襲著以文化認同作為夷狄華夏之辨。西方的主權思想隨著船堅炮利傳到了全世界。中國的天朝被迫接受這個我們原本很陌生的概念,世界的各角落,也成為西方殖民主義下的主權屬地。
  • 王 勝||「巴黎和約線」(「菲律賓條約界限」) 與黃巖島主權歸屬
    但馬厄認為:「界限是由地域範圍而非固定的邊界決定的」(Thelimits are determined by extent of territory instead of by fixed boundary),而且「兩次變動(意指1928年和1930年兩次島嶼變更——引者注)表明界限是有彈性的(flexibility)」。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
    原標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演講教你重讀「世界史」  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
  • 維護國家安全是國際法賦予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
    漆彤 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教授對於任何國家而言,主權與安全都構成核心根本利益,絕不會允許任何人在本國領土上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自去年「修例風波」以來,港獨分子罔顧市民福祉和香港根本利益,配合外部勢力搞亂香港,其言行已逾越政治倫理與法律底線。
  • 民族國家為何不是穩定的國家形態?
    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俗稱現代國家(modern state),具有特定的含義:具有確定的領土與邊界、民主或有所改造的民主政體支撐的現代政府和政治體系
  • ...武器貿易條約》加入書 外交部:條約自7月6日起90天後對中國生效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盼盼】2020年7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問:據報導,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大使日前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交存了《武器貿易條約》加入書。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蔡鍔與國家主權:蔡鍔行政主權思想與實踐述論(一)
    ,並在對外交往中,高揚國家主權的愛國旗幟,堅持公平正義的外交原則,講求有理有節的外交藝術,及時挫敗帝國主義列強幹涉雲南行政管理的企圖。但由於史料的原因,長期以來,蔡鍔行政主權思想與實踐鮮少有人進行研究。有鑑於此,筆者不揣淺陋,利用新發現的相關史料,試圖對這一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以期填補蔡鍔研究的這一空白,並對於我們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對外交往與合作,切實提高維護國家主權的能力和水平有所裨益。
  • 任劍濤:重申人民主權:國家權力的結構改革
    摘要:在建構現代國家的過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人民主權的基本原則。應當認為,目前的政體安排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必然結果,也適應了中國開啟現代化過程的歷史要求,但它還難以坐實人民主權原則。  關鍵詞:人民主權;國家權力;結構改革    一、人民主權與政體選擇    從政治理論的視角看,現代國家建構依託於主權理論。現代主權理論存在多種建構進路,因此有必要先行分梳一下主權論的主要進路,以便為分析現代國家建構的權力歸宿問題提供理論基礎。論者將現代主權論大致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君主主權論,一是人民主權論。
  • 民族國家建構的方式與軌跡——基於聯合國會員國的分析
    以晚近較有影響的戰爭視角為例, 它認為, 每次大戰之後都誕生了一大批民族國家, 因此應當從戰爭的角度來解釋民族國家建構。但事實上, 有相當一部分國家是通過發動社會革命、籤訂外交條約等方式而產生的。二是對民族國家建構的「國際動力」關注不足。現有研究總體上偏重於從民族國家「內部」來尋找其建構的動力, 將注意力投向「國際」這一外部因素的情況尚是少數。事實上, 外部因素也是催生民族國家的重要動力。
  • 清政府的「以洋治洋」是如何出賣國家主權,領事裁判權就是明證
    雙方在談判期間又起戰端,直至香港島落入英軍之手、英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之時,清政府才下定決心屈膝求和,於1842年8月29日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又名《江寧條約》)。條約這一籤訂,使得官府在解決中、外國人衝突之時能夠在解決自自己人矛盾的同時,減少對外國事務的參與,不摻和「外夷之事」,好保留天朝上國法治森嚴、法理有序的「顏面」。這樣「以洋治洋」的方式,真是官府求之不得的治理「好方法」。於是在喪權的條約上沒討價還價多久就答應了。
  • [1991]《馬斯垂克條約》籤署
    12個成員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草籤了包括《經濟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兩部分的《歐洲聯盟條約》。因該條約是在馬斯垂克籤署的,故而又稱作《馬斯垂克條約》,簡稱《馬約》。《政治聯盟條約》確定了政治聯盟的基本目標。為便於推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條約在決策方式上規定對某些決定可採取特定多數制,這是對至今實行的每項決定必須一致通過這一規定的重要補充。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也就是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陷入分裂與落後,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現代戰爭模式的形成、宗教信仰自由的實現、國家主權意識的甦醒,為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成為歐洲近代史的開端。難民1648年10月24日,各國籤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三十年戰爭畫上了休止符。
  • 絕對主義國家與現代性:源自歐洲的現代國家,如何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作者=郭臺輝 本文原題為《四種絕對主權形態的時空架構——評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或許書名比內容更吸引人,書名為「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但書中對「利維坦」這個概念卻惜墨如金。那麼,主副標題之間的關係何在,作者為何把時間跨度限定在中世紀及現代早期,又為何把國家建設與政權建設分開來討論呢?筆者試從解讀標題作為切入點,揭示作者的問題來由、理論模型與基本結論,同時結合相關議題揭示本書的特色和不足。
  • 中國對黃巖島的領土主權擁有充分法理依據 - 中國在線
    中國政府關於南海諸島主權公告和聲明中均指出黃巖島領土主權屬於中國。二、中國一直對黃巖島進行長期開發和利用。黃巖島海域是我國漁民的傳統捕魚場所。自古以來,我國漁船就經常赴黃巖島海域進行漁業生產活動。中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地震局、國家海洋局等多次對黃巖島及附近水域進行科學考察。三、對菲律賓聲索黃巖島的幾點評論。
  • 歷史背後的真相-《蒲安臣條約》
    那麼西方洋人為什麼這麼強大呢,為什麼他們要不停地發動戰爭、籤約呢,這些列強國家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這些疑問不時地在清廷的皇帝及大臣們腦海中迴響,既然西方國家能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外交使團來華,是否我們也能派出外交使團去這些西方國家看看呢,一些有識之士就積極奔走於總理衙門,呼籲派遣大清國自己的外交使團,遊歷西洋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