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5月到10月間,歐洲各國在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籤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統稱《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天主教盟友與新教勢力(瑞典、丹麥、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和盟友法國之間的三十年戰爭就此結束。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的八十年戰爭也就此結束。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地位。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開創外交會議訂立和約的先例,它重新劃分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條約籤訂後,法國、荷蘭和瑞典等國開始崛起。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還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是國際關係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條約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歐洲各國籤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基於以下兩個歷史背景。
第一,宗教改革運動引發的三十年戰爭。1517年馬丁・路德發布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結果引發了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歐洲分裂為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
馬丁・路德和《九十五條論綱》
因為宗教政策的不同以及伴隨而來的教區劃分,再加上領土糾紛,歐洲各國關係越來越緊張。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準備在波希米亞地區復興天主教,使當地的新教徒遭到大規模的迫害。波西米亞地區爆發了爭取獨立的白山之戰,結果引發了天主教陣營和新教陣營之間一系列的戰爭。
第二,歐洲的近代國家開始形成。原先歐洲的各個國家主要是以王國、公國和帝國的形式存在,領土是以國王和貴族的封建領地為基礎。國家缺乏獨立性和民族性,王朝和教會勢力的變動頻繁引發領土範圍和國家統治結構的變化。
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使國家開始擺脫教會的影響;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海外貿易的收入使得君主們能夠建立更加高效和集權的政府。君主們對封地和貴族的依賴開始降低。而且在激烈的海外擴張競爭中,君主們意識到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搶佔其他國家的海外資源。無論是宗教也好,還是王朝也好,君主不再承認國家以上的權威。一個集權、統一的政府才是國家政權的有力保證。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才得以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談和條約籤訂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由於各國的軍事衝突還在繼續,和談的前期準備階段非常漫長,一直沒有進入實質談判階段。
1643年,各國的外交使團來到事先商定的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兩座城鎮——明斯特和奧斯納布呂克開始會談。威斯特伐利亞和談於1644年12月4日正式揭幕,與會代表有一百多人。但決定代表們應該依照什麼樣的優先秩序進入會場和就座又花了六個月的時間。
第二階段:談判階段。參與談判的國家很多,而且各種利益和關係錯綜複雜。頻繁的郵政通訊也導致談判的進程非常緩慢。
1645年6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全權代表來到明斯特之後,涉及實質問題的和談才真正開始。而戰場上的交鋒在這時並沒有結束。直到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在兩次會戰中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參戰各方才開始正式籤訂條約。
查看完整時間地圖
三十年戰爭的時間地圖
但談判進展仍然非常緩慢。當時從明斯特到巴黎或維也納需要十多天的時間,而從瑞典斯德哥爾摩或馬德裡到談判地點需要二十多天的時間。一個特殊的郵政系統得以組建,就是為了專門處理使節和君主們往來的信件。
第三階段:籤約階段。最後籤訂的條約包括西班牙和荷蘭籤訂的和約、《明斯特條約》和《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荷蘭與西班牙於1648年5月在明斯特籤訂了和約。西班牙在和約中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地位。荷蘭為了爭取國家獨立的八十年戰爭就此終結,並開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迅速崛起。而作為歐洲霸主的西班牙帝國就此衰落。
1648年10月24日,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及其盟友在明斯特籤訂了《明斯特條約》,與瑞典及其盟友在奧斯納布呂克籤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
這三份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神聖羅馬帝國相關事務。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幹預,影響結果。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瑞典還獲得神聖羅馬帝國500萬塔勒的賠款。
第二,國際關係法則調整,即各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調整。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但不得對帝國皇帝及皇室宣戰;而帝國皇帝依然無權決定任何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課稅和徵兵等。
第三,宗教和領土調整。
神聖羅馬帝國內各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臣民不願改宗者限期遷出;其中歸正宗加爾文宗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普法爾茨公國一分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普法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維持獨立。正式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
領導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執政——拿騷的毛裡茨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被迫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其中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三個主教區和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整個阿爾薩斯。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布蘭登堡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哈爾勃斯塔特、卡明、明登等主教區;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地區。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籤訂不僅是三十年戰爭的終點,還是整個歐洲歷史的標誌性條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是兩個時代的分界線,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和政治革命時代的開始。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4f7f2d47fa20001ce1bf9;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