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

2020-12-11 東方網

原標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演講教你重讀「世界史」

  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

  演講的信息量非常大。CD君挑出了其中的部分世界史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

  1「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在演講當中,習主席提到了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刻著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刻著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後代負責。」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早出現在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1844年出版的小說《三個火槍手》中, 英文原文是:One for all,all for one。

  1868年秋天,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附近遭遇洪水襲擊,又因為當時瑞士剛結束了內戰,成立聯邦國家僅20年,瑞士官方就發起了一場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為口號的救援運動,以此來喚起國人的責任意識以及維護團結統一的國民精神。

  1902年,這句話的拉丁文「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被刻在了瑞士聯邦宮的穹頂。現在,這句話幾乎成為了瑞士的國家座右銘。

  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

  習主席提到了近代史上,人類對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係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於1648年10月在神聖羅馬帝國明斯特市和奧斯納布呂克市(威斯特伐利亞區)籤定的一系列和約。

  和約由《明斯特和約》(籤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王國以及各自盟友)和《奧斯納布魯克條約》(籤約雙方為神聖羅馬帝國和瑞典帝國以及各自盟友)組成,象徵著三十年戰爭的結束。

  泰爾博赫繪於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儀式

  同時,它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3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人道主義,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國大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

  日內瓦公約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內瓦締結的關於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一系列國際公約的總稱。

  1864年日內瓦《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公約》原始文件

  日內瓦(四)公約包括了:第一公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第二公約《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第三公約《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第四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

  於1950年10月21日生效,1977年6月10日在日內瓦又籤訂了日內瓦(四)公約的兩項附加議定書,並於1978年12月7日生效。

  公約被認為是國際主義人道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約束戰爭和衝突狀態下敵對雙方行為規則的權威法律文件。

  中國於1956年加入此公約。目前,已經共有196個國家和地區以不同方式成為《日內瓦公約》的締約方。

  4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項國際關係原則包括了這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

  5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習主席也提到了國際紅十字會。

  「1862年,亨利·杜楠先生在《沙斐利洛的回憶》中追問:能否成立人道主義組織?能否制定人道主義公約?「杜楠之問」很快有了答案,次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應運而生。經過150多年發展,紅十字成為一種精神、一面旗幟。」

  在這裡,先介紹一個人。他是紅十字會的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901年首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亨利·杜楠,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1862年,他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沙斐利洛的回憶》(Un Souvenir de Solferino)。

  當中建議設立一個民間中立的救援組織,以便在戰爭發生時,能及時救助在戰場上受傷的傷兵。出版後,杜南週遊歐洲各國來推展他的想法。

  1863年,瑞士贊助了一個國際會議以討論實行杜南的想法的方法,共有16個國家參與了這次的會議。在1864年有12個國家籤署了該文件,成為國際紅十字會和首個日內瓦公約的基礎。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人道主義機構。根據《日內瓦公約》以及習慣國際法的規定,國際社會賦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特權和法律豁免權,保護國內武裝衝突和國際性武裝衝突的受難者。這些受難者包括戰傷者、戰俘、難民、平民和其他非戰鬥員。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世界上獲得最廣泛認可的組織之一,並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6伯羅奔尼撒戰爭

  關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習主席也提到了幾次世界大戰。

  「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 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鬥,則世界亂。從公元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延續40餘年的冷戰,教訓慘痛而深刻。」

  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04年,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

  戰火從西西里島到小亞細亞,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捲入了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常被稱為是「古代世界大戰」。

  戰爭的結果雖使雅典喪失了其強國地位,但戰爭的結束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希望,尤其是經歷耗日費時的戰爭之後,人民對和平和自由的渴望。

  7修昔底德陷阱

  在講到大國關係時,習主席再次提到「修昔底德陷阱」。

  「國家之間要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係。大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只要堅持溝通、真誠相處,「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古希臘歷史學家、思想家,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傳世,該書記述了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提出,指的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這一概念來自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發表演講說,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8達摩克利斯之劍

  關於核武器,習主席指出,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應該全面禁止並最終徹底銷毀,實現無核世界。

  「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應該全面禁止並最終徹底銷毀,實現無核世界。」

  達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紀義大利敘拉古的僭主狄奧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歡奉承狄奧尼修斯。他奉承道:作為一個擁有權力和威信的偉人,狄奧尼修斯實在很幸運。

  狄奧尼修斯提議與他交換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嘗試到首領的命運。在晚上舉行的宴會裡,達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為國王的感覺。

  當晚餐快結束的時候,他抬頭才注意到王位上方僅用一根馬鬃懸掛著的利劍。他立即失去了對美食和美女的興趣,並請求僭主放過他,他再也不想得到這樣的幸運。

  理察·韋斯託爾繪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Sword of Damocles),1812年

  9《巴黎協定》

  講到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主席提到了《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的達成是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裡程碑。我們不能讓這一成果付諸東流。各方要共同推動協定實施。中國將繼續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

  《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籤署的氣候變化協定。

  《巴黎協定》共29條,當中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從環境保護與治理上來看,《巴黎協定》的最大貢獻在於明確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標」。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

  10日內瓦會議

  習主席還特意提到了中國對於日內瓦的特殊情感。

  「對中國來講,日內瓦具有一份特殊的記憶和情感。1954年,周恩來總理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共同討論政治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停戰問題,展現和平精神,為世界和平貢獻了中國智慧。」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蘇、美、英、法、中5國外交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國聯大廈舉行。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

  中國政府任命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為出席日內瓦會議代表團首席代表,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代表。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

  1954年,周恩來率團代表中國政府參加 日內瓦會議

  7月21日,與會各國籤署了《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寮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會議最後發表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

  最後,附上演講稿全文:《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相關焦點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是現代人的發明,該名詞基本內涵是:一個強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現有霸權的懼怕和擔憂,從而產生結構性的張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本 文 約 2522 字閱 讀 大 概 需 要 7 min作者 | 韓滿春photo | 圖蟲創意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
  • 修昔底德陷阱:強國爭霸模式下,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城邦的衰落
    「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代是指一種歷史上知名的強國爭霸模式。但是這一典故最初是出自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國際關係領域現實主義鼻祖修昔底德的著作《伯倫奔尼撒戰爭史》一書。而斯巴達方面則憑藉佔據優勢地位的陸軍和在波斯支持下建立的海軍,實力大增。羊河之戰中,斯巴達艦隊成功殲滅了全部的雅典海軍,雅典戰敗,被迫將為俯首聽命於斯巴達的二等城邦。伯羅奔尼撒戰爭雖然是希臘城邦之間的內戰,但是相比於之前的希波戰爭,這場戰爭似乎更加血腥與殘酷。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他借用2000多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論述,提出了解釋國際格局變化的一條規律:新興大國在挑戰守成大國時,戰爭不可避免。 而在2017年,他在新書《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又將該理論完善發展。他指出,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美國必須改變既有戰略,利用談判、容納與削弱等辦法,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原創┃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
  • 讀《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重新思考修昔底德的陷阱
    什麼是修昔底德的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名著記載著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和斯巴達兩大陣營間的戰鬥,作者是古希臘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大約460-395BC)。當時,雅典是新崛起的大國,斯巴達是現存大國。這是一場爭奪希臘城邦霸權的長期戰爭,歷時30年之久。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寫了一部歷史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述了大約2500多年前,在古希臘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另一方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下面就開始了精彩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比如希羅多德的《歷史》。總而言之,修昔底德論斷有效的原因,在於人類原始恐懼心理機制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態的契合。但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向我們展現了其兩個負效益,一是戰爭可以使雙方都嚴重受損,從而得不償失;二是戰爭可以使第三方獲利。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後來在訪美演講時,他再次強調:「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這些重要論述對於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陳村富: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三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 艾利森教授的敘述很巧妙,使人們誤以為真如他所說:「修昔底德的主要議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那句話。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何亞非:中美之間沒有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能不能避免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了、回答不好,那麼後面所產生的政策,雙方對各自的政策就會有偏差。中美建交40年我們回顧來看,剛才羅伯特·霍馬茨先生(Robert.D.Hormats,美國前副國務卿)也說我們兩國的合作始終是主流,有起起伏伏、有矛盾。但合作一直是主要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兩國都在推進全球化,推進全球的自由貿易,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不可能之絕對客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全書的主要講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世界的戰爭被後世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譯者在其序言中提到,在修昔底德的整個著作以及著作的演說辭中都有嚴密的邏輯性。從修昔底德的文字風格和組織形式上便可見一斑。
  • 人類歷史上第一篇歷史學論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他因撰寫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歷史學論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聞名。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由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著。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我也想說說我最近的「大發現」。如今如果我們在 iPhone 的自帶輸入法中輸入「修昔底德」四個字,會發現聯想詞建議中增加了「陷阱」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