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中美之間沒有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2020-12-15 百家號

編者按:2018美中國際商會年度峰會暨中美視角看下一個五十年高峰論壇11月19日在北京舉辦。外交部前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亞非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整理而成。

何亞非:謝謝美中國際商會主席的邀請,很榮幸出席今天的高峰論壇。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在這麼一個重要的年份我們不少人因為中美關係的緊張、貿易摩擦的加劇,對兩國關係和世界的前途憂心忡忡。不久前,美國副總統彭斯講話裡鎖定中國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給人一種冷戰似乎就要開始的感覺,連最近鮑爾森的講話都有「經濟鐵幕」的這種說法,許多支持中美關係的人士現在也不太敢說話。當然,最近兩國元首的通話、中美外交安全對話給我們以希望,因為雙方都能夠正視分歧與矛盾,積極地為兩國元首在阿根廷的會晤做準備,當然這種準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是對話的大門還是敞開的。

那麼在這麼一個歷史動蕩的時期,我們展望今後五十年,這個論壇展望五十年也是比較遠的,需要我們能夠對中美關係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包括它的積極性,包括它的矛盾和分歧。我們也要對我們的世界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以此來穩定中美關係,為解決眾多的全球性挑戰找到出路。我想談兩個方面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我覺得第一個問題也是我們經常問的問題,就是中美究竟是什麼關係,是敵人還是朋友?中美之間是不是一定要分出一個敵友來?中美能不能避免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了、回答不好,那麼後面所產生的政策,雙方對各自的政策就會有偏差。中美建交40年我們回顧來看,剛才羅伯特·霍馬茨先生(Robert.D.Hormats,美國前副國務卿)也說我們兩國的合作始終是主流,有起起伏伏、有矛盾。但合作一直是主要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兩國都在推進全球化,推進全球的自由貿易,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戰略模糊這個說法,但其實表面模糊心裡是很清楚的,因為「和則兩利、鬥則俱傷」,我們都知道沒有什麼陷阱,陷阱是自己挖的。

近年來,不少美國和西方專家學者以埃利森教授《註定一戰:中美能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嗎?》16個大國博弈案例,因為其中有12次是以戰爭來解決的,作為依據來判斷中美作為新興大國和霸權國家一定會掉入這個陷阱。那麼川普政府去年和今年出臺的一些戰略報告似乎也印證了這麼一種論斷,果真如此嗎?我們來做一些分析,我覺得可以從歷史和現實縱橫兩個軸做點分析。

歷史上看,我們從歐洲看,歐洲結束30年戰爭,在1648年籤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來,這400年確實歐洲國家之間、歐洲國家與其他國家,包括其他大國,確實大多數是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這是因為過去國家之間相信實力為支撐點,沒有形成剛才羅伯特·霍馬茨先生講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雖然有某種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但這種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沒有現在這麼緊密。現在的時代是大變化、大發展、大調整的新時代,力量對比也已經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過去歐洲實際上成立的國際體系是歐洲為中心,其他地方為邊緣,我們叫中心邊緣的國際體系。後來這個中心變成美國,它還是中心邊緣的國際體系,不太平衡,不太平等。全球化導致了世界的多極化,導致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導致了我們相互依賴的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把我們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給了各國和平相處、和平競爭的廣闊空間和時間。另一方面,從負面講,由於大量核武器的出現,大國之間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的選項基本可以排除。

在這麼一種狀況下,我們現在如果還是用過去的零和思維模式來分析中美關係,不管是中美的地緣政治關係,還是經濟關係,還是其他關係,都是錯誤的,都不能反映世界的現實,反映中美關係的現實。所以不管是近期還是中長期,中美不是敵人,也沒有必要非要分出一個敵人和朋友來,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當然這麼講並不是說中美之間沒有利益的衝突,利益的磕磕碰碰難以避免,不僅中美之間,中國歐洲之間,中國俄羅斯之間,中國和其他的金磚國家都會有磕磕碰碰,這是我們生活世界的一個現實。所以我們大家要以建設命運共同體為指引,要尋求各自發展戰略的對接,因為各個發展戰略必定不同,要尋找接合面,尋找共同點,這就需要我們跳出原來舊的思維模式。我記得愛因斯坦講科學問題的時候說你不能用過去製造問題時的那個思維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現在我們確實需要思維模式的變化。

我最近看英國的《現實的歷史》,裡面就勸告美國不要把中國想像成一種升級版的德意志帝國,也不要老是把中國描述成一種無處不在的,這種思維邏輯一定會出問題。我想引用習主席前不久代表中國作出的一個承諾,總書記說,「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今的國際體系,都不會追求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三不,這是中國對未來的一個承諾,也是中國對自我和世界的一個認識,就是說這個世界是中國的世界,還是中國是世界的,其實美國也需要認清這個問題,這個世界是美國的世界,還是美國是世界的美國。過去我們討論歐洲問題,講德國就講是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這個問題我們都需要回答。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覺得我們要對中美之間的合作空間,未來合作的領域,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說我們兩國可以合作,究竟哪些領域可以合作,特別是在戰略上能不能合作。羅伯特·霍馬茨是從基辛格那個時代開始走過來的,我們都很清楚過去中美在不同的時期的合作有不同的戰略支撐或者戰略支點,有一個戰略的合作點。那究竟這個戰略合作點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我特別強調「共同」,儘管兩國的實力不一樣,兩國的出發點也許不一樣。但是我想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不希望這個世界發生大的戰爭,都不希望世界經濟往後倒退,都不希望這個世界失去秩序,沒有規則可循,混亂不堪,這就是我們的共同點。

其實中國或者是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基本是正面的或者正面的居多。根據美國的民調,最近美國年輕人對中國持積極的看法這個比例也在上升。我們知道美國有很多人對中國的發展、力量壯大心裡存有疑慮,覺得中國的政治制度不一樣,意識形態又不一樣,文化傳統又不一樣,沒有按照美國的模式在發展,那麼這麼一個國家發展起來了對美國意味著什麼呢?他心裡有點焦慮不安,我覺得是可以理解。但是美國需要深入中國來看一看,深入正確地認識中國,這裡面高層的溝通確實很重要,其他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溝通也非常重要。

我覺得美國這個國家在建國的時候,很多理念是非常好的。但是隨著美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變成帝國以後,建國初期的初心和帝國的情結就有矛盾。但帝國永遠是一個暫時的現象,這個世界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帝國的狀態之下。世界多極化已經是一個趨勢,這個多極化未必說幾個國家或者國家的力量完全一致,但說明一個國家不能說了算。習主席在紐幾內亞講的話我很受感觸,他說「規則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制定,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就說了算」,非常直接了當,我覺得這是對的,這就是國際關係民主化所追求的。其實美國建國之初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理念是存在的,二戰結束的時候建立了聯合國,其中也包含了國際民主化的因素,聯合國大會國家不論大小都一個國家一票,都有一個發言的機會,闡述各自的政策。所以我倒是希望像美國這樣的大國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要糾結於帝國的情懷、帝國的情結。

現在這個國際體系當然也有很多問題,我覺得主要的問題有三個:第一是沒有很好的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沒有解決市場效率、社會公平的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想辦法。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怎麼發展?必然大夥要有共識,大夥共同合作才能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國際體系或者全球治理體系慢慢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這是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過去在體系中的發言權比較少,需要增加,但這個轉變比較緩慢,有很大的阻力。包括在G20決定的國際貨幣基金自己也通過的貨幣基金組織份額的改革都有很大的阻力,現在對WTO的改革究竟怎麼改,我們都贊成有些規則是要改,要適應新的形勢變化。但是改變哪些規則、怎麼改,我覺得都要按照領導人所說的,要平等參與,讓各方都有發言權。

第三個問題是地緣政治性方面的矛盾分歧幹擾了全球合作所需要的基本共識,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共識和合作。所以地緣政治的矛盾我們要想辦法予以緩解,這需要溝通,需要有些框架性的諒解,需要一些基本的解決辦法,這在過去我們都有經驗可循,這些問題是我們當今世界面臨的大變局的一些特徵。習主席說我們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起碼在100年以來是最大的變化。基辛格在《世界秩序》這本書中也說,如今的世界秩序也不會持久,它也會改變。當然我覺得危機本身就是機遇,問題在於我們對自我、對世界、對我們這些大國在國際事物中、在世界格局變化中所能發揮的正面的作用要有正確的認識。

我想最後有幾句是套話,但是這些話對我們應該有指導意義。只有包容才能共存,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只有開放才能發展,只有和平才能繁榮。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此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之後約定的中美經貿「百日計劃」成果也一一公布。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隨著總領館的關閉,國際上出現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擔心中美關係失控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是國際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經常會提到的,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即使是在當前中美經貿、人文、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關係都很緊張的時期,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在我看來,我的朋友格雷厄姆(Graham Allison)對「修昔底德陷阱」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當前的中美關係,正如它給我們的啟示一樣。我們早就知道,許多國家是在一個基本上無政府的國際秩序中運行,缺乏一個全球性的政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絕對確定某個時候會有另一個強大的力量不會威脅到它。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去年中美貿易戰打響,近期中美互關領事館,中美關係跌入冰點。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在《文明的衝突》中,他預言中美之間的緊張狀態和對抗不可避免。可見,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恐怕是美國從政界到學界上上下下早已形成的共識。 隱藏在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背後的,或許更有西方意識形態對立的弦外之音。在西方普遍認知中,雅典代表了自由、民主、理性,而斯巴達則代表強權、專制、蠻橫。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誰在給中美挖「修昔底德陷阱」?
    外交界人士和學者稱之為「中美建交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資料圖:美國總統川普。有意味的是,面對如此嚴峻的中美關係,各方輿論除了批評美國蓄意挑釁、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更特別提醒中國「小心陷阱」「勿落圈套」。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的演講,再次表達了他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含義。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責任之爭 「修昔底德陷阱」是最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更多地被人引用來說明中美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之所以炒熱的原因。 二、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自此該詞廣泛應用於中美關係學界。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創新思想。在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專訪時,他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為何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現代社會失效了呢?雖然原始的恐懼心理機制仍然發揮著作用,但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和理性面前開始逐漸褪色。所以,修昔底德的這種現實主義歷史觀,就古代社會而言,是非常準確的,最佳的證據是後來的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故事,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兩者之間發生了長時間的戰爭,最終迦太基被羅馬佔領、毀滅,羅馬人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撒上鹽,以使其失去再生的能力。
  • 原創┃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東方出版社出版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微信號:zggjls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進入新階段,「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一個歷史命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常見話語,並為人們所熟知、議論。「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是現代人的發明,該名詞基本內涵是:一個強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現有霸權的懼怕和擔憂,從而產生結構性的張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 中、美能夠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嗎?
    持消極態度的專家:悲觀的摩根史坦利圓他警告說:「如果談判停滯,沒有達成協議,美國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3000億美元產品徵收25%的關稅,我們將看到全球經濟走向衰退。」increase leverage 提高影響力 with an eye on 考慮到;注意到be keen on 渴望;喜愛make a deal 成交;達成交易最後,外媒引出一個著名的國際關係「鐵律」——修昔底德陷阱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下面就開始了精彩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比如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