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2020-12-22 澎湃新聞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是現代人的發明,該名詞基本內涵是:一個強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現有霸權的懼怕和擔憂,從而產生結構性的張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雖然拉了修昔底德這張大旗,但艾利森關心的重點其實是近代以來的大國的興衰和戰爭。新強國的崛起一定會帶來戰爭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研究了近代歷史中的16個案例,發現其中12個最終走向了戰爭。那麼另外4次是如何避免戰爭的?當下的中美關係是否會走上戰爭的老路?我們如何避免戰爭的可能?在2015年9月24日發表於《大西洋月刊》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正在走向戰爭嗎?》(Destined for War: C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文中,他給出了相對樂觀的看法,認為中國提倡的多極化世界政治秩序會讓我們最終免於戰火。

從這篇文章看,艾利森的著眼點似乎只放在正在崛起的大國(rising power)和主導性大國(ruling power)之間的關係上了:雅典和斯巴達的關係,德國和英國的關係,中國和美國的關係等等。但如果我們真的回到修昔底德,會發現其實大國和小國的關係也非常值得關注,甚至重要性並不次於大國和大國的關係。

首先,修昔底德明確將戰爭的原因分為兩種,即他認為的最真實的原因和時人公開承認的原因。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章第6節,他說:儘管很少有人講,但伯羅奔尼撒戰爭「最真實的原因」(alēthestatē prophasis)是,雅典人發展壯大,激發了斯巴達人的恐懼,迫使他們走上戰場。新大國的崛起導致老霸權的恐懼和緊張,從而使得雙方兵戎相見,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要素都具備了,因此這句話可以看做是「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的「原型」。但是,這只是修昔底德個人的看法,並不代表時人普遍的看法,時人比較認同的「原因」(aitiai)是更為具體也更為複雜的國際關係的糾紛。

在這些糾紛中,小國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城邦數量成百上千,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強大的兩個。本文所指的小國也絕非最小的城邦,而都是擁有相當的體量和實力,只是相較雅典和斯巴達來說算是小邦——真正的小國是不會被記載在歷史中的,也不會對國際格局產生什麼大影響。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某種意義上,伯羅奔尼撒戰爭算是爆發了兩次。第一次爆發於公元前431年,結束於公元前422年。是年,雅典和斯巴達最好戰的兩位將軍——克勒翁和巴拉西達斯雙雙戰死,雙方籤訂和約,戰爭暫告段落。公元前415年,雅典人決定派海軍遠赴西西里,於是戰端再開。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公元前431年,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是一個名叫埃皮達努斯(Epidamnus)的小國。它是阿爾巴尼亞港口城市都拉斯的前身,是科希拉(Corcyra)(位於現在的科孚島)的殖民城邦,而科希拉又是科林斯的殖民城邦。埃皮達努斯當時非常偏僻,以至於修昔底德不得不特意向讀者描述它的位置。埃皮達努斯發生內亂,城內的平民向科希拉派去使節,希望母邦能夠幫自己一把,結果被科希拉無情地拒絕了。無奈之下,埃皮達努斯的平民只能向科林斯求援,因為按照傳統,埃皮達努斯的殖民領袖是科林斯派給科希拉的,因此埃皮達努斯也算是科林斯人建立的。科林斯人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們素來反感科希拉——雖然科林斯是科希拉的母邦,但科希拉卻仗著實力強大不向自己表示絲毫的尊重。於是,兩國開戰。科林斯是伯羅奔尼撒同盟中舉足輕重的大邦,有能力向自己的盟友請求戰艦和資金支援;而科希拉則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因而孤立無援。

迫於戰爭的壓力,科希拉派使節來到雅典,希望能與雅典結盟。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籤訂了和約,故而並未立即答應科希拉人的請求。但雅典人隨後又被科希拉的使節說動了心思。科希拉使者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與科希拉結盟未必會破壞和約,因為它之前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科希拉有強大的海軍,能夠給雅典巨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由於雅典的迅速崛起,斯巴達人已經心懷恐懼、有意開戰——在第1卷,這樣的說法總共出現了三次,其中兩次是修昔底德在概括伯羅奔尼撒戰爭起源時所講,一次科希拉使節勸說雅典人時所講。從時間先後來看,「修昔底德陷阱」最早出自科希拉人之口,修昔底德多少應該是受到了他們的影響。而科希拉使節講這個觀點,是有非常明顯的目的性的,那就是將雅典拉入自己的陣營。

科林斯也派人前來阻止兩國結盟,但最終沒能成功。事後,雅典派出三列槳戰艦參加科希拉和科林斯之間的海戰。為了搶佔先機,雅典還派使節去另一座科林斯人的殖民城邦波提迪亞(Potidaea,該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當時向雅典稱臣納貢),要求波提迪亞人扒掉一面城牆、趕走科林斯派駐當地的官員、向雅典繳納人質。為了保證自己的要求得到貫徹,雅典派特意派大軍壓境。波提迪亞不從,並向科林斯求援。這激怒了科林斯,雅典人和科林斯人再度交戰。在伯羅奔尼撒同盟大會上,科林斯使節憤怒地譴責雅典的種種行為,並責怪斯巴達反應過緩,毫無進取之心。此外,之前吃過雅典的虧的麥加拉等城邦也紛紛鼓動唇舌,希望開戰。雅典也派使節前去申辯。各方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一番之後,最終斯巴達決定同雅典開戰。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打響,直到公元前422年才告一段落。

公元前415年,戰爭再度爆發。這一次,戰爭的導火線在西西里最西端的艾格斯塔(Egesta)。這也是一個小邦,居民相傳是在特洛伊陷落之後逃難至此的特洛伊人的後代。他們西邊是迦太基人建立的若干小殖民地,南邊是麥加拉人建立的殖民地塞林努斯(Selinus)。包括麥加拉人在內的希臘人並非最早來到西西里島的人群,但由於他們的積極開拓,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後期,西西里島已經存在很多希臘人的城邦了,其中最大的城邦是科林斯人建立的殖民城邦敘拉古(Syracuse)。艾格斯塔和塞林努斯由於通婚這類的事情交惡。塞林努斯向敘拉古尋求幫助,一起進攻了艾格斯塔。

艾格斯塔人跑到雅典人那裡,勸說雅典人出兵幫助自己。他們聲稱,如果雅典人再不出手,整個西西里都要被敘拉古人給霸佔了,到時候伯羅奔尼撒同盟就如虎添翼了。同時,他們還欺騙雅典人,稱自己有很多很多錢,可以給雅典人充足的報酬。雅典人將信將疑,派專人去考察艾格斯塔,艾格斯塔人便從鄰邦借來很多金銀器皿,用以在款待雅典人的宴會上充門面。雅典人使節見此心歡喜,回去報告給公民大會。有雅典政治家反對出兵西西里,稱如果要出兵,必然所費不貲,風險極大。沒成想,雅典人被發大財的美夢衝昏了頭腦,還是派出史無前例的巨大艦隊前往西西里。

修昔底德認為,雅典人出兵西西里是想要統治整個西西里島,但表面上假裝是去幫助自己的盟邦。很難說哪個目的才是其最終目的,因為雅典人既沒能幫助自己的盟邦,更沒能統治全島。艦隊行至南義大利,雅典人得知了艾格斯塔的真相。有人提議將艦隊開到塞林努斯,耀武揚威一番,即可返航。但有人反對,認為雅典人派出了如此巨大的艦隊卻無功而返,簡直是恥辱。於是,艦隊登陸西西里,一面派人手向各個當地的城邦尋求支持,一面對敘拉古展開圍城戰。不久後,斯巴達派來援軍,打破了雅典人的包圍,反將雅典人包圍了起來。雅典軍隊試圖逃脫,未果,或戰死或被俘,全軍覆滅。

小國才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總的來說,修昔底德對戰爭的起源的解釋是有一定道理的,即雅典力量的不斷崛起和擴張,激起了斯巴達的恐懼,最終導致戰爭。雅典勢力不斷崛起的一個表現,就是強化對已有僕從國的控制、拉攏新的勢力入夥。但在這個過程中,小國並非只是大國的棋子,它們也有自己的心思和盤算。科希拉就是如此,為了打贏同科林斯的戰爭,不惜冒著破壞整個希臘世界的和平的危險同雅典結盟。修昔底德站在人性論的立場,認為戰爭皆因大國的激進和恐懼而起;但當時的希臘人,尤其是雅典人,可能更傾向於將戰爭的責任歸於科希拉。他們的眼中如果有什麼「陷阱」,必然不是「修昔底德陷阱」,而是「科希拉陷阱」。艾格斯塔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將整個地中海世界拖入戰火之中。雅典遠徵軍在西西里慘敗之後,艾格斯塔人眼看雅典指望不上,轉頭就向西邊的迦太基人尋求幫助。迦太基人出兵西西里島,很快將該島的西部收入囊中。在接下來的世紀中,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之間的戰火從未真正停息。羅馬人和迦太基人之間的布匿戰爭結束後,地中海世界才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此外,最初挑動戰火的小國自身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艾格斯塔落入迦太基人的控制,科希拉則陷入極度的內鬥之中。特別是後者,通過修昔底德的記載,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因為後來科希拉人又試圖同時和雅典與斯巴達保持良好關係,結果國內分裂成兩派,一派是親雅典的民主派,一派是親斯巴達的寡頭派。民主派想靠法庭上的訴訟擊垮寡頭派,寡頭派就反過來靠刺殺解決民主派的頭領,而後民主派復仇,鬥爭上升到內戰的高度,整個城邦差一點付諸一炬,最終鬥爭發展為公開的屠殺。修昔底德指出,科希拉是第一個發展出如此激烈的內戰形式的城邦,而後愈演愈烈的黨派鬥爭就像瘟疫一樣,傳遍了整個希臘世界。在血腥而又殘酷的內戰中,很多平時根本無法想像的殺戮和死亡方式都展現了出來。「戰爭是個殘酷的教師」,修昔底德如是說。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艾利森。他在《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正在走向戰爭嗎?》中特別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德關係:英王愛德華七世不理解為何英國政府越發的對自己的外甥德皇威廉二世所領導的德國不友善,德皇也在愛德華七世的葬禮上向西奧多·羅斯福強調,英德絕不會走向戰爭,因為他本人就是在英國長大的,甚至算得上半個英國人。如果艾利森對修昔底德的大作足夠熟悉,他會發現,雅典的領袖伯裡克利和斯巴達的國王阿奇達姆斯也是世交,而且二人都為阻止戰爭的爆發做了很多努力,但戰爭最終還是爆發了。因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而是掌握在一些難以控制、為了自身的利益鋌而走險的小國手中。這時候,與其將目光鎖定在德皇的表態,不如聽聽鐵血宰相卑斯麥的預言:「總有一天,歐洲的大戰會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某件蠢事情而爆發。」果不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塞拉耶佛事件而爆發的。塞拉耶佛離引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埃皮達努斯,也就是現在的都拉斯,不到七個小時的車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
    原標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習主席的演講教你重讀「世界史」  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本 文 約 2522 字閱 讀 大 概 需 要 7 min作者 | 韓滿春photo | 圖蟲創意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
  • 修昔底德陷阱:強國爭霸模式下,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城邦的衰落
    「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代是指一種歷史上知名的強國爭霸模式。但是這一典故最初是出自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國際關係領域現實主義鼻祖修昔底德的著作《伯倫奔尼撒戰爭史》一書。這一論斷僅僅只是為了解釋發生在雅典與斯巴達人之間的一場戰爭,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體——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及在此之後希臘城邦衰落的原因。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他借用2000多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論述,提出了解釋國際格局變化的一條規律:新興大國在挑戰守成大國時,戰爭不可避免。 而在2017年,他在新書《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又將該理論完善發展。他指出,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美國必須改變既有戰略,利用談判、容納與削弱等辦法,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原創┃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東方出版社出版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微信號:zggjls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進入新階段,「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一個歷史命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常見話語,並為人們所熟知、議論。「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
  • 讀《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重新思考修昔底德的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一個新興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為了維護霸權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於是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是第一個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的人。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寫了一部歷史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述了大約2500多年前,在古希臘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另一方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下面就開始了精彩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比如希羅多德的《歷史》。它代表的是人類獸性的一面,這不只存在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時的城邦社會,在更早的部落社會,甚至更早以至人類的起源點即已存在。所以,修昔底德的這種現實主義歷史觀,就古代社會而言,是非常準確的,最佳的證據是後來的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故事,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兩者之間發生了長時間的戰爭,最終迦太基被羅馬佔領、毀滅,羅馬人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撒上鹽,以使其失去再生的能力。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後來在訪美演講時,他再次強調:「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這些重要論述對於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陳村富: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三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 艾利森教授的敘述很巧妙,使人們誤以為真如他所說:「修昔底德的主要議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那句話。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不可能之絕對客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全書的主要講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世界的戰爭被後世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譯者在其序言中提到,在修昔底德的整個著作以及著作的演說辭中都有嚴密的邏輯性。從修昔底德的文字風格和組織形式上便可見一斑。
  • 人類歷史上第一篇歷史學論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他因撰寫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歷史學論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聞名。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由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著。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我也想說說我最近的「大發現」。如今如果我們在 iPhone 的自帶輸入法中輸入「修昔底德」四個字,會發現聯想詞建議中增加了「陷阱」二字。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的演講,再次表達了他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含義。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責任之爭 「修昔底德陷阱」是最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更多地被人引用來說明中美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之所以炒熱的原因。 二、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自此該詞廣泛應用於中美關係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