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結合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相關觀點提出的。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瀏覽了眾多專家們有關「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觀點大多是要警惕這一陷阱,將來能否避免和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非常贊同專家們對中美關係本身的看法,但是他們在研究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如果談到能否避免、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建立的前提必然是認可這一陷阱本身是存在的,這一理論本身是科學的。否則,假如此陷阱本身就不存在,其理論本身是錯誤的,那又何談「避免」呢?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美未來有無一戰,可能性有多大,如何避免等問題,就絲毫沒有必要總跟一個危言聳聽的謬論扯在一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以其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在西方史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該書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提出了「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由此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後世(西方為主)研究者根據對這一概念和相關歷史的研究,將其引申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在2400多年後被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院長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先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他的觀點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當一個崛起的強國威脅要取代一個統治強國時,其結果往往是戰爭。」據權威媒體資料,這一被當做國際關係「鐵律」,成為近年來中國威脅論的主要論調,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必然是一種威脅。本文不對中美未來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做探討,僅對當今世上有沒有「修昔底德陷阱」發表個人看法。在此聲明,因為本人還未能仔細閱讀艾利森所著的《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僅根據其基本論點和從其他途徑收集的一些資料,做了一點點分析,認為可以得出初步結論。
其實,中國早已給出了答案。2014年1月,美國《世界郵報》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的專訪。主席指出,中美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22日,國家主席在西雅圖歡迎宴會上的演講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主席在這兩次對「修昔底德陷阱」的描述中,第一次用的是「避免陷入」,多了「陷入」二字,整句話就多了一種解讀方式,可以理解為避免陷入「一個騙局」,騙局專指欺騙行為,也就是說「修昔底德陷阱」是騙局,是謬論。第二次則更為直截了當的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那為什麼還總有人認為陷阱存在,所以要想方設法避免呢?根據主席的論斷,我在此嘗試補充一些論據。
(圖片來源於界面新聞)
艾利森先生在2019年3月22日發表的演講中提到「在我的書中,我回顧了過去五百年的歷史。其中有十六個案例與崛起的強國威脅取代統治強國相關。這些案件中有12起以戰爭告終,4起沒有發生暴力衝突。如果你登錄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網站,你會看到這些案件和數據信息,也會有關於它們的爭論。有趣的是,每一種情況都不同,但一般來說,雅典興起,或德國一百年前崛起,或中國崛起,並試圖在上升時取代或擾亂現任強國——斯巴達、英國、美國,結果往往是暴力衝突。但在四個案例中並沒有發生戰爭。那麼在這個其中發生了什麼呢?這很複雜,每個情況都不同,但它們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層面。第一層是物質,客觀條件;第二層是感知、情感和心理,即馬克思所說的能動性;第三層是政治,各國政府內部為權力而進行的鬥爭。」
(艾利森先生演講涉及的16起戰爭案例分別為:1.葡萄牙與西班牙—NO WAR;2. 法國與哈布斯堡 —WAR;3. 哈布斯堡與奧斯曼帝國—WAR;4. 哈布斯堡與瑞典—WAR;5. 荷蘭和英國—WAR;6. 法國與英國—WAR;7. 英國與法國—WAR;8. 英國、法國與俄國—WAR;9. 法國與德國—WAR;10.中俄與日本—WAR;11. 英國與美國—NO WAR;12. 英國(在法國、俄國支持下)與德國 — WAR;13. 蘇聯、法國、英國與德國—WAR;14.美國與日本— WAR;15.美國與蘇聯— NO WAR;16. 英國、法國與德國—NO WAR)(資料來源:https://www.belfercenter.org/thucydides-trap/case-file)
一、數據問題
(一)樣本數量不足:
僅列舉16個樣本,絕對數量偏少,12次發生戰爭,比例只有75%,也不能算高,就算搖色子開大小,16次中開12次大或者小也並不稀奇,由此得出「理論」性的觀點,有失嚴謹,過於牽強。
(二)採樣存在失真:
我發現作者還另外挑選了14個潛在的其他案例,而這14人案例中只有50%發生了戰爭,更是無法證明「修昔底德陷阱」的論斷在這一歷史時期是正確的。
二、樣本問題
按照艾利森先生的描述,他所列舉的16個案例與崛起的強國威脅取代統治強國相關。那麼,我有以下疑問:
(一)案例不全
作者列舉的16個案件中並未含有中國的明朝,16世紀時明朝是絕對的世界第一(我不確定艾利森所指的「統治強國」是什麼概念,但是辯證的看,至少當時沒有任何國家能「統治」明朝,對明朝而言,就沒有除了他自己之外的統治強國)。從明朝到清朝,直至歐洲列強超過中國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去打壓其它國家,此案例並未被列舉,是什麼原因呢?另外,1970-1977年,美蘇兩國一直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對美國來說,雖然當時蘇聯的GDP對美國尚構不成威脅,但是其軍事實力一直是美國的心頭之患。對蘇聯來說,想成為第一,唯有靠戰爭打敗美國。然而,美蘇之間並未發生戰爭。
(二)案例不準
案例14,美日戰爭,選擇的是二戰時期。但是我們來看看戰後的情況,1983-1995年日本GPD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在1995年最高達到美國的72.5%(世界銀行數據),已高於中國今時佔美國的比例,這算不算威脅了美國的統治地位呢?而當時美國並沒有以戰爭打壓日本。這個案例為什麼也沒有被列舉呢?我相信作者不會故意迴避對其結論不利的案例,只能說明在案例選擇中還有其它限制,例如地域的限制,大國的選擇等,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其案例不全、不準。
(三)案例有誤
在第10個案例中,作者認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在亞洲挑戰中國和俄國,結論是戰爭。甲午戰爭開始是1894年,當時中國和日本都不是世界第一或第二,歐洲列強和美國已經排位在前,那麼,這個不符合條件的案例為什麼會被列舉呢?另外,作者把俄國劃歸亞洲,也是有點牽強了。
(四)案例片面
這些案例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在所有案例中,只有案例14是海洋兩岸的兩國(美國和日本)之間爆發的戰爭,其他案例無一跨洋。美日之戰的原因是日本依賴國外資源維持生存,而美國則不想允許日本侵略外國。這與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案例11)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從未試圖扼殺英國,也不關心英國在西半球以外所做的事情。所以,美日之間、美英之間戰與不戰,是其他因素決定的,世界排名並非主要原因。中美屬於兩岸國家,習主席曾講過太平洋足夠大,大到足夠容下中美兩個大國。
(五)案例有疑
如果案例齊全,而且都是當時世界處於統治地位的第一與崛起的第二之間的戰與不戰的列舉。那麼按理說下一案例的主角之一應是上一案例的主角之一,除非戰後雙雙(或多方)一起退出了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如果是這樣,16個案例中有6例是屬於戰後一起退出的,比例不低,這是以歷史事實說明了戰爭的代價,為後世息戰提供了支持,起到了反駁作者觀點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因果關係問題
作為統計學常識,有時統計數據的相關,並不意味著數據之間有內在因果關係,這方面例子很多。例如:冰淇淋銷量增大就會導致淹死的人數增加。二者在數據上確有相關性,但是並無因果關係。真正原因是天氣熱,冰淇淋銷量就會增加,遊泳的人也會增加。發起戰爭的因素是相當多的,眾所周知,因為一個刺殺事件竟然導致了一戰【雖然作者認為是德國在挑戰英法俄(1860年至1913年間,德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從4.8%猛增至14.8%,超過其主要競爭對手英國,其份額從19.9%下降至13.6%。在1870年統一之前,德國只生產了英國鋼鐵的一半; 到1914年,它的產量是英國的兩倍),並且認為「修昔底德陷阱功不可沒」】,但其本人也承認「這很複雜」,因此對大國之間的挑戰和打壓,歸納出75%的戰爭機率,依舊很難有說服力。
四、時代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的對立統一離不開運動的前提,一切事物均按其客觀規律而發展。做當下的判斷和決定,就只能依據當下的客觀實際。尤其是現在,我們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一年的變化比以前十年百年都要快,在如此的大變局之中怎能照搬歷史呢?對戰爭而言,研究近五百年的事件意義不大了,為什麼近七十多年世界沒有大規模戰爭?這是一道分水嶺,並不僅是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更是因為核時代的到來,戰爭的代價太大了。一戰二戰世界受到的創傷是巨大的,人們更嚮往和平的生活,越來越不希望戰爭了。世界第一不可能通過跟第二的戰爭捍衛地位,世界第二也不可能通過戰爭將第一挑落馬下。所以,日本達到美國GPD72%時沒有發生戰爭;美國與蘇聯曾經在古巴危機中差點動用核武器,最終還是和平地解決了危機;美國也曾經多次想要對中國動用核武器,最終也沒有使用。科技、地理、發展速度、發達程度、國家關係等都會影響是否會戰爭。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利益,如果不能有效擊敗對手,只是像韓戰一樣籤訂停戰協議,雙方得不到直接的利益。想要擊敗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己卻不受巨大損失,也是不可能的。當今地球村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一個金融危機就導致全世界的危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中美發生戰爭,沒有哪個其它國家能不受影響,在戰亂、動蕩的世界中獨善其身,因此,有核國家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極低。世界環境、科技水平、人的思想都變化了很多,對現代國家行為繼續用幾百年前的行為模式來推斷,是非常不可靠的。
五、文化問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如何看待自身的發展,別國的強大,世界的繁榮,是不一樣的,也不會因歷史上別人怎麼做而改變。我們可以假想,若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哪一天有個「第二」崛起了,我們會用戰爭壓制嗎?當然不會!中國的發展絕不會以犧牲別國的利益為代價,無論中國多強大,中國人民多富有,中國都不會限制別人的發展,中國沒有侵略的基因,我們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修昔底德陷阱」在這樣一個偉大民族的面前,自然毫無理論價值。而美國人更惜命,更不敢「玩大的」,「修昔底德陷阱」對美國來說,也不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艾利森先生的初衷是好的,他很有可能就是為了研究如果美國無法通過和平的方式壓制中國的崛起,會不會挑起對中國的戰爭,中美雙方將如何面對這種可能性,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戰爭的課題。以先入為主的觀點,為了增添神秘的理論色彩,硬往修昔底德這個2400多年前的名字上關聯,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假陷阱罷了。躺槍的是修昔底德,故弄玄虛的是格雷厄姆•艾利森,洞若觀火的是習主席,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部分資料來源:https://www.belfercenter.org/)
作者簡介:
鄒鐳,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飛機維修廠書記,曾在人民網、新浪、搜狐等媒體平臺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本期責任編輯: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