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2020-12-15 阿勝說歷史

文章引言:

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定回衝擊現存的強國,而現在的大國也必定會反擊回應這種威脅,因此兩個國家的戰爭必不可免。

乍一聽起來,這裡理論好像極為的正確。

可是仔細深究一下,這個理論也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

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

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

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比如在家庭中,幼子長大,體力強過兄長、父親,家庭肯定會為其提供發展空間。

在猩猩的群體之中,後代日益的成熟,強壯到一定的程度,也會想首領挑戰。

從這些角度來看,「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理論,是自然而自然存在的,也不可能避免的,不需要什麼理論依據,就像我們課本中說的那樣,公理直接用就好,不需要證明。

艾莉森認為,動物界所通行的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類的社會,然而他卻拒絕討論其中的原理。然而在他的著作之中,一再地提到「結構性因素」、「結構性壓力」、「權力平衡的改變」,其實就是變相地說出了,修昔底德同意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原因。

結構性理論大家——華爾茲,曾經提出過「新現實主義」具體內容如下:

從古至今,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常態問題,儘管戰爭的原因各有不同,可是戰爭一直存在,從未有結束過。

就可以看出,戰爭背後有一個共同因素在發揮作用,那就是「國際體系結構」。

國際體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處於無政府狀態,處於這種體系的國家,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然而國與國之間,一個國家安全可能會導致另一個國家的不安全,這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

從這個理論出發,不管國家的本質是什麼,他們之間必然會出現戰爭。

新現實主義,只強調戰爭會反覆出現,並未強調單個戰爭的原因,只是告訴我們,戰爭的發生,是社會結構性因素造成的,並非都是新興強國與守成強國之間的戰爭。

用「新現實主義」理論,我們還可以解釋國際體系中的權力爭奪和轉移,從而形成一個「權力轉移理論」。

這個理論有三種代表性解釋:

1,奧根斯基和庫格勒兩人認為,國際大國之間權力增長的速度不相同,挑戰過的權力超越霸主之後,國際體系失去平衡,就會逐漸的走向戰爭的邊緣。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們制定一些衡量標準:軍費,軍事人員,鋼鐵產量、能源消耗,城市化水平等等。並且還選取了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日俄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認為「權力轉換理論」,有僅僅適用於近代戰爭。

2,多蘭和帕森斯則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力變化,有一個周期性,這個比較難理解,小編看了很久也是一直很懵懂。

大體的意思就是建立一個坐標軸,時間為橫軸,國力為縱軸,從曲線,微分方程的角度去分析,通過國力的轉折點,來看戰爭的原因。

3,吉爾平的觀點更加的新穎。

他認為國際關係,歷經幾千年來,根本就沒有什麼變化,一直都在無政府狀態下,獨立個體之間的利益和權力之爭。

也就是說,國家之間的權力增長不均衡,導致國際體系出現不平衡。和平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戰爭之變革機制中,最簡單快速的形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爭霸戰」。

這種「爭霸戰」,可不是一般的戰爭。

所有的大國,全面的參與其中,絕大數的小國家,被牽連其中。而且目標和手段都沒有限制,一直到國際體系處於平衡狀態為止。

吉爾平認為,要麼人類社會,每隔一段時間,上演一出「爭霸戰」,一直到人類毀滅,又或者發展出來一套有效的和平改革機制。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修昔底德陷阱」,如果說真有理論依據,就應該上文我們說到「爭霸戰理論」。

文章總結:

艾莉森之所以提出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只是因為中國近幾年快速的崛起,中美雙方之間的戰略衝突,風險性越來越大。於是他感覺這符合一個新興強國挑戰守成強國的現象,於是聯想到,修昔底德是第一個記載相似歷史的人,因此命名為「修昔底德陷阱」,至於是否有理論支撐,他根本就沒有考慮。

相關焦點

  • 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美方這些舉動看上去是全方位的,似乎有一個系統性的全面遏制中國的計劃並逐步在落實。   隨著總領館的關閉,國際上出現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擔心中美關係失控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是國際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經常會提到的,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即使是在當前中美經貿、人文、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關係都很緊張的時期,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2012年,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將其用於對中美關係和太平洋地區的一種學術「論斷」和「警示」,從而引起學界、政界和媒體對這一概念的廣泛關注和引用。從理論內涵來看,「修昔底德陷阱」 是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關於雅典與斯巴達之間戰爭原因的一段描述而引申出來的,「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的演講,再次表達了他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含義。一、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責任之爭 「修昔底德陷阱」是最近幾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更多地被人引用來說明中美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話題之所以炒熱的原因。 二、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自此該詞廣泛應用於中美關係學界。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他借用2000多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論述,提出了解釋國際格局變化的一條規律:新興大國在挑戰守成大國時,戰爭不可避免。 而在2017年,他在新書《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又將該理論完善發展。他指出,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美國必須改變既有戰略,利用談判、容納與削弱等辦法,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我在網上瀏覽了眾多專家們有關「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觀點大多是要警惕這一陷阱,將來能否避免和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非常贊同專家們對中美關係本身的看法,但是他們在研究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如果談到能否避免、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建立的前提必然是認可這一陷阱本身是存在的,這一理論本身是科學的。否則,假如此陷阱本身就不存在,其理論本身是錯誤的,那又何談「避免」呢?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為何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在現代社會失效了呢?雖然原始的恐懼心理機制仍然發揮著作用,但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和理性面前開始逐漸褪色。在這個著名的論斷中,修昔底德將戰爭歸結於兩點:一是一方勢力的崛起對原有形勢和格局形成挑戰;二是對另一方(原有格局的霸主)造成恐懼,這種恐懼是什麼呢?恐懼的是生死存亡,利益及名譽的受損。這種恐懼心理的發生機制,是人類在漫長歷史中進化出來的,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所說:失去人性,失去許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後來在訪美演講時,他再次強調:「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這些重要論述對於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大國博弈,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後,此大國未來必勝!
    大家可能聽說過修昔底德陷阱,沒聽說過的話這裡再講一下。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就會導致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種說法源於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新崛起大國和既有統治霸主進行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當然了,此說法是典型的西方思維說法,但是現在的世界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而是世界的,所以以修昔底德陷阱來驗證所有正在發展的歷史,大家說正確嗎?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是現代人的發明,該名詞基本內涵是:一個強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現有霸權的懼怕和擔憂,從而產生結構性的張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
  • 何亞非:中美之間沒有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那麼在這麼一個歷史動蕩的時期,我們展望今後五十年,這個論壇展望五十年也是比較遠的,需要我們能夠對中美關係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包括它的積極性,包括它的矛盾和分歧。我們也要對我們的世界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以此來穩定中美關係,為解決眾多的全球性挑戰找到出路。我想談兩個方面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 中、美能夠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嗎?
    2在另一次升級中,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領先的電信公司華為置於黑名單。這可能會阻止它從美國公司購買其所依賴的零部件。increase leverage 提高影響力 with an eye on 考慮到;注意到be keen on 渴望;喜愛make a deal 成交;達成交易最後,外媒引出一個著名的國際關係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講了很多,也寫了很多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認為一個衰落的大國和一個崛起的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很大。公正世界教育董事會裡我的同事,理察·福克(Richard Falk),談到了一個「克勞塞維茨的差距」,即美國幾十年來主要是通過軍事手段在全球投射力量,而中國主要是通過經濟和軟實力的手段來投射力量。
  • 原創┃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東方出版社出版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微信號:zggjls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進入新階段,「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一個歷史命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常見話語,並為人們所熟知、議論。「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