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定回衝擊現存的強國,而現在的大國也必定會反擊回應這種威脅,因此兩個國家的戰爭必不可免。
乍一聽起來,這裡理論好像極為的正確。
可是仔細深究一下,這個理論也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
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
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
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比如在家庭中,幼子長大,體力強過兄長、父親,家庭肯定會為其提供發展空間。
在猩猩的群體之中,後代日益的成熟,強壯到一定的程度,也會想首領挑戰。
從這些角度來看,「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理論,是自然而自然存在的,也不可能避免的,不需要什麼理論依據,就像我們課本中說的那樣,公理直接用就好,不需要證明。
艾莉森認為,動物界所通行的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類的社會,然而他卻拒絕討論其中的原理。然而在他的著作之中,一再地提到「結構性因素」、「結構性壓力」、「權力平衡的改變」,其實就是變相地說出了,修昔底德同意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原因。
結構性理論大家——華爾茲,曾經提出過「新現實主義」具體內容如下:
從古至今,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常態問題,儘管戰爭的原因各有不同,可是戰爭一直存在,從未有結束過。
就可以看出,戰爭背後有一個共同因素在發揮作用,那就是「國際體系結構」。
國際體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處於無政府狀態,處於這種體系的國家,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然而國與國之間,一個國家安全可能會導致另一個國家的不安全,這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
從這個理論出發,不管國家的本質是什麼,他們之間必然會出現戰爭。
新現實主義,只強調戰爭會反覆出現,並未強調單個戰爭的原因,只是告訴我們,戰爭的發生,是社會結構性因素造成的,並非都是新興強國與守成強國之間的戰爭。
用「新現實主義」理論,我們還可以解釋國際體系中的權力爭奪和轉移,從而形成一個「權力轉移理論」。
這個理論有三種代表性解釋:
1,奧根斯基和庫格勒兩人認為,國際大國之間權力增長的速度不相同,挑戰過的權力超越霸主之後,國際體系失去平衡,就會逐漸的走向戰爭的邊緣。
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們制定一些衡量標準:軍費,軍事人員,鋼鐵產量、能源消耗,城市化水平等等。並且還選取了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日俄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認為「權力轉換理論」,有僅僅適用於近代戰爭。
2,多蘭和帕森斯則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力變化,有一個周期性,這個比較難理解,小編看了很久也是一直很懵懂。
大體的意思就是建立一個坐標軸,時間為橫軸,國力為縱軸,從曲線,微分方程的角度去分析,通過國力的轉折點,來看戰爭的原因。
3,吉爾平的觀點更加的新穎。
他認為國際關係,歷經幾千年來,根本就沒有什麼變化,一直都在無政府狀態下,獨立個體之間的利益和權力之爭。
也就是說,國家之間的權力增長不均衡,導致國際體系出現不平衡。和平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戰爭之變革機制中,最簡單快速的形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爭霸戰」。
這種「爭霸戰」,可不是一般的戰爭。
所有的大國,全面的參與其中,絕大數的小國家,被牽連其中。而且目標和手段都沒有限制,一直到國際體系處於平衡狀態為止。
吉爾平認為,要麼人類社會,每隔一段時間,上演一出「爭霸戰」,一直到人類毀滅,又或者發展出來一套有效的和平改革機制。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修昔底德陷阱」,如果說真有理論依據,就應該上文我們說到「爭霸戰理論」。
文章總結:
艾莉森之所以提出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只是因為中國近幾年快速的崛起,中美雙方之間的戰略衝突,風險性越來越大。於是他感覺這符合一個新興強國挑戰守成強國的現象,於是聯想到,修昔底德是第一個記載相似歷史的人,因此命名為「修昔底德陷阱」,至於是否有理論支撐,他根本就沒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