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富: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2020-12-15 觀察者網

三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

艾利森教授的敘述很巧妙,使人們誤以為真如他所說:「修昔底德的主要議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那句話。這樣一來,並存的「兩霸」被艾利森改造成了「崛起國」與「守成國」;破壞三十年和約、訴諸戰爭的「直接原因」的「最真實的說明」,被改成了延綿二十七年戰爭的「真正原因」「更為根本的原因」;希臘文「anankasaies to polemein」(迫使他們投入戰鬥,「洛布古典叢書」希英對照本如實譯為「forcedthem to war」)被說成是「註定一戰」;「勢力增長—恐懼—戰爭」這句話,也被改造為「當一個崛起國威脅取代現有守成國時,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壓力就會導致暴力衝突,無一例外」。艾利森的這個套路,說穿了,就是古今中外歷史上經常出現的「託名」「偽造」。

《希臘大辭典》(第2020—2021頁)列舉了以「pseudo」為詞根的名詞、動詞、複合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希臘將「說假話」「作偽證」「謊稱古聖」以及偽造前人名著或名言等稱之為「pseudo-」。例如,《偽普魯塔克》就是後人考證認定的、假託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偽造。「Pseudo」與一般的學術造假不同,它代表偽造者(託名者)所處時代關於古籍解讀的一種觀點,或者是借古聖之名傳播自己的觀點。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這類性質的「偽造」。準確的命名應為「PseudoThucydides’s trap」(「偽修昔底德陷阱」)。其實質是,託名修昔底德的「艾利森圏套」。對此,我曾在《偽「修昔義德陷阱」考》一文中,論述了「偽修昔底德陷阱」的五大構件:崛起國與守成國,結構性壓力,真正原因,註定一戰,逃脫之路(「安全通道」)。這五項,都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原著中所沒有的,在全球「史」類學者中也是通不過的。

從理論上說,「結構性壓力」來自結構性矛盾,而且一定是雙向的。如果結構性矛盾說不清楚,那麼,結構性壓力也就荒腔走板。「Ananke」像古希臘許多詞彙一樣,來自神名,如「天」(ouranos)、「時間」(chronos)。命運女神「Ananke」安排的「命運」(如俄狄浦斯「弒父娶母」)是凡人無法改變的。但是,以「Ananke」為詞源的名詞、動詞及其分詞、不定式,其詞義就是「必須」「不得不」「逼使……」。修昔底德都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ananke」的。

油畫《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

從史實來說,為了把戰爭說成是雅典挑起的,艾利森教授還偽造了這一階段的歷史。例如,他在書中第35頁(陳譯本第59頁)寫道:「在第 一次對峙的時候,(科西拉)120艘戰艦開到了科林斯。」而真實歷史是,科林斯派75艘戰艦到伊庇丹努(現阿爾巴尼亞附近)與科西拉作戰,科林斯戰敗,被毀15艘。又如,他在書中第33頁(陳譯本第59頁)說,雅典「反覆說服中立國家(如科西拉)加入聯盟」。而真實歷史是,科西拉與科林斯於公元前434年開戰後,主動來找雅典;為此,雅典的公民大會開了兩次,第一次予以拒絕,第二次雅典才「議決和科西拉訂立同盟」。即使如此,也僅僅派出10艘戰艦助威,以免破壞三十年協定。

當歷史研究者把移情、嫁接、放大等文藝創作手法用於「歷史」研究時,「歷史」就變成一部歷史劇了。或許有朝一日,人們能在螢屏上看到新編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因為,劇本編得很成功,正反典型塑造得栩栩如生,故事情節也娓娓動人,還帶有「註定一戰」的恐怖感。這裡,艾利森教授的目標很明確:「聚焦於崛起中的中國對於美國以及全球秩序的衝擊」(見該書前言,特地用斜體詞「impact」,指的是「七十年以來,華盛頓所主導的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框架」這一「世界秩序」的「impact」。陳譯本譯為「影響」)。

總之,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完全是艾利森教授託名修昔底德的「偽修昔底德陷阱」。儘管對於造假者和「擁躉」來說,已沉迷其中而難以自拔,但對於學術界以及廣大讀者來說,如何避免跌落「陷阱」,就轉化為如何避免掉進艾利森的「圈套」。出路在於,全面而準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美國、認識中國,走出偽「陷阱」的陰影,形成正確認識和處理中美關係的理論。

(此文發表於《南國學術》2020年第3期第356—363頁。為方便閱讀,刪去注釋。)

相關焦點

  • 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意是什麼?
    12月14日,艾利森在中國人民大學「國·政」大講堂做題為「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安剛| 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面對面
    【3月24日,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接受FT中文網的採訪,被問及「要逃離修昔底德陷阱,您對中美雙方有何建議?」。他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即中美應當建立起類似宋朝與遼、金之間形成的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rivalry partnership),並指出這一「競爭性合作關係」為當時的中原王朝帶來了120年的和平。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這一被國內外不斷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麼?這背後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意義靠得住嗎?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引子「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結合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相關觀點提出的。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本 文 約 2522 字閱 讀 大 概 需 要 7 min作者 | 韓滿春photo | 圖蟲創意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本文嘗試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來辨析西方「修昔底德陷阱」論的認識誤區,進而探討中國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應對戰略。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認識誤區  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
  • 吉迪恩·拉赫曼:年度關鍵詞「修昔底德陷阱」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由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首先提出,旨在描述一種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難免陷入戰爭的敵對狀態。隨著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在2018年逐漸陷入緊張,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話題的討論也逐漸升溫。
  • 修昔底德陷阱: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起源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是現代人的發明,該名詞基本內涵是:一個強國的崛起勢必會造成現有霸權的懼怕和擔憂,從而產生結構性的張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下面就開始了精彩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描述,比如《荷馬史詩》,比如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艾利森: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直至2017年,艾莉森教授擔任貝爾弗中心主任,該中心被評為全球「第一大學附屬智庫」。裡根總統時期,他曾任國防部長的特別顧問。之後,他在柯林頓政府的擔任助理國防部長。艾利森教授是美國國防部多任部長的國防政策委員會成員。他曾擔任國務卿、國防部長和中央情報局局長的顧問委員會成員。艾裡森教授2017年的新作《註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
  • 誰在給中美挖「修昔底德陷阱」?
    外交界人士和學者稱之為「中美建交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資料圖:美國總統川普。有意味的是,面對如此嚴峻的中美關係,各方輿論除了批評美國蓄意挑釁、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更特別提醒中國「小心陷阱」「勿落圈套」。
  •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創新思想。在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專訪時,他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導法國《費加羅報》5月28日刊發題為《公共衛生危機有可能讓北京-華盛頓敵對極端化》的專訪報導。該報記者亞歷山大·德韋基奧對《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
  • 彭波:中美之間 修昔底德陷阱是個謊言
    這些行動說明一個問題:世界老大美國,與新崛起的中國之間,並非不能共同發展,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不能運用於中美兩國關係。 事實上,「修昔底德陷阱」是當代人編造出來,並不符合歷史演變的真實情況。 近幾年, "修昔底德陷阱"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尤其常常用於指代中美關係,炒作中國對美國的挑戰。
  • 原創┃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東方出版社出版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微信號:zggjls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進入新階段,「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一個歷史命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常見話語,並為人們所熟知、議論。「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
  • 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美方這些舉動看上去是全方位的,似乎有一個系統性的全面遏制中國的計劃並逐步在落實。   隨著總領館的關閉,國際上出現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擔心中美關係失控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是國際學者在研究中美關係時經常會提到的,但我們認為,實際上中美之間並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即使是在當前中美經貿、人文、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關係都很緊張的時期,也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中、美能夠逃脫「修昔底德陷阱」嗎?
    increase leverage 提高影響力 with an eye on 考慮到;注意到be keen on 渴望;喜愛make a deal 成交;達成交易最後,外媒引出一個著名的國際關係「鐵律」——修昔底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