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僑創」精英京華情
時入盛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熱激情湧動在京華大地。
「人才」,是創業創新的關鍵詞。一直以來,國家非常重視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僑界精英扮演著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生力軍」的角色。
這群傑出的僑海赤子,活躍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以勤奮與智慧取得諸多不平凡的成就。他們身在海外,卻心繫祖(籍)國,在自身成功的同時,不忘為中國的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雄厚的創新基礎。多年來,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的政策引導下,一批又一批海外華僑華人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激情與夢想。
7月10日、11日,2015中關村華僑華人創業大會在京召開,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10餘位海內外華僑華人科技英才聚首北京,感受高速發展的輝煌成就,體驗日益濃厚的創新氛圍,考察優越的創業發展環境。
本期專題,我們選取了十名優秀的海外華僑華人代表,希望通過分享他們的歸國創業故事,呼喚更多的海外中華兒女踏上回鄉創業的新徵程。
張亨 海歸博士的醫者「頤」心
文/本刊記者 閆郡庭
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在位於海澱區的新世紀日航飯店二樓的中華2廳,一塊寫著「生物醫學與節能環保分論壇」的藍色牌子映入眼帘。在這裡,記者見到了如約等候的日本華僑,醫學博士張亨。
現任北京兩廣中醫醫院院長,留日博士總會常務理事、北京分會副會長,歷任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副會長,醫學與藥學協會會長,張亨擔任著許多職務,這些職務無一不與祖國的醫學發展密不可分。
早在歸國創業前,他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團回國服務一次的頻率,與政府一起為科研機構、企業、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寧夏等地,都留下他為國服務的身影。「留學也是為了報效祖國啊」,這位高大的內蒙古漢子如是說。
如今,張亨已經回國5年整。對於自己的創業之路,他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要開拓中國的醫療和養老市場,使之與國際接軌;再通過雲計算建立一個完善的健康管理體系和院外病案管理系統,稱之為大健康管理。從預防醫學、健康養生等方面定向努力,將我們的醫院和公司建設成為一個民營醫療和科技一體化的特色機構。」
從赤腳醫生到博士之路
張亨出生於醫生世家,從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求知慾,跟家人學針灸學中醫,是他邁進醫學大門的第一步。17歲那年,他以一名「赤腳醫生」的身份,在包頭市固陽縣開始了下鄉知青的生活。兩年後,恰逢1977年,中斷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作為高考的招生對象之一,張亨於12月參加了全國第一次公開招考,並一舉考上內蒙古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後,他本著一顆繼續深造的心,順利考取了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成為全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正式授予學位的碩士。
3年的碩士研究生學習中,他對抗心肌缺血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當時基礎研究做的很多,心肌缺血的原理、早期預防和治療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但80年代初的研究水平整體不高,之前有好多東西都沒有人研究過,需要我們自己去一點點摸索,所以那時做了不少實驗和創新的東西。」
碩士畢業後,張亨的腦海裡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他想在國內建設一個從基礎到臨床的一流心臟病研究室,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術後護理等醫療過程。在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支持後,他和另外一名北京畢業的研究生,聯合當地資深的老蒙醫,參與籌備了包頭市中蒙醫學研究所(現與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院所合併),並擔任副所長一職。「我們當年做了很多研究,這一領域在當時空白很多,比如蒙藥藥理學,幾乎沒幾個人做過。我們做出了9個蒙藥藥品生產標準,至今還在被使用。」他笑著說,「我們每年都能拿到國家的科研經費和獎項。」
1989年,張亨考取了衛生部德州會獎學金,拿到了「紅頭文件」,被公派到相當於國內三甲水平的醫院——日本國德州會湘南鎌倉綜合病院心內科進行為期一年的進修學習。這對於他來說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當時,導管介入治療技術已經在日本普及,但並沒有普遍應用於中國,國內只有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能做。他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將這項技術掌握並帶回祖國,把國內的心血管機構做起來。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張亨回到了中蒙醫學研究所,夢想將自己在國外學習的知識深入探索並進行推廣。但這時候卻遇到了一個難題,80年代資金相對較少,缺少這種大項目的科研經費。研究就這樣被擱淺了。
日本的學習經歷、科研的嚴謹性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研究之路雖然坎坷,卻促使他堅定了繼續去日本深造的念頭。在中國醫科大學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培訓之後,張亨考取了衛生部笹川醫學獎學金,成為日本昭和大學醫學部的一名博士生,開始從抗高血壓、抗高血脂症、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四個領域研究心血管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日本在病理機制研究方面起步很早,過程也很艱苦,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9點以後。有付出就有回報:他撰寫的多篇日語、英語論文在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在動脈硬化的機制研究方面提出的「纖維蛋白原升高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因子」理論、利用有彈性的橡膠管和沒有彈性的鋼管傳導速度的不同這一現象提出的「管道傳導理論」已經得到日本醫學的認可;研發出通過動脈脈搏波動速度來測定動脈硬化程度的裝置,現在也在日本生產運用於臨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