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李曉姍 田乃偉
高考已結束,各批次分數線陸續出爐,考生和家長們開始為填志願的問題犯愁。哪些專業就業好、哪些專業有前景、哪些專業最熱門……成了他們眼下最關心的問題。
由於角度和觀念不一樣,不少孩子和家長在填報志願的選擇上往往會出現極大分歧,引發了家裡兩代人的「戰爭」。心理學專家建議,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專長、性格,綜合評估職業需求,科學選擇未來發展方向。
填志願引發的「家庭戰爭」不少見
填報高考志願,就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選擇。每到這時,考生和家長最容易「較勁」——考生喜歡從理想出發,將個人興趣放在第一位;家長則往往從現實出發,將志願與就業掛鈎,希望畢業後有個好出路。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包辦」志願,幫孩子「定終身」。
「還沒決定填什麼志願,女兒就賭氣和同學出去玩了。」講到填志願的事情,做牙醫的潘先生就一陣無奈。潘先生的女兒是理科生,今年高考成績還不錯,「本來想就近報中大,但這個分數有點懸,所以家裡人都在商量報哪個高校最合適。」潘先生說,自己和妻子都希望女兒不要走得太遠,最好能在廣州上大學;但女兒不知道哪來的念頭,一定要去內蒙古讀大學,「她說希望能走遠點,學會獨立。但我們肯定不同意。」
和潘先生相反,蔡女士希望兒子能去外省上大學,卻遭到了兒子的「拼死抵抗」。「他這個分數正好搭在一本線上,在省內只能讀個二本,我是堅持要讓他上一本專業的。」蔡女士表示,自己也希望兒子能留在身邊,但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選擇外省大學的一本專業。「這個事情上他必須聽我的,我的苦心他遲早會明白。」
記者一位朋友的侄女在一所名牌高中畢業,高考成績發榜後,一家人都很高興,因為成績很優秀,填志願選擇的餘地很大。但具體到選擇怎樣的志願,女兒和父母的想法差距太大。女兒對父母說,自己想填報中文專業,大學畢業後想做媒體人。但作為父母,總希望今後孩子報的專業好找工作,像做老師就比較穩定。女兒則抱怨說:「雖說照你們的意願去做,我可能少走一些彎路,但卻根本不考慮我是不是會喜歡,你們不尊重我的理想。」
建議家長與孩子多溝通自定未來發展方向
高考生因填報志願產生親子關係的衝突常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國家註冊心理師張黎分析,這主要體現在角色衝突,子女的「獨立自主」與父母的「權威控制」上。通常大部分的考生在高三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成人禮」的過程,這意味著考生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高考後的學生們基本都會期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志願填報。站在父母的角色,總是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建議。
此外,認知壁壘帶來的代際差異化衝突。現代社會帶來了科技的進步,職業選擇的多元化,使很多新興職業成為年輕人的新寵,老一輩父母的保守思想通常會在這個層面有認知壁壘。所以,對於擇校、擇業,都很容易因代際差異化產生衝突。
武警廣東總隊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王曉麗建議:「家長還是應該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畢竟即使一個專業就業率再高、前景再好,如果孩子不喜歡,有可能學不到什麼知識,甚至連畢業也困難。」父母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孩子一起找資料,共同了解孩子的專長、性格特點、個性發展方向,綜合評估他對個人職業需求與現實之間是否得當,這樣孩子有自己的主動發言權,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家長與孩子一起共同分析,來輔助孩子全方面的思考和確定大的方向,形成一個客觀、完整的自我規劃方案。(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吳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