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互相學習,同學們的交流尤為重要,在輕鬆的氛圍中,我院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和新聞中心主要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兩岸不同的組織架構、差異較大的課程和活動安排,例如浙傳通常以院為單位進行活動,而玄奘大學則以不同系別作為單位。在這樣的差異中,大家也能進行理解,借鑑彼此的經驗。曾前往玄奘大學交流學習過一學期的同學也通過自身感受,提供了一些獨到的看法。
為了看看「大陸學生的整體水平」,在此次交流中,玄奘大學的老師們提前一天進行了溝通,希望能見到一些學生代表。我院14廣電1班的趙茁和15廣電2班的江治邦便分別就「重新定義演示」「數據新聞與可視化」進行了展示。
在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的部分,江治邦首先以自己參加浙江省大學生新聞節的早期作品為例,就全球空難時序數據對比、互動地圖的使用以及桑基圖的運用範圍等內容,展示了信息可視化方法在新聞報導領域的應用。他還展示了在群邑集團競立媒體實習期間和在北大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實驗室訪問期間的很多作品,包括動態信息圖、網頁、APP、裝置藝術、大屏可視化等實例,獲得了在場師生的肯定和讚嘆。趙卓在隨後的展示中提出了「演示文稿不僅僅等於PPT」的概念,而是應該具備H5、PS和動畫等多方面的操作功能,並就演示文稿處理圖片、排版、配色和設計四個方面說明了在製作海報和視頻的包裝過程中「大道至簡」的原則。
臺灣同學認真地看著展示,雖說兩岸很多方面都有區別,但與趙茁有同樣愛好的呂紹融同學說道:「大陸的設計美學我也覺得是美的,他的能力真的很強。」玄奘大學大傳系的其他同學也對數據可視化的作品發出了感慨:「真的是超厲害,而且都是自己感興趣鑽研出來的,他講的有些東西我都不懂。」劉念夏院長笑著說,「我們看到的浙傳同學已經達到了臺灣研究所的水平,」但這也是此次參訪的意義所在,認識到他人的優秀,才能知道自己要如何努力,「你要說的不是『他們好厲害』,而是『我也可以』。」
新聞學院學生會主席李田奕菲也對這些「講話很溫柔」的同學們很有好感,「有這樣的機會交流真的很棒,可以知道海峽對面的情況,也更能促進彼此的成長。」
交流會的最後,兩岸的老師同學仍然意猶未盡,他們站在一起留下了很多合影,又在線上拉起了微信群,「照片都要傳過來喔!」「以後還要交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