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走入大眾 業內人士:正在不斷完善中規範

2020-12-23 網易科技

消費級基因檢測借中秋節日降價促銷

基因檢測正走入大眾消費圈

蘇贊

刮一刮口中的唾液,寄送出去,半個月左右就能從手機上獲知自己的基因信息和身體秘密。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成本下降,基因檢測服務走進普通消費者的視野。那麼消費者應該如何辨識、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呢?

中秋臨近,不少基因檢測機構更是推出折扣優惠,甚至只需幾百元即可檢測。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基因檢測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該領域的市場格局在變化,也亟待規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贊

一位青年市民陳先生不久前購買了一項399元的基因檢測服務。他告訴記者,基因檢測自2018年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他的生活圈中,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對這種幾百元、上千元的檢測服務感興趣。

上百家機構推消費級基因檢測

實際上,據醫藥調研機構統計,截至2016年底,國內已有233家公司從事基因測序相關服務,至今超過一百家公司號稱為普通消費者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

來自北京的王小姐購買過多個基因檢測產品,她說,「基本都是購買一個基因檢測盒,把唾液收集好裝入檢測容器,寄回出去,半個月左右就能得到一份關於自己的基因分析報告。」王小姐展示的檢測項目往往多達幾十項,既能夠告訴你腫瘤的患病風險有多高,又能分析祖源、心理健康、認知能力、情緒控制等問題。

這些基因檢測可信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市面的基因檢測大多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哪類基因位點影響某種酶的產生,從而影響性狀。因此在基因數據精準、學術文章關聯性研究支持的情況下是有嚴謹科學道理的。」

該業內人士補充道:「有科學道理不代表結果一定科學,性狀的表現是基因和環境還有後天多因素共同決定。」

部分營銷誇大了檢測功能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內過百家提供的基因檢測服務中,價格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項目不盡相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基因檢測服務讓不少潛在消費者也因此陷入選擇的難題。

記者為此對比了多家基因檢測服務產品,發現主要的不同點在於基因檢測中的捕獲測序環節。

某基因檢測企業的全基因組測序售價9999元,產品說明顯示運用高通量DNA測序儀,進行30倍以上覆蓋率的個人全基因組測序;而其499元的基因檢測服務產品說明則顯示,其採用的是基因晶片檢測技術。

雖然從產品宣傳海報上看不出明顯差別,但一位專業人員告訴記者,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晶片是市場最常見的兩種DNA捕獲技術,彼此有著明顯的差異,基因檢測是通過分析染色體SNP位點的差異性來得出結論,基因晶片能測幾十萬個SNP位點,而測序則能測出全部。

有業內觀察人員告訴記者,「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是最高的,價格下降空間較小;而基因晶片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成本,但精確率相對沒其他的高。」

基因檢測有著嚴謹的科學背景,但從業人員稱,業內還存在部分營銷誇大的現象,通過讓消費者產生非常強烈的興趣而買單。

業內人士

基因檢測市場在不斷完善中規範

近年來,基因檢測的成本不斷下降。記者了解到,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高達30億美元,2007年只需要100萬美元,如今已經步入人人可消費的1000美元以下的時代。

隨著部分基因信息的解碼浮出水面以及成本下降,有醫藥研究機構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87.0億美元,國內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左右。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也曾公開表示,基因檢測細分領域近幾年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從事癌症早篩的專家告訴記者,當下醫藥費用大部分產生在治療的最後階段,耗費了大量的資源,而基因檢測一來幫助患者早期篩查,二來同病異治提高治療效率,有著龐大的市場。據了解,人類遺傳病已知的有五千多種,如果進行基因組檢測就不僅有利於找到病因,也有利於治療,但這需要建立在精準率得到保證的基礎上。

然而,沒有第三方的機構可以評估數據的準確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眾多公司湧入基因檢測這一新興市場,在市場監管還不完善的背景下,更需要儘快建立基因檢測標準,穩固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信任,將來的基因檢測公司也會有不少被淘汰,留下真正有實力的企業。

據了解,生殖健康領域是基因測序技術目前最成熟的應用領域,其中,無創產前診斷市場滲透率尚在10%左右,仍有大量的市場空間。另外,藥物伴隨診斷將有望成為基因檢測第二個成熟的應用。

該業內人士表示,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基因檢測的發展方向也應該走向大健康,而不是「娛樂」項目,然而,這一方面由於普及度不高,人均基因檢測成本高昂,因此未來著力點依然是基因檢測在健康領域的普及率,而基因檢測技術也需要不斷提高。

市場調查

1

基因位點一筆帶過

降低評估準確性

常見慢性病為多基因疾病,往往一種疾病風險與多個基因位點密切相關。記者發現,有的基因檢測公司僅選取極少的基因位點便出具多個檢測項目的報告,降低了檢測成本,看似檢測項目多了,實則大大降低了對疾病風險檢測評估的準確性。

2

企業力推測天賦服務

指導性有待商榷

有部分基因檢測公司將「兒童天賦」作為主打產品。不過,在調查中相關研究專家告訴記者,不同的人的確有不同的稟賦,但至今仍未確認有多大的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和成長受到環境和個人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3

項目看似「高大上」

實則不合實際

記者在一個兒童基因檢測服務項目中看到,兒童需要審慎使用的芬太尼出現在了其中一項檢測結果直接顯示病人接受芬太尼可能需要加大劑量。「兒童並不適用這類藥品,」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有的檢測為了增加產品項目而忽略了實際情況。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祖韜_NT5054

相關焦點

  • 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新聞現象)
    如今,面對這樣的疑問,人們有了實際的解決之道:基因檢測。隨著人們對自身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斷攀升,基因檢測開始走向日常消費。短短幾年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這一新生事物從無到有火爆起來,不僅催生了巨大的市場,也成為一種頗為時尚的消費行為。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受到人們青睞?是否靠譜?看似簡單的消費行為背後又有哪些隱憂?
  • 單基因遺傳病檢測市場規模或突破100億元
    日前,廣東省政府公布的《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實施方案》明確:將促進仿製藥研發、提升仿製藥質量療效,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推動醫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業界人士看來,本土方案出爐有望使得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物獲更多政策「紅包」,醫院、藥店渠道都將再面臨洗牌。
  • 馬明星:讓基因晶片檢測走向大眾
    馬明星說,走進醫院,每個病人最焦慮的,莫過於檢查和等待檢測結果。正常情況下,一項普通的檢測需要30分鐘甚至幾天的時間,而一項複雜的檢測結果,則要等上幾周或者數月。如果採用基因晶片則一次檢測就能夠對許多疾病信息做出判斷,而且檢測的結果往往更加準確。    在馬明星的設想中,建立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還能造福患者。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精準醫療列入國家戰略後,基因檢測概念火爆。目前,市場上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五花八門,價格差異巨大,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減肥基因檢測、皮膚基因檢測,也有面向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遺傳病、腫瘤風險基因檢測。
  • 核子基因斬獲「亞太十佳基因檢測品牌」獎
    核子基因集團作為精準醫療領域的代表企業也受邀參加此次盛典。斬獲殊榮 見證核子基因實力在亞太精準醫療年度盛典頒獎典禮上,核子集團憑藉在「大健康+精準醫療」領域的卓越貢獻和影響力,在眾多評選企業中脫穎而出,斬獲「亞太十佳基因檢測品牌 」、「亞太最具影響力企業領袖」 兩項大獎,成為當晚年度盛典獲得獎項數目最多的企業。
  • SkinDNA皮膚基因檢測榮獲2020年度澳大利亞企業獎
    近期,一年一度的APACInsider全球行業專業大獎評選終於落下帷幕,來自澳洲的皮膚基因檢測技術品牌SkinDNA歷經數月角逐選拔,從參評的幾百名同類品牌中脫穎而出,榮獲澳大利亞企業獎,被評選為最佳家用護膚測試產品。這標誌著SkinDNA檢測技術的高品質實效與科技突出貢獻,已獲得全球行業內權威人士、專業機構以及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 企業紛紛洗牌,價格動輒大幾千的基因檢測可信嗎?
    據自媒體「E藥經理人」消息,此前藥明生物旗下的明碼生物也被曝出裁員,而在人民網也有網友爆料稱,華生基因涉嫌拖欠員工工資。這幾乎已成為當前整個基因檢測行業的痛點:行業處於早期階段、發展速度過快、商業模式不清晰、監管和規範跟不上,自然一系列問題就會陸續出現。而基因檢測服務也開始受到了大眾的懷疑。
  • 樂言兒童成長天賦基因檢測走進大眾視野
    袁國慶主任介紹到,90%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他們的閃光點未能在最合適的時候被挖掘,與其盲目安排他們整天學鋼琴、跆拳道等各種項目,不如通過兒童易感基因檢測儘早發現孩子對哪一類更有天賦,從而專門培養,及早規範。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當然,沒有那百分之一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汗水而已」。
  • 我做了一次價值3999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下)
    元的基因檢測,發現原來是這樣的(上)》中,雷鋒網編輯體驗了一回價值3999元的安吉莉娜·朱莉「同款」基因檢測,這次體驗讓筆者覺得,基因檢測的過程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但同時伴隨而來的一些問題,筆者將在這篇文章裡拋磚引玉。
  • 小眾APP逆勢崛起 輻射全用戶走入大眾視野
    登頂新銳榜,綜合往期榜單來看小眾APP崛起之勢明顯,曾經囿於特定團體的小眾文化正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當中。據了解,「正在上演」綜合了舞臺劇、音樂會、兒童劇、地方曲藝、綜藝秀以及明星現場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演出,不僅其優質的舞臺劇、戲劇資源受到小眾文藝愛好者的青睞,同時明星演唱會、熱門綜藝秀的同步直播形式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大眾用戶。
  • 華大基因前三季度業績超預期 不斷加碼主營業務布局
    在腫瘤伴隨診斷產品方面,公司通過和國內外大型腫瘤藥物研發公司合作,研發PARP抑制劑伴隨診斷相關的BRCA1/2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目前註冊申請已受理;同時推出同源重組修復(HRR)基因檢測和同源重組缺陷(HRD)評分檢測,完善整體PARP抑制劑伴隨診斷整體產品線布局,打造行業持續創新能力和先發產品優勢。
  • 基因檢測可查癌?商業體檢中心真的靠譜嗎?
    防癌早篩發現結節 63歲肺癌患者挽回生命今年63歲的南京市民朱卡林在半年前的一次體檢中,通過低劑量螺旋CT發現肺部有一個2釐米大的結節,被診斷為肺神經內分泌腫瘤。朱卡林及時接受了手術,目前,已經進行了六個周期的化療,身體狀況恢復良好。主治醫生華海清表示,朱卡林的治癒主要得益於早期發現和介入。
  • 高大上的基因檢測費降至數百元,是餡餅還是陷阱?
    「受到網際網路基因產品影響,2015年價格明顯下降,這是大趨勢」,達安基因大眾基因產品的一位產品負責人陳英傑接受專訪時表示對現狀既歡喜又擔憂:「大眾越來越容易接觸到基因產品,但目前在易感基因領域國家仍沒有足夠的監管,我們會擔心一下湧現的產品會導致市場混亂。」
  • 哪些肺癌患者要做基因檢測?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基因檢測方案?
    這些術後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 宋勇教授:對於可手術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來說,術後到底要不要基因檢測,其根本在於這類患者術後是否能從分子靶向治療中獲益。長期以來,臨床醫生在研究和實踐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希望能夠找到證據證明,驅動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可以從術後分子靶向治療中獲取更好的生存。
  • 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 孕婦產前檢測要羊水穿刺
    在相關的準入標準、管理規範出臺以前,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已經開展的,要立即停止。通知下發後仍繼續開展的,要依法依規予以查處,並將相關情況及時上報國家衛生計生委。南都記者發現,除嚴苛註冊要求外還留了「後門」。《通知》第四條表述,「國家衛生計生委確定的基因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可以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的相關規定試用基因測序產品,並做好相應技術的驗證與評價。」
  • 基因檢測已經走進百姓家庭,哪些人群需要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在歐美國家,基因檢測已經成為了人們預防疾病、合理用藥的常規方法;在我國,基因檢測也將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 無法複製Ancestry模式,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公司面臨增長困境
    近日,一位北美的社交媒體博主在她的vlog中分享道:「我的基因檢測報告顯示,我的身體對抗自由基(人體氧化反應中產生的有害化合物)的能力很弱,未來我不得不調整作息,堅持不熬夜來延緩衰老。」她在自己常去的健身房接觸到此款基因檢測產品,而檢測結果能夠幫助她針對身體的特點對症下藥,改善健康,「雖然價格偏高,但非常值得」。
  • 看消費級基因檢測怎麼說
    2000年6月26日,美、中、日、英、法、德、六國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圖譜」繪製完成,由此標誌著人類生命科學進入基因應用時代。新的測序技術不斷湧現,使得基因檢測的成本也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直降5萬倍[ 《一文讀懂:基因檢測簡史》]。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公布了十大突破性技術,其中就包括被譽為「科學算命」的基因檢測[ 《MIT Technology Review》]。
  • 無創基因檢測陷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 衛健委回應
    在一年多的試點基礎上,該委印發《關於規範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發布了相關技術規範,要求各地規範提供孕期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服務,滿足群眾需求。一年後,劉華平參加《產前篩查諮詢證》的培訓,發現無創基因檢測技術已經被納入考核內容中,且獲得證書的醫生才能出具無創基因技術的臨床診斷報告。
  • 基因檢測正在悄然改變癌症診療流程
    近年來,基因測序成本的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開始嘗試接受基因檢測作為癌症診斷的輔助手段。隨著基因檢測數據的不斷積累,基因檢測結果在癌症治療決策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化療,還是不化療?有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即使完成了手術治療,但是傳統的臨床檢測仍舊會提示患者處於復發高風險狀態。對於這些患者而言,醫生一般會安排進一步的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