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孕育那些事兒
老話說「十個寶寶八個黃」,新生兒黃疸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有統計顯示,80%的早產兒、60%的足月兒都會出現黃疸現象,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對於新手媽媽們來說,初為人母的您,是否已經做好準備面對這一關?
破開新生兒黃疸的「迷霧」
(一)新生兒黃疸,到底是什麼?
寶寶出生前,生長於媽媽的子宮內,相較於大氣來說是一個缺氧的環境,就像高原上生活的人們一樣,血液中的紅細胞會增多,來保證更加有效的運輸氧氣。而寶寶出生後,開始靠呼吸來獲得氧氣,血液中大量紅細胞變得多餘,衰敗產生引起寶寶黃疸的物質——膽紅素,然而寶寶自身的肝臟功能還不夠完善,腸道微環境尚未成熟,就會使得膽紅素的正常代謝受到阻礙,重吸收增加,在體內聚積起來的膽紅素就會導致寶的皮膚、黏膜和鞏膜變黃。
(二)新生兒黃疸為什麼要積極應對
黃疸是新生寶寶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爸爸媽媽們需要面對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實驗證明,適度的膽紅素水平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對寶寶健康可能有益。
但是,在寶寶體內聚積的膽紅素(主要是未結合性膽紅素)達到一定程度時,這些未結合性膽紅素會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造成寶寶神經系統的永久性傷害,也就是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又分為急性膽紅素腦病和慢性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
膽紅素腦病前期寶寶會出現嗜睡、反應低下、吮吸無力、擁抱反射減弱、肌張力減低、嘔吐等症狀,持續時間約12~24小時,此期若及時送往醫院治療,是可以恢復的;如果不予治療使病情持續加重,可出現發熱、抽搐,角弓反張,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且此期經治療存活下來的寶寶多伴有聽力減退、眼球運動障礙、手足不自主亂動、牙釉質發育不良等;此外,也可留有智力低下、抽搐、抬頭無力、流涎等後遺症。
(三)寶寶黃疸的困惑——認識不足?or過度治療?
黃疸雖然常見,但是新手爸媽們對黃疸的態度往往天差地別。
有的新手媽媽對新生兒黃疸認識不足,認為新生兒黃疸都是正常現象無需治療,尚不知黃疸是需要幹預和治療的。據調查,每年都有許多父母因認識不足而拒絕治療,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和永久的負擔。
有的父母過度重視寶寶的健康,以至於成為驚弓之鳥,給予寶寶過度的治療,反而可能留下潛在的風險。光療是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方式之一,但是光療副作用是否對寶寶的健康有長期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初步評估:肉眼目測
新生兒黃疸的危害大家已經了解,而黃疸又是很多寶寶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那麼新手爸媽們要怎麼觀察自己寶寶的黃疸程度呢?首先,新生兒黃疸最直觀的黃染現象,媽媽們是可以通過肉眼目測的。
在自然光下眼睛觀察,對照下面的表格,可以初步判斷寶寶的黃疸程度。
注意:如發現寶寶軀幹部皮膚黃染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防止發展到重度黃疸;如果寶寶出現精神差、吃奶差、嗜睡等情況,需要及時幹預治療。
(二)精確評估:採用「中國新生兒時齡膽紅素曲線圖」
目測只是一種非常初步的檢測,還有沒有更精確更嚴謹的檢測方式呢?
在醫院裡,我們廣泛採用的是新生兒黃疸「經皮測膽儀」,該方式不會產生創口,快速方便。對照結合「中國新生兒時齡膽紅素曲線」,可以更加直觀更加精確的了解到寶寶黃疸的情況啦
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新生兒時齡膽紅素曲線,該圖有三條動態曲線,由下至上劃分出低危區、中低危區、中高危區和高危區。
怎麼運用這張表呢?橫坐標表示新生兒出生後的時齡,縱坐標表示新生兒經皮總膽紅素值。舉個例子吧,比如在寶寶時齡為24h時,檢測總膽值140 μmol/L,位於大於第95百分位高危區,應立即去醫院治療。而在72h時,檢測總膽值140 μmol/L,這時是位於低危區的,是比較安全的,無需特別處理。
降服黃疸「小怪獸「,秘籍在此
(一)應對新生兒黃疸的三步曲
1. 「三步曲」 之 藥物治療
按上述方式檢測寶寶的黃疸情況,經皮膽紅素值達到或超過第40百分位曲線(最下面一條曲線),患高膽紅素血症的風險就存在了,此時建議藥物幹預。我們在選擇用藥時,要注意參考臨床醫生的經驗,採用進行過高質量、大樣本研究、具有醫學循證的藥物,保證寶寶的健康與安全。
在治療階段裡,父母們也可以通過護理緩解寶寶的症狀。比如給寶寶進行腹部按摩,讓寶寶胎糞儘早的排出,因為胎糞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不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腸肝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持續不退。
2. 「三步曲」 之 光照療法
20世紀70年代,人們證實了藍光使膽紅素減少的機制是光氧化作用。如今,光照療法的設備和治療方法都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也已經成為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使用最多的治療方法。
按照2014年《中華兒科學雜誌》發表的專家共識,考慮到我國新生兒情況,胎齡35周以上晚期早產兒和足月兒,將時齡膽紅素曲線的第95百分位線作為光療幹預標準。不過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應考慮到嬰兒個體差異和高危因素等來作相應的調整。
在接受光療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注意眼睛和會陰要遮蔽;光療的原理是將膽紅素轉變成光紅素,然後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光療時一定要保證寶寶液體的補充。光療時如果寶寶出現發熱、腹瀉、皮疹等現象,應聽從醫囑根據程度輕重決定繼續光療或者停止光療,如果寶寶程度比較輕,在停止光療後,過敏情況會自行緩解。
3. 「三步曲」 之 換血療法
對於急性新生兒溶血性疾病和極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症的新生兒,以及採取強光療後膽紅素水平下降率不滿意的新生兒,應採用換血治療。必要的換血對於預防或治療急性膽紅素腦病和減少核黃疸風險有重要意義。
(二)寶寶黃疸,出院隨訪很關鍵
據調查,我國的足月兒膽紅素腦病比早產兒發病率高。這是因為我國大多數的足月兒出院時間都在2-3天,而新生兒黃疸的高峰期是出生後第4-5天,這部分新生兒回到家裡得不到專業的預防,所以足月兒膽紅素腦病發病率反而高於早產兒。由此看來,對新生兒的院外隨訪管理至關重要。
根據我國目前出院情況,最新的專家共識中,建議新生兒出院後應該如下表所示開展隨訪計劃,及時了解寶寶的狀況,如有跡象,及時治療。
結語——認真對待,但也不必過度緊張
新生兒黃疸是很多寶寶都會遇到的問題,媽媽們不必過度緊張,只要我們用耐心、細緻的態度照顧寶寶,用科學系統的理論與方式應對寶寶黃疸,就能完美度過新手媽媽的第一關。
附、寶寶黃疸常見問題(FAQ)
(一)寶寶是生理性黃疸,還需要進行幹預嗎?
關於「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這兩個沿用多年的概念,其臨床意義已經不斷遭到質疑,臨床上不斷有在生理性黃疸所規定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以下而發生了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病例發生。
實際上,早在 2006 年,美國著名的新生兒學家 Maisels 就已經提出應當停止使用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分類方法,且新生兒血腦屏障的發育和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能用一個固定的界值作為分界點,新生兒黃疸的幹預標準應隨胎齡、日齡和出生體重變化而變化,應根據「時齡膽紅素曲線圖」來評估和判斷這種膽紅素水平是否屬於安全範圍,以及是否需要治療幹預。
(二)寶寶得了黃疸,媽媽還能進行母乳餵養嗎?
母乳性黃疸在純母乳餵養或以母乳餵養為主的寶寶中很常見,通常在出生後7天左右出現,14天左右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若繼續母乳餵養黃疸可延續4-12周方消退,一般不建議隨便停母乳,母乳性黃疸一般情況下較少產生嚴重危害。在黃疸嚴重的情況下,可暫停母乳餵養,採用藍光治療這段時間,媽媽可以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等寶寶的膽紅素水平降下來後,就可以繼續給寶寶餵奶了。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