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眾的期望下,可以確定的是「到2020年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在2017年4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發布會,就對《高中階段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做出介紹,內容如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到2020年,全國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而不是實行高中階段「義務」教育!這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目前,我國高中的普及率已超過85%,離100%的義務教育還差很遠。「一旦實行高中階段義務教育,正面高中三年也將免學費和學雜費,這對於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國情來說,是無法承受的一筆財政支出。」——教育部長陳寶生表示。
將幼兒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非常有必要!
既然暫時無法實行12年義務教育,加上現在幼兒教育基本都是私立機構,而且幼教的費用都非常的高,甚至有的幼兒園收費比大學學費還貴,一個月收幾千的學費生活費的大有人在。很多家長呼籲,應該把一年學前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
小編結合各方面的分析,發現將幼兒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是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行性。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我國沒有足夠的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一直存在,但是現在的幼兒教育又是很多家庭都需要的,沉重的壓力壓的家長喘不過氣,如果能普及學前義務教育,也能解放不少年輕的家長們。
2、因為基礎教育政績的要求,而高中教育效果更能直接體現政績的結果,幼兒教育效果很難展示,所以我國大多數區域的「有關部門」積極性都不高。但是,為了我國幼兒教育的健康均衡發展,有必要將對學前教育的投入變為對政府的強制義務。
3、如果一年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對與幼兒和其家庭來說,不會造成適齡兒童的負擔(是一年不是三年)的同時也減輕了家長們的經濟負擔。
對於這兩個觀點,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喲~你贊成哪個呢?
不可取的五個最弱表現
考生表現一:心理脆弱,不夠自信
心理問題是廣大考生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許多考生在考場上緊張或失控。通過觀察,我們發現考生的心理問題突出地表現為一是不夠自信,二是因無法把握自我而失控(本來想好好表現自我,結果常因失控而讓考官覺得自傲、自負)。
【診斷】
太過看重考試的結果;天之驕子的優越感和現實的落差帶來了自卑、自負、自傲的綜合反應;對考場環境的不適應、對面試題型及思路不明確、自身知識儲備欠缺等。
【建議】
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努力克服自己的焦慮、緊張情緒。其次,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並對不足加以改進。再次,訓練自己靜心凝神的能力,保持謹慎而樂觀的態度,重要的是做好當下。最後,對考官既要尊重又要平視,尊重是基本的禮儀要求,平視則可以減少考官對你的心理壓力。專家建議廣大考生務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理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尤其是在臨考前我們更要做好這項工作。
考生表現二:氣勢文弱,感情平淡
在面試考場中,許多考生畏懼考官,在氣勢上顯得怯生生、拘謹,非常不自然。同時,文弱的氣勢也在答題過程中暴露出來,小動作多而頻繁,語言表達上沒有底氣,口頭語較多而且不流暢,感情很平淡。
【診斷】
考生在氣勢上的文弱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缺乏訓練,底氣不足;第二,缺乏對面試題目情感的較好把握;第三,未正確認識考生與考官之間的關係。
【建議】
考生務必高度重視面試中的氣勢,如果我們自己在氣勢上先聲奪人,就可以很好地贏得面試成功的先機。考生可以通過大聲朗讀富有激情的文章來培養自己的氣勢。第二,要增加語言的感染力,考生要學會忘我、學會控制,要給考官一種「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鎮定感,將我們飽滿的感情恰如其分地展現給考官。
考生表現三:千篇一律,缺乏個性
千篇一律是指,考生在答題中前後的語言風格、答題思路,給人的感覺是「活脫脫流水線產品」。千篇一律令考官生厭,自然考生的面試成績也很難得到高分。為了引起考生尤其是接受過培訓的考生的注意,有針對性地總結了考生常見的模式化情形。
面試進場時:「謝謝」的重複使用,給考官拘泥於禮節的感覺。
面試答題時:不區分場合和情形,一律使用「各位考官,請允許考生思考一下」、「考生開始回答第一題」,看似考生非常懂禮貌,因為其中體現的培訓色彩很濃厚。在當前考官不支持考前培訓輔導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充分「投其所好」。
面試內容上:對人際關係類試題僅僅圍繞各類主體進行基本原則的解釋,而缺乏對具體主體的個性化分析;計劃組織協調題中計劃、準備、實施、總結或事前、事中、事後顯得流於形式,而沒有具體翔實的內容;情景處理題不區分具體情況擅用應急預案來解決問題;綜合分析題中出現的模式化是只知道辯證分析的表面,而沒有充分體現全面性的內涵,這是對辯證法的生搬硬套。
【診斷】
考生對各類題型的掌握流於表面,沒有掌握其精髓,同時,靈活運用能力相對也比較薄弱。
【建議】
考生在面試答題時,應該在基本知識要點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個性、脫穎而出。個性的展現可以通過對題目的想法,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知識結構、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多方面體現出來。因此,我們每位考生都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打造自己的個性。但是,個性不能和我們公務員的要求相違背,也不能和我們的面試題目本意相違背。
考生表現四:生吞名言,適得其反
很多考生文化底蘊的不足在考場上也體現了出來。運用名言警句可以給我們的答題帶來語言亮點,於是乎,許多考生在答題的過程中大量地引經據典來給自己的面試增色。但是,從專家的教學實踐看,考生在這上面往往做得過頭了。其表現有三:一是考生之間名言警句大量雷同,缺乏新意;二是考生答題過程中存在名言警句堆砌的情形,結果導致答案僅是名言警句的展示;三是對名言警句的適用場合普遍缺乏比較好的把握,不同題型適用名言警句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診斷】
一是考生自身語言匱乏,只能被動選擇名言警句支撐;二是對名言警句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掌握,對其本義、引申義不夠熟悉,以至於不了解名言警句的適用場合。
【建議】
適當選擇名言警句,選擇那些自己熟悉、能夠很好運用的,並且可以避免和多數考生重複的名言。對於領導人的經典言論,我們要注意消化吸收,慎重使用。
考生表現五:儲備不足,缺乏內涵
知識儲備反映的是一個人基本的知識水平和素養,可以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來體現。考生在這方面暴露的問題是最突出的,也是比較致命的。考生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對基本人際關係、計劃組織知識的了解,造成答非所問,答題過程令人啼笑皆非;二是分析問題的方法或者說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一點體現在答題時邏輯性不強、答題內容不全面,缺乏具體應對措施等;三是對社會缺乏基本的了解,關注社會、了解政策應當是準公務員必須做到的。另外,很多題目都涉及到本省區的新聞熱點,尤其是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很多考生在答此類題時存在比較大的欠缺。
【診斷】
現在的面試題目很靈活,考生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於基本思維方法掌握不夠,或者雖然略知一二,但理解不深、不會運用。
【建議】
知識儲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平時要注意積累。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改善:一是平時注意留心生活、留心本省區和本地新聞、留心和所報崗位相關的專業知識內容,可以採取上網閱讀、收看新聞報導、實習體驗等多種形式來積澱知識和經驗;二是注重思維方法的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學會聯繫生活
一、面試備考脫離生活
筆試考了第一名的擔心被反超,筆試排名靠後的擔心逆襲不能成功,無論考了第幾名都在想別人的面試狀態是什麼樣子,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在哪裡。備考也很不在狀態,總是想著怎麼答題,可是答完題之後自己又非常不滿意,不知道該如何拓展和提升自己,只能拼命背答案,完全脫離在生活之外,所以答完題之後還是覺得不能讓自己滿意。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不知道面試即生活,生活即面試,在生活中只要處處留心就能夠遊刃有餘地準備面試。
二、面試如何聯繫生活
例如下面這一個題目:你初到單位,恰逢單位進行評選優秀員工,你投了自己一票,同事對此議論紛紛,你怎麼辦?
此題是一道典型的人際+情景處理題,既要處理好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又要消除此次評優的影響。很多考生在答題時都是從自己自信、優秀值得擁有優秀員工這個稱號,同事議論紛紛是因為同事不理解自己,覺得不能自己為自己投票的角度來考慮,認為,投自己一票很正常啊,同事為什麼會議論紛紛呢?顯而易見,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這道題目就難以答好,因為沒有聯繫生活實際,很多問題想不明白,所以答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入手。
其實,這道題目如果重新改裝一下,廣大考生就能夠想通為什麼同事會因為自己投了自己一票而議論紛紛了。此題若這樣改成「你們班剛剛轉校來了一名學生,恰好你們學校正在評選優秀班幹部,這名學生投了自己一票,你怎麼看?」,換了一個角色,換了一個身份,很多考生就能想明白這道題目了,這個學生剛來我們班,對班級什麼貢獻都沒有,怎麼能投自己一票呢?
這樣一想,很多考生恍然大悟了,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別人剛轉校來我們班,對我們班沒有貢獻,投了自己一票就沒有道理。同樣,上題中,自己作為初到單位的一名同事,對單位也沒有什麼貢獻,怎麼能夠在評選優秀員工的時候投自己一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