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4月24日,他被葬在法國巴黎蒙馬特墓地。一直對米蘭情有獨鐘的他,夢想著埋身義大利,墓碑上寫著:
米蘭人阿里戈·貝爾長眠於此,他活過,愛過,寫過。
01
「一個具有天才的稟賦的人,絕不遵循常人的思維途徑。」
1783年1月23日,亨利·貝爾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個思想守舊的律師,母親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喜歡閱讀,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亨利·貝爾非常依戀母親,但在他7歲的時候,母親因產褥熱病逝。
幼年喪母,在他心裡打下了沉重的烙印,他的父親嚴肅而拘謹,父子倆素來不和,關係緊張,青少年時期一直鬱鬱寡歡。
16歲時他來到巴黎,其時法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789年大革命之後,拿破崙上臺執政。亨利·貝爾原打算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卻為革命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崙領導的軍隊,兩度追隨拿破崙作戰,參加了著名的馬倫哥戰役,並先後出任軍曹、少尉和副官。
他渴望像拿破崙一樣建功立業。但到1814年,拿破崙在俄國慘敗,後被囚禁在聖赫倫那島上。亨利·貝爾說:「我和拿破崙一塊兒垮了臺。」
隨後波旁王朝復闢,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受鎮壓,亨利·貝爾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他拒絕在新政府中任職,便辭去軍職,離開祖國,僑居義大利的米蘭,開始練習寫作。1817在義大利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義大利繪畫史》,這本作品原本是準備獻給拿破崙的。不久後,他首次使用「司湯達」作為筆名,發表了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
因為同義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司湯達被驅逐出境。1821年,他回到巴黎。「七月革命」後,司湯達依然鬱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轄下義大利的一個海濱小城當領事。1842年3月22日傍晚,司湯達在巴黎街上行走時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於此日清晨去世。當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的一生都處在法國歷史上最風雲變幻的年代,追求自由民主的他,擁有比其他作家都要豐富的生命體驗。他當過部隊軍官、做過外交領事,後又成為作家,每一種身份都是他在世上的一種標籤,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2
「人人有享受人生幸福的權利,而獲得愛情就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司湯達對母親有著深刻的眷戀之情,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懷著情人般的愛去愛她的,戀母情結在他日後的情感和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司湯達認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愛情是文明的奇蹟」。他把愛情視為一種激發人力量的美好情感,「愛情在倫理學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激情」。
他雖然喜歡高談闊論,但並不善於向女人獻殷勤,他曾坦率地承認,他的大多數戀愛是不幸的。
司湯達長得並不好看,腿粗而短,大腦袋上長著一頭黑髮,鼻子過於肥大,不過他的一雙褐色眼睛炯炯有神,尤其是皮膚,像女人一樣細嫩。
為了顯得有風度,他經常帶著一把佩劍。為了矯正自己的外省口音,他又進了一所戲劇學校。認識了大他兩三歲的一個叫美拉妮·居利貝爾的女演員。他後來發現,對方無論在氣質上還是在智力上都不是他想要的那種女人,所以當美拉妮·居利貝爾因為缺錢不得不離開時,他求之不得地放她走了。
之後他又愛上了一位有夫之婦吉娜。在吉娜的牽制下,司湯達不惜東奔西走,以維持他們的愛,最後他終於失望了。吉娜有十幾個情人,雖然對司湯達也很動感情,但到底改不了多情的本性。有次司湯達目睹了吉娜和別的情人約會,邊徹底死了心,他「呆若木雞,不能夠寫字、思想或說話」。
1810年司湯達事業上得到提升,奉命回巴黎任職。他又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表嫂美蒂爾德伯爵夫人。可惜這位夫人始終沒有愛上他,面對司湯達有違人倫的熱情表白,伯爵夫人憤怒地拒絕,並與司湯達徹底決裂,甚至在寫給他的信中說「我不希望再從你那裡收到任何其他的信」。
在51歲那年,司湯達又向一個年輕姑娘求婚。那個姑娘的母親是他的洗衣婦,父親是受僱於領事館的一個修道士。然而,使他感到意外和屈辱的是,他的求婚竟被拒絕了。
他終身未婚,在一個又一個女子身旁流連,一次又一次付出真情,卻還是成了情場上的失意兒。他對愛情本質的思考是深刻的,窮其一生從未停止過對愛情的憧憬和希望。
03
「誰要幹白紙上寫黑字這一行,別人說他笨拙,他就不應該驚訝或者動氣。」
司湯達成為作家的路走得並不順利,他本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戲劇家,後來才轉向小說創作。司湯達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在當時,他是創造過最差銷售記錄的作家——《論愛情》在11年中只售出了7本。可以說,他一生都不被人看好,受盡了冷漠和抵毀,直到20世紀,才逐漸被重視。
他對自己比對別人更感興趣,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常常就是他自己。
《紅與黑》中的於連,年輕英俊,果敢而又有野心,女人們對他一見傾心,他把自己的勇氣、羞怯、自卑、野心、敏感、心計、多疑、虛榮、易怒等性格特點,以及肆行無忌的行為特徵,全都給了於連。
因為涉及到政治描寫,《紅與黑》發表後,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銷售並不理想。
《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達到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開始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是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一個多世紀以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從來沒有哪個作家能像司湯達這樣,在把自己的性格賦予人物的同時,又描繪出這樣一幅全然不同的、可憎可嘆的人物肖像。
司湯達所解析的人物內心世界,恰恰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用自己的畢生經歷寫作,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豐富了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在整個法國以至歐洲文學史上佔有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