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澀痛小腹脹 脾腎陽虛溼熱注於下焦惹的禍

2020-12-17 青年創投網

醫案:林先生,33歲,小便澀痛小腹脹1年餘

白領林先生33歲,經常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廁所也不去幾次。近1年來隔三差五出現排尿時澀痛,常覺得小腹脹。太太得知後,心想溼熱導致,就煲車前草、菊花等清熱解毒利溼類飲品,一喝就是大半年。起初有所緩解,但近來不管用了。林先生常覺口淡,喜吃煎炸、麻辣類重口味食物,吃完症狀又加重。就診於某醫院被診斷為前列腺炎,經規範治療後有所緩解,但還是會小便澀痛。近來還腰酸腰痛,經常怕冷,別人在空調房裡優哉遊哉,他卻覺得冷。近段時間還比以前愛出汗了,大便也不成形,於是向德叔求治。

德叔解謎:脾腎陽氣虛弱,溼熱注於下焦

德叔認為,林先生小便澀痛不適,根本原因在於脾腎陽虛。林先生喜食生冷辛辣,刺激脾胃,對脾胃造成負擔,脾的運化水溼功能變弱,排不出的水液積聚在體內。又因工作忙碌,經常憋尿,久坐日長,體內的水液和尿液會鬱而化熱,化為溼熱。溼邪像水一樣往下流,貯存在膀胱,導致了排尿時疼痛。治療上,由於林先生病程日久,虛實夾雜,但以虛為多見,德叔先從根本上入手,加強脾和腎的溫化水溼能力,然後稍微用點幫助消散蓄積在膀胱下焦溼熱之邪的中藥,標本兼治。前後間斷治療兩周餘,飲食上給予指導,小便澀痛、怕冷、腰酸等明顯緩解。

預防保健:告別生冷,配合艾灸

白露時節,陰氣逐漸加重。廣州白天依然炎熱,但早晚變涼,此時不宜暴露少衣,腹部及腿腳等下半身尤需注意保暖。德叔建議,少吃西瓜、哈密瓜、青瓜、苦瓜、海帶、豆腐、西洋菜等寒涼的瓜果青菜。平時可配合艾灸療法緩解症狀,選中極、關元、太溪、三陰交等穴。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點燃的艾條置於離皮膚2~3cm處,進行燻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灸2~3次。

Tips:

中極穴:位於小腹部,肚臍下4寸(約一個手掌的寬度)。

關元穴:位於小腹部,肚臍下3寸(約除拇指外四個手指的寬度)。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跟腱和內踝之間的凹陷處。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德叔養生藥膳房:巴戟天核桃煲豬脊骨

材料:豬脊骨500克,巴戟天20克,花生60克,炒白朮20克,枸杞子20克,生薑3~5片,精鹽適量。

功效:補腎健脾除溼。

烹製方法:諸物洗淨,豬脊骨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將上述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小時,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此為2~3人量。(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沈中)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脾腎陽虛型ED,中醫如何調理?
    導語~脾腎陽虛型ED,中醫如何調理?其實對於很多日久傷腎身的朋友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陰陽都虛,而陰陽都虛的結果就是脾腎陽虛為主。因為到了最後整個人命門之火衰微,體內一片陰寒內盛,所以就會表現出寒冷的表現,特別是冬天尤其明顯。
  • 脾腎陽虛的治療與飲食
    脾腎陽虛,病證名。多由腎虛衰,不能溫養脾陽,導致脾陽亦虛;亦有脾陽久虛,不能運化水谷精氣以充養腎,遂致腎陽亦虛者。二者往往又互為因果。症見畏寒肢冷、氣短懶言、身體倦怠、大便溏瀉或五更洩瀉,或肢體浮腫,甚則腹滿臌脹,舌淡胖苔白滑,脈虛大或細弱。治宜溫補脾腎。脾腎陽虛,病證名。
  • 腰痛不僅腎陽虛,溼熱寒溼亦傷陽
    11:56:55 來源: 中醫健康文化正能量 舉報   導語~腰痛不僅腎陽虛
  • 脾腎陽虛吃什麼中成藥 應該怎麼調養
    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有脾腎陽虛的情況,長期下去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大,需要進行調理才好。有些中成藥對這種情況是有益的。那麼,脾腎陽虛吃什麼中成藥呢?脾腎陽虛的原因是什麼?要怎麼飲食調養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每日一穴】足五裡穴:舒理肝經之氣,清利下焦溼熱
    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溼及水溼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後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範圍如五裡之廣,故名。五裡名意與足五裡同。【取穴位置】足五裡穴在大腿內側,當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 2-12歲小孩尿床:有腎虛的,有脾虛的,也有下焦溼熱的尿床
    另外,咱們其他的小孩子還可能出現腎氣不固以及下焦溼熱的尿床。下焦溼熱的尿床小焦溼熱的尿床,就是溼邪和熱邪過盛了。主要觀察尿液頻率、顏色……下焦溼熱的小孩,通常會有這些症狀表現:(1)可能伴隨尿頻、尿急、尿痛的情況。
  • 除溼+清熱,治墜脹、疼痛、尿澀
    結果有這麼一陣子,他忽然就發現尿澀尿痛,晨起黏液糊尿口,腰部墜痛難忍,局部墜脹不舒。這是怎麼回事?此人做過檢查,確診為慢性前列腺炎。得知這個確診結果,患者精神上背負了很大壓力。他知道,這病,一旦得上,就不好擺脫。而且在常人的眼中,這個病堪稱是「不好的病」,「埋汰病」,是足為人所「恥笑」的病。所以,他日益消沉。
  • 臟腑辨證:脾與胃病辨證(一)
    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裡的關係。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 寒溼困脾證與溼熱蘊脾證鑑別
    溼熱蘊脾證:溼熱之邪,內蘊中焦,納運失職所表現的證候。以脘腹脹滿痞悶,不思飲食,噁心欲吐,黃疸等脾胃功能障礙和寒溼內盛的症狀為特徵。寒溼困脾證:外感多因居處潮溼,冒雨涉水,久臥溼地;內因多由飲食生冷、瓜果水飲、酒食乳酪之品。脾為溼土,同氣相求,易受溼邪侵犯。
  • 這三個治療男性下焦溼熱基本方劑,溼熱下注型前列腺炎必用
    男性慢性前列腺炎溼熱下注證型的較為常見,可以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尿色黃,尿道滴白,陰囊潮溼,大便不爽,舌苔黃或厚膩,脈滑或數。治療上一般需要清熱利溼治療。以下三個方劑是治療下焦溼熱的基本方,慢性前列腺炎可謂必用。
  • 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味
    【醫案】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健脾藥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子、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
  • 去溼熱的中藥有哪些 推薦6款中藥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