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林先生,33歲,小便澀痛小腹脹1年餘
白領林先生33歲,經常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廁所也不去幾次。近1年來隔三差五出現排尿時澀痛,常覺得小腹脹。太太得知後,心想溼熱導致,就煲車前草、菊花等清熱解毒利溼類飲品,一喝就是大半年。起初有所緩解,但近來不管用了。林先生常覺口淡,喜吃煎炸、麻辣類重口味食物,吃完症狀又加重。就診於某醫院被診斷為前列腺炎,經規範治療後有所緩解,但還是會小便澀痛。近來還腰酸腰痛,經常怕冷,別人在空調房裡優哉遊哉,他卻覺得冷。近段時間還比以前愛出汗了,大便也不成形,於是向德叔求治。
德叔解謎:脾腎陽氣虛弱,溼熱注於下焦
德叔認為,林先生小便澀痛不適,根本原因在於脾腎陽虛。林先生喜食生冷辛辣,刺激脾胃,對脾胃造成負擔,脾的運化水溼功能變弱,排不出的水液積聚在體內。又因工作忙碌,經常憋尿,久坐日長,體內的水液和尿液會鬱而化熱,化為溼熱。溼邪像水一樣往下流,貯存在膀胱,導致了排尿時疼痛。治療上,由於林先生病程日久,虛實夾雜,但以虛為多見,德叔先從根本上入手,加強脾和腎的溫化水溼能力,然後稍微用點幫助消散蓄積在膀胱下焦溼熱之邪的中藥,標本兼治。前後間斷治療兩周餘,飲食上給予指導,小便澀痛、怕冷、腰酸等明顯緩解。
預防保健:告別生冷,配合艾灸
白露時節,陰氣逐漸加重。廣州白天依然炎熱,但早晚變涼,此時不宜暴露少衣,腹部及腿腳等下半身尤需注意保暖。德叔建議,少吃西瓜、哈密瓜、青瓜、苦瓜、海帶、豆腐、西洋菜等寒涼的瓜果青菜。平時可配合艾灸療法緩解症狀,選中極、關元、太溪、三陰交等穴。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點燃的艾條置於離皮膚2~3cm處,進行燻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灸2~3次。
Tips:
中極穴:位於小腹部,肚臍下4寸(約一個手掌的寬度)。
關元穴:位於小腹部,肚臍下3寸(約除拇指外四個手指的寬度)。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跟腱和內踝之間的凹陷處。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
德叔養生藥膳房:巴戟天核桃煲豬脊骨
材料:豬脊骨500克,巴戟天20克,花生60克,炒白朮20克,枸杞子20克,生薑3~5片,精鹽適量。
功效:補腎健脾除溼。
烹製方法:諸物洗淨,豬脊骨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將上述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小時,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此為2~3人量。(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沈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