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辨證:脾與胃病辨證(一)

2020-12-22 騰訊網

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裡的關係。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又具有統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證,皆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脾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統攝血液功能的障礙,以及水溼瀦留,清陽不升等方面;胃的病變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見腹脹腹痛,洩瀉便溏,浮腫,出血等症。胃病常見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症。

(一)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傷脾氣所致。

【臨床表現】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晃白,形體消瘦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運化功能減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氣虛弱,運化無能,故納少,水谷內停則腹脹,食入則脾氣益困,故腹脹尤甚。水溼不化,流往腸中,則大便溏薄。

脾氣不足,久延不愈,可致營血虧虛,而成氣血兩虛之證,則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是脾氣虛弱之徵。

(二)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

【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溼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溼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溼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溼盛之徵。

(三)中氣下陷證

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而反下陷所表現的證候。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洩久痢,或勞累過度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重墜作脹,食後尤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內臟下垂為辨證要點。脾氣上升,能升發清陽和升舉內臟,氣虛升舉無力,內臟無託,故脘腹重墜作脹食入氣陷更甚,脘腹更覺不舒。由於中氣下陷,故時有便意,肛門墜重,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脾氣升舉無力,可見子宮下垂。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渾濁如米泔。中氣不足,全身機能活動減退,所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皆為脾氣虛弱的表現。

(四)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脾虛,或勞倦傷脾等引起。

【臨床表現】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氣虛證和出血共見為辨證要點。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脾氣虧虛,統血無權,則血溢脈外。溢於腸胃,則為便血;滲於膀胱,則見尿血;血滲毛孔而出,則為肌衄;由齒齦而出,則為齒衄。脾虛統血無權,衝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皆為脾氣虛弱之症。

小結 脾病虛證鑑別如下

相同症: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不同症:

脾氣虛:形體或浮腫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緩弱。

脾陽虛:腹痛喜溫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脈象:沉遲無力。

中氣下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渾濁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弱。

脾不統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脈象:細弱。

(五)寒溼困脾證

寒溼困脾證,是指寒溼內盛,中陽受困而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淋雨涉水,居處潮溼,以及內溼素盛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發生障礙和寒溼中遏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寒溼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脘腹痞悶脹痛,食慾減退。溼注腸中,則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惡欲吐。寒溼屬陰邪,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溼滯於經脈,故見頭身困重。

溼阻氣滯,氣血不能外榮,故見面色黃晦。脾為寒溼所困,陽氣不宣,膽汁隨之外洩,故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溼泛肌膚可見肢體浮腫;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皆為寒溼內盛的表現。

(六)溼熱蘊脾證

溼熱蘊脾證,是指溼熱內蘊中焦所表現的證候。常因受溼熱外邪,或過食肥甘酒酪釀溼生熱所致。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脾的運化功能障礙和溼熱內阻的症狀為辯證要點。溼熱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脾為溼困,則肢體困重。溼熱蘊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洩,小便短赤。溼熱內蘊,燻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故皮膚發癢,面目肌膚發黃,其色鮮明如橘子。溼遏熱伏,熱處溼中,溼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溼熱內盛之象。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處理

您的點讚是我們進步的動力!

相關焦點

  • 中醫辨證之謎——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今天中醫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辨證方法,也是我們本次講稿的重點所在。通過辨證,我們可以判斷出患者當前的疾病是虛是實,哪種虛,哪種實;病變的位置是髒是腑,哪一髒,哪一腑。無疾在既往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套初學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臟腑辨證教學方法,現在介紹給各位中醫愛好者朋友。一、辨病性疾病的性質,大體可以分為虛實兩大類。虛,是正氣不足。實,是邪氣有餘。正氣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氣血陰陽四個方面,出現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這四種基本的虛證。
  • 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的總綱: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六經辨證和其它辨證方法的關係
    ——六經辨證中含有臟腑經絡辨證的內容——     六經病中的經絡病證,是構成經絡辨證的內容之一;六經病中的腑證和髒證,則是臟腑辨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眾所周知,傷寒是以「六經辨證」為綱領,而「六經辨證」則是以十二經與臟腑學說為基礎,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辨證施治的。但是長期以來,《傷寒論》的注家,對於「六經辨證」與十二經的關係,始終未有統一認識。有的認為傷寒「六經辨證」,「是六種證候群,與十二經截然無關。」
  • 溫病辨證(二)三焦辨證
    其以三焦為綱,把衛氣營血的分證方法貫穿其中,使溫病的辨證更加完整,補充了衛氣營血辨證的某些不足之處。(一)三焦辨證產生的理論依據三焦辨證的產生也是源於《內經》的有關論述。《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把三焦看作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
  • 三伏貼敷 辨證為本
    陽氣虛弱之人,一般會出現畏寒、自汗、面色蒼白、反覆感冒等,肺陽虛則會呼吸不暢、咯吐白痰,脾陽虛則會消化不良、容易腹瀉,腎陽虛則腰膝酸痛、小便清長、小腿水腫等。「三伏貼」則是在人體的特定腧穴上進行藥物貼敷的一種治療方法,可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8個超簡歌訣,臟腑辨證原來可以這麼簡單|學霸攻略
    昨天小竹子們跟著有藥學姐學習了令人頭大的脈診你今天還記得嗎而今天可怕的「臟腑辨證」來了作為中診中的重要章節你確定你已經完全掌握了?那就來小測一下吧考點延伸|臟腑辨證節選自《中綜精要》痴呆髓減腦失用,七福能治髓海空;痰濁蒙竅用洗心;脾腎兩虛還少丹,心肝火旺黃解毒;瘀血內阻通竅除。 癲證抑鬱靜多語,憂愁日久痰氣鬱。 抑鬱淡漠苔白膩,痰氣鬱結逍遙滌; 神思恍惚悲欲哭,心脾兩虛養心鞠。
  • 辨證論治的精髓,就這7點
    《黃帝內經》《金匱要略》都已有臟腑辨證之意,華佗《中藏經》首次從臟腑虛實寒熱進行辨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也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分列方藥,張元素《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用藥式》以及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則對臟腑辨證的理法方藥進行了細緻的論述。這一辨證方法之所以仍為目前《中醫內科學》所沿用,在於《黃帝內經》中的四時五臟陰陽作為理論核心,以五臟統領辨證思路有其理論基礎。
  • 中醫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八綱辨證
    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可以說,這是八綱辨證體系形成前的雛形階段。我們今天重溫八綱辨證體系的發展和臨床運用情況,作為我們的參考和借鑑,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
  • 治不孕不育 「秘方」在於辨證組方
    孕育新生命是每一名女性的權利,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女性被剝奪了這一權利,不孕不育正在成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北京東城中醫院婦科專家孫淑玲主任有多年治療不孕不育的臨床經驗,她強調,中醫治療不孕不育的主旨是辨證,不孕貌似癥結在子宮等孕育器官,其實與體內各臟器都密切相關。
  • 淺談 中醫八綱辨證歌訣
    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中醫基礎-八綱辨證
    辨證,即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主要過程和方法。辨,即辨認,辨別,也就是分析。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八綱辨證歌訣、證治要訣全篇!
    八綱辨證總綱領 百病有因各不同臟腑辨證是核心 氣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熱病層次辨 判斷疾病證侯型八綱辨證>悲則氣消心肺虛 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慘澹脈細弱 少氣懶言汗溼衣恐傷證 恐則氣下傷心腎 怵惕不安常獨居如人將捕惶恐懼 二便失禁脈沉抑驚傷證 驚則氣亂心驚悸 驚慌失措睛不移舉止失常脈動亂 口不能呼神志迷臟腑辨證
  • 最系統的講解:八綱辨證!
    證,即證候,是機體在致病原因和條件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關係紊亂的綜合表現,所以,明確了某一證候,即是對疾病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鬥爭的強弱、陰陽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況的概括。
  • 學辨證:一種病用4種辨證方法都有效
    4種辨證方法患者李某,男,23歲。起病3天,症見鼻塞,濁涕色黃,頭痛(前額較甚),口苦,咽幹,大便幹,納食尚好,無惡寒、發熱,舌質紅,舌苔黃,脈數。診斷為鼻淵(急性鼻竇炎)。面對這一患者,可以有如下4種治法。  方法一:辨證屬少陽、陽明合病,治療以清解少陽、陽明為法,方用大柴胡湯加減。
  • 論八綱辨證
    八綱是中醫的重要理論,八綱辨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臨床辨證法。提出「八綱」這一確切說法始自近代的祝味菊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醫院校第2版《中醫診斷學》教材中,正式將八綱列為專章進行討論,明確了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此後,這一觀點在全國得到普及並得到承認。
  • 中醫講的八綱辨證指什麼?
    中醫講的八綱辨證指什麼?中醫的八綱辨證是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表裡辯證表裡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一對綱領。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軀殼與內臟而言,軀殼為表,內臟為裡;就髒與腑而言,腑為表,髒為裡;就經絡與臟腑而言,經絡為表,臟腑為裡等等。從病勢深淺論,外感病者,病邪入裡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這種相對概念的認識,在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中尤為重要。以上是廣義之表裡概念。狹義的表裡,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這些部位受邪,屬於表證;臟腑、氣血、骨髓為內,這些部位發病,統屬裡證。
  • 八綱辨證大全!!!(非常全面)
    八綱辨證大全一、 概念1.
  • 臨床 | 針灸辨證,不離經絡
    此證系肝病傳脾,太陰已虛,統攝失司,血下過多,心之生血無源,故悸動不寧,陽不入陰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標在心。選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為治療經脈,培補後天,滋生化之源。取隱白、大都、足三裡、建裡。針治10餘次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