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的精髓,就這7點

2021-02-12 悅讀中醫

八綱辨證是指對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四對綱領性的證候性質進行辨別的一種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和基礎,其他辨證方法都或顯或隱地包含了八綱辨證內容,是對疾病病性、病位從宏觀視角層次上的整體把握。

八綱辨證之意最早隱含於仲景以降的古代許多名醫著作之中,其說則由張景嶽、程鍾齡等人明示,其中張景嶽認為八綱之中的陰陽為綱中之綱,更多的名醫尤以重視對虛、實、寒、熱四綱之辨。

八綱辨證的視角是從整體上把握病證的基本屬性,因而具有普適性——其他辨證方法皆含有此意。但對於八綱辨證的切入點,見仁見智,如有人喜歡首先把握陰陽,有人喜歡首先把握虛實,也有人喜歡首先把握寒熱或表裡,其實都不矛盾,難點在於從某個切入點入手之後能否進一步從不同層次全面而系統地把握病性。

六經辨證是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作為辨證綱領,多用於外感傷寒的辨治過程中,也可用於內傷雜病的辨證。

六經的概念源於《黃帝內經》,但「六經辨證」則由張仲景所創,是歷來中醫學諸多辨證方法中最具爭議的一種,尤其對六經辨證的六經所指為何分歧多多,如有人認為六經為《黃帝內經》中的經絡之經,也有人認為六經係指病類或係指病證之分野及部位或係指六經氣化等。且不談古代百餘名醫家對六經內涵之爭,現代傷寒名醫諸如劉渡舟、陳亦人、裘沛然、姚荷生、萬友生、熊曼琪、李培生、胡希恕、李克紹、郝萬山等之間的觀點也各不相同,但這些爭議,並未影響其臨床療效,可見不同辨證方法不過是辨證過程中切入點的視角不同而已,所謂「醫者意也」,無需對其過分強調統一,也永遠無法統一。

無疑,以六經為切入點把握病證是醫聖張仲景給於後人一種嶄新而完整的「治病求本」視角及其運用方法的示範。無論外感內傷,在把握六經不僅不能離開經絡學說,還必須認識到六經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將六經中的任何一經割裂開來單獨對待抑或陷入六經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時還必須著眼於陰、陽、虛、實、寒、熱、表、裡之八綱,還必須兼顧於臟腑甚至衛氣營血或三焦,多層次進行辨析病機之演變,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辨別證候所在的臟腑部位及其病變性質,理論基礎是藏象學說,屬病位辨證,尤其適用於內傷雜病的辨證。

《黃帝內經》《金匱要略》都已有臟腑辨證之意,華佗《中藏經》首次從臟腑虛實寒熱進行辨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也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分列方藥,張元素《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用藥式》以及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則對臟腑辨證的理法方藥進行了細緻的論述。這一辨證方法之所以仍為目前《中醫內科學》所沿用,在於《黃帝內經》中的四時五臟陰陽作為理論核心,以五臟統領辨證思路有其理論基礎。

近幾十年來,一方面,中醫內科領域對於臟腑病證的分類方法見仁見智,最代表的當屬腦主神明還是心主神明,至於諸如痺證、汗證、痰飲、癌病等難以歸屬於某一臟腑範圍,其不足似也顯而易見。另一方面,對於五臟是否各有氣血陰陽也是學術爭議的重點之一。對此,在筆者看來,如能回到氣為一元,五臟是由人體一氣所分,而有五臟之氣這一基本原理,那麼,每一髒氣必各有其特點,是否一定將每一髒氣都分為氣血陰陽,則沒有再強調統一認識的必要了。

無疑,臟腑辨證的前提是立足於藏象學說,而後者是基於解剖臟器概念基礎上的人體整體功能分類。一方面,五臟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黃帝內經》還另將人體分為十二臟腑,所謂「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所以以五臟為切入點旁及六腑、肢體經絡、五官七竅的辨證視角,必須進而深入到臟腑的陰陽氣血津液及其虛實,才能從整體上把握病證的真正本質。另一方面,儘管有先天之本為腎、後天之本為脾胃、君主之官為心、疏洩之官為肝、華蓋之官為肺之別,但五臟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實際上是相互的而不是孤立的,如以某一臟腑作為切入點的一種視角,仍然需要在此基礎上旁及他髒,否則背離了五臟一體藏象學說的基本原理。如不少學者倡導「從某髒論治某病」的思路無疑容易陷入孤立地看待一髒一腑與某病的線性思維。

「求病因」自然是治病求本一種必要的視角。

病因辨證是以中醫學病因理論為依據,辨別導致當前證候的原因,主要分為外感六淫(疫毒)、內傷七情和飲食勞逸及外傷四個方面,屬病因與病機相結合的辨證方法。嚴格地講,病因辨證並沒有獨立成為辨證論治體系之一,而是融匯到其他辨證方法之中。這是因為治病求本除了要求特別關注病因外,更多的還關注人體自身正氣的強弱及其對病因的各種反應,尤其是虛實雙方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虛實主次及其演變過程中的種種狀態,對於這種狀態變化的把握稱為「審證求機」,此即《黃帝內經》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在臨床上,儘管有時把握疾病的初始病因非常重要,但很多情況下辨證論治的關鍵在於針對過程病機尤其是當前病機,周仲瑛教授早年稱之為「第二病因」。不少研究者將中醫的病因與病機兩個概念混稱,或把中醫所說的病因與西醫所言病因概念混稱,其實二者既有同又有異,因此要求在臨床應用時需要靈活對待。

人體由氣血津液組成,探求病證過程中氣血津液的變化是一種不可忽略的視角。氣血津液辨證是運用氣血津液理論辨識疾病證候的方法,涉及氣、鬱、痰、瘀等病理因素,氣虛、血虛等病性,也有氣分、血分等病位內涵。其中的痰飲水和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可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產生病理變化,屬病理因素即病機範疇,與病因辨證有相通之處。

氣血津液辨證通常隱含在其他辨證方法之中,最早以朱丹溪治療雜症最為善用,丹溪將內傷雜病統一到六鬱之中,氣血津液的鬱滯為核心,又有痰溼食鬱結或兼寒或兼熱或寒熱錯雜之別,今人秦伯未、顏德馨、章真如等老中醫也曾倡導之。

與六經辨證相類似,另一種可用來判斷病證深淺、病機演變的視角是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溫熱之邪侵襲人體,由表入裡,由淺入深,分衛、氣、營、血四個病理階段,多用於外感溫病的辨治過程。《外感溫熱篇》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有部分傷寒家認為這種辨證方法屬於無稽之談,應該屬於六經辨證的部分內容,也即認為仲景之傷寒包括了溫病範圍,溫病學派只是傷寒之一節,其本質上並非矛盾。

近六十年來的部分名老中醫發現諸如乙腦等多種外感熱病並非按衛氣營血規律傳變,有徑直表現為衛氣同病者,有始終都無營血病變者,進而否定葉天士所創這一辨證方法。其實,張仲景也好,葉天士也好,其所處時代尚沒有現代疾病診斷的客觀條件,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更多的是在中醫視角下對多種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共性特徵的提煉與總結,沒有必要對衛氣營血辨證與六經辨證方法孰優孰劣進行無休止的爭論,不能用今天的疾病診斷對號入座而「厚今薄古」。

如果說衛氣營血辨證是由表及裡判斷病證深淺的方法,那麼從上而下來判斷病證深淺則是另外一種視角。三焦辨證是吳鞠通將外感溫熱病的證候歸納為上、中、下三焦病證,用以闡明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熱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表現及其傳變規律的一種辨證方法。《溫病條辨·中焦篇》云:「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其源流散見於金元醫家和明清數家文獻之中,葉天士、吳鞠通等將之獨立出來,由於其間的邏輯關係尚顯不足,所以多被後世醫家詬病。在筆者看來,關於「三焦」之是否有形無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三焦」這一特色概念,能夠更好地把握五臟六腑一體和氣血津液一體的整體觀。以上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內涵實際上均主要涉及病位概念,是以病位角度為切入點。當然這個病位並非西醫解剖學意義上的病位,而是屬於「取象比類」中「類」的範圍,是有形與無形統一於一體的病位概念。無論採用何種辨證方法,都應進一步深入從病性邪正及氣血津液等不同層面把握,方能實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關焦點

  • 《傷寒論》是辨證論治教學最好的教科書
    本文精論傷寒辨證論治,撥雲見月示學醫者,宜共勉勤學。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一百多個臨床好用的經方,並不是《傷寒論》的最大貢獻。《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
  • 中醫辨證論治源流考
    》中,第一次提出了「辨證論治」,但同時還有「辨別論治」、「辨證論方」、「論證立法」等;而且「辨證論治」,在書中也僅出現了一次。在1955年2月時,中醫理論家、教育家任應秋先生在《中醫雜誌》上發表的《偉大的祖國醫學的成就》中,正式提出了「辨證論治」說;兩個月後,又在《中醫雜誌》上發表了《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開篇即是:「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所以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數十篇,無不冠以「病脈證並治」或「病脈證治」的題目。
  • 從柯琴對桂枝湯的運用談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辨證論治作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已被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往往有不少醫生把辨證論治這一理論運用得過於僵化,機械地套用某些治則方藥,與辨證論治的本義及要求相去甚遠。  清代著名的醫學家柯琴(字韻伯),對張仲景特別是對《傷寒論》有極其深刻的研究,所著《傷寒來蘇集》,「悟仲景之旨,闢諸家之謬」,對後世影響極大。
  • 劉愛民教授辨證論治銀屑病性關節炎經驗
    綜上所述,劉愛民教授認為,銀屑病關節炎的辨證論治可以在銀屑病的辨證體系下進行異病同治,但要注意藥方臨證加減。20世紀70年代,趙炳南先生首先提出銀屑病的三型辨證,即血熱型、血燥型、血瘀型。劉愛民教授在銀屑病經典的辨證體系基礎上挖掘發病的深層病因病機,延伸細化三型辨證,並提出對應證型的主方,筆者認為這一思路更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 辨證論治有境界,看看你到了哪層
    辨證論治的境界辨證論治作為臨床的操作體系,是理論用諸於實踐的過程。臨床療效取決於醫生辨證論治的水平,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又是醫生的理論功底、臨床經驗、思維感悟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因素綜合運用的結果。從學術而言,辨證論治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法式檢押,對號入座」,即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臨床規範相比較,對號入座,看與孰相應,就從其證的範式名證,立法,處方。
  • 熊繼柏:50年臨證體會及案例談辨證論治
    熊繼柏投稿/農豔編輯/蔡仲遜編輯按:細閱此文,實在過癮。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裡,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或隨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
  • 前列腺炎有急緩可用中醫辨證論治
    中醫辨證論治,採取清熱瀉火、利溼解毒的治療原則處以中藥治療,再結合應用敏感抗生素,往往康復較快,一般1周~2周便可恢復。    而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與房勞、情緒、飲食有關,往往虛實夾雜,以實證居多,治療上重在辨證論治,攻補兼施。因為前列腺位於人體下焦、盆腔的深部中央,位置深險,一旦溼熱瘀滯鬱結,則聚而難散,所以治療時間上相對較長,一般需要1個~3個月。
  • 陳治恆從誤治談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法則,如果我們離開它去奢談臨床治療經驗,甚或誇大某方某藥的療效,都將失去理論指導,把人引向經驗主義的斜路。無數事實說明:中醫臨床,只有掌握了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和各科疾病的特點,並能將這些理論熟練地運用於臨床實際,才能解決好臨證中的各種問題,並取得應有的治療效果,而不致發生差誤。 (一)不辨表寒表熱,治療必生差誤凡外感疾病初起,無論風寒或溫熱,都多有發熱之候,但絕不能一見發熱,便投以寒涼清洩。
  • 論八綱辨證
    八綱是中醫的重要理論,八綱辨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臨床辨證法。提出「八綱」這一確切說法始自近代的祝味菊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醫院校第2版《中醫診斷學》教材中,正式將八綱列為專章進行討論,明確了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此後,這一觀點在全國得到普及並得到承認。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腦系疾病癲狂的辨證論治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腦系疾病癲狂的辨證論治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已火熱開啟,現山東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整理了醫療招聘中醫醫學專業考試資料,跟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胎停育,中醫辨證論治更有效
    醫生根據我的脈象和具體情況,綜合辨證調理,並囑規律飲食,靜心待月經自然而行,不可心焦。連服中藥近3月,月經至,自覺月經色、量均正常。醫生告知病已愈大半,當月可監測卵泡以決定可否備孕。根據監測卵泡指導同房,次月例假未至,化驗抽血結果顯示,孕酮值22.1,hcg值420,我終於如願以償生下寶寶。    我閨蜜有過流產經歷,再次懷孕時出現胚胎停育,這種情況中醫能調理嗎?
  • 志意辨證論治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分病理階段  論治此類病證,可歸為3個病理階段。初為血氣未並、臟腑未損的志、意、精、神、魂、魄有餘或不足證;次為魂、魄、志、意、精、神傷,血氣並,漸及臟腑損傷證;終致血氣傷、臟腑及形體有損的病證。ADHD亦不例外。  初起先天稟賦不足,致使胎兒本身志、意、魂、魄、神的不足,隨著生長發育,五志失和。
  • 辨證論治 子宮肌瘤
    我們採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及分期治療的方法,治療原則以活血化淤,軟堅散結為主,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同時,必須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具體病情隨證施治。主要分為氣滯、血淤、痰溼、溼熱4種證型,各種證型相同的表現是子宮有積塊,質硬,較小者常於婦科檢查及B超時發現,不同的表現和治法如下:  ⑴氣滯證 主要表現為伴小腹疼痛,痛無定處,小腹脹滿,苔薄潤,脈沉弦。
  • 【病例分析】內傷發熱:鑑別診斷+辨證論治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物質基礎則是六經。而這六種不同的辨證界限,就是三陰三陽,是整體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體觀念和氣化一元論而衍化為陰陽,陰陽之中又分為三陰三陽經,即所謂六經,包括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傷寒論》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充實發展起來,但兩者又有所不同。
  • [中藥綜合]拿下30分:常見病辨證論治-表格總結
    2015、16年,中藥綜合知識與技能第三章的《常見病辨證論治》
  •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導讀時方經方皆可臨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傷寒論》,經方的精髓是方證對應還是辨證論治?《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講了30年的《傷寒論》,有兩個問題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困擾著我: 作為老師,我們到底要教《傷寒論》的什麼東西?作為學生,他們究竟要學《傷寒論》的什麼東西?
  • 2016山東醫療衛生中醫學備考:月經病崩漏的辨證論治
    2016山東醫療衛生中醫學備考:月經病崩漏的辨證論治 崩漏以無周期性的陰道出血為辨證要點,臨證時結合出血的量、色、質變化和全身證候辨明寒、熱、虛、實。治療應根據病情的緩急輕重、出血的久暫,採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 2020中藥綜合考試高頻重點:「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考點總結
    今天潤德教育歡歡老師帶領大家一起了解執業藥師高頻考點,三種生活中常見的疾病辯證論治。同學們一定要收藏起來喔!!!  胃痛(考頻:★★★★★)​  標黃部分為往年的考點,2015-2018年都有考到,這部分的內容十分重要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
    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時看到文章,可以這樣做: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可以說,這是八綱辨證體系形成前的雛形階段。我們今天重溫八綱辨證體系的發展和臨床運用情況,作為我們的參考和借鑑,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