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閻兆君 滕倩倩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又名多動症(ADHD),是指表現為與同一年齡段相比較,具有明顯並持續的注意渙散、活動過多、情緒衝動,或伴有一定學習障礙、品行問題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症候群。據國外文獻報導,全球學齡期兒童及青少年患病率約為5.29%,男女比例為4-6:1。中醫古文獻研究中,並無「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記載,多歸於情志病範疇,可參考「髒躁」「躁動」「健忘」「失聰」等證。
辨病證類屬
ADHD主要表現為與同齡人相比,注意方面缺陷,注意易被外物分散、注意範圍明顯縮小,難以自控,不分場合時間的活動過度,情緒衝動、任性、肆意放縱,並伴有學習困難和品行問題,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最焦點的症狀是以注意缺陷為主的衝動和(或)多動。從該病的主要表現、預後轉歸及診斷來分析,ADHD主要在於人與社會的失和諧狀態,而非外感病(人和自然界的失和諧狀態)和內傷病(人自身的失和諧狀態),故該病類屬於精神行為障礙性疾病,志意辨證法適用於ADHD的診療。
分病理階段
論治此類病證,可歸為3個病理階段。初為血氣未並、臟腑未損的志、意、精、神、魂、魄有餘或不足證;次為魂、魄、志、意、精、神傷,血氣並,漸及臟腑損傷證;終致血氣傷、臟腑及形體有損的病證。ADHD亦不例外。
初起先天稟賦不足,致使胎兒本身志、意、魂、魄、神的不足,隨著生長發育,五志失和。後天產傷、外傷,氣血阻滯、經脈不通,調護不當,情緒意志失其調合,致使五誌異常;《素問·宣明五氣篇》言:「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腎則恐」,繼之五臟與五志失調,遂致志不足不御意魄,相衰意任魂越。五誌異常,逐漸損及臟腑、形體,出現腎志不足,脾臟虛弱,肝火旺盛,肝陰虧損,心神不寧,痰火內擾,終致痰、火、魂越交織,發為ADHD。
ADHD初起為魂、魄、意、志、神稟賦不足的本證,漸及志不足不御意魄、相衰意任魂越的合證,進一步發展漸及臟腑氣血津液功能及形體的改變。病理階段演變初起的魂、魄、志、意、神本證合證,選用志意辨證;病及臟腑形體兼證,則臟腑氣血津液辨證和志意辨證結合。
志意辨證解析
初期五誌異常本證合證階段
志弱意衰、魄懦魂越、相衰證:主症注意力難以聚焦,不能留心細節、易粗心犯錯,很難維繫注意的重點及時間,迴避需要保持注意的事物,容易分神,健忘;情緒衝動、任性肆意,波動較大,很難遵守課堂紀律,經常搶答,打斷其他孩子;小動作頗多,坐立難安,活動不定,喋喋不休;兼症或學習障礙、缺乏熱情,或神經發育障礙、延遲症狀。舌質淡紅,苔白根略厚,右關脈散數;左尺脈緊硬有力。治宜強志定意、扶相、御魂魄,方選自擬強志定意扶相散。
中後期病及形志兼證階段
肝腎陰虛、志不御魂證:主症見注意力難以聚焦,手足動作多,且粗魯笨拙,性格暴躁易怒,衝動任性,肆意妄為,難於自控,神思渙散、跳躍,缺乏學習熱情,成績差等;兼症五心煩熱,顴部潮紅,自汗,口渴多飲,遺尿,小便頻數,大便幹硬。舌質偏紅,苔薄少津,脈象細弦。治宜滋腎養肝、益志調魂,方選杞菊地黃丸合定魂益志湯加減。
心脾俱虛、意擺神遲證:主症神思渙散、跳躍,注意力難聚集,神疲乏力,多動而不暴躁,言語冒失、前後矛盾;兼症記憶力欠佳,夜寐不寧,面色少華,食少、偏食、嗜食,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治宜益心寧神、健脾定意,方選用歸脾湯、甘草小麥大棗湯合安神強志湯、強志定意扶相散加減。
痰火內燔、心神亢奮證:主症注意力難聚焦,話癆且動作不歇,煩躁不寧,衝動任性,難於管約,神思渙散;兼症胸中煩悶,懊惱難寐,少眠,納少,口苦、口澀,便秘尿赤。舌質紅,舌黃厚膩,脈滑數。治宜瀉火安心、豁痰息神,方選用黃連溫膽湯合安神通神強魄散加減。
脾虛肝旺、魂不攝意證:主症注意力渙散、善變,興趣變化多樣,多動,多語,坐立不安,言語唐突、冒失;兼症記憶力差,躁煩不寧,急躁易怒,面色無華,胸悶納呆,便溏稀,眠欠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其中,偏肝旺證以多動多話、興趣善變不恆、急躁易怒、脈弦為主,偏脾虛證以注意力渙散、記性差、進食不佳、便溏、舌質淡為主。治宜健脾平肝、充意養魂,常用逍遙散合強志定意攝魂湯加減。
輔助治療
穴位推拿:從該病機考慮,治以補志室、瀉意舍,平推魂門、魄戶;選取志室、意舍、魂門、魄戶等4穴,具體操作每次15-20分鐘。
心理幹預:心理幹預療法與ADHD的藥物療法相結合,具有明顯優勢和必要性,如讓家長了解ADHD相關知識;多鼓勵,建立自信心;寬鬆環境;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等。
(本報記者 王小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