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二字對於現代人來說其實是個很陌生的詞彙,我們雖然會在書本或影視劇中了解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極少能真正遇見,甚至很多人都將戰爭看作一個傳說。可是你知道嗎?在近代時期,戰爭可不是什麼臆想詞。在世界進入近代以來,爆發了多場戰爭,甚至其中還包括兩場世界大戰。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戰爭,正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
當時德國因為覬覦蘇聯龐大的資源,因此對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隨後對其發起進攻。在蘇德戰爭前期,德國勢如破竹,直搗蘇聯腹地,不過就在攻到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時候,德軍卻迎來了一場大敗。不僅沒有拿下莫斯科,甚至還死傷慘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被凍死的。
事實上,在莫斯科戰爭爆發前期,德軍也制定了一份進攻計劃,他們依舊主張使用自己最擅長的閃電戰,以期一舉拿下莫斯科。眾所周知,閃電戰的主旨就在於快,因此德國並沒有準備太多的物資,甚至沒有考慮到天氣因素。
等到他們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因為蘇軍的拼死拖延,硬生生將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直到蘇聯冬季的到來。蘇聯因為地理因素,本身就偏冷,再加上這一年又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極寒季節,因此德軍只在蘇聯風雪的敲打下,就生生凍死10萬餘人,可謂傷亡慘重。很多人不明白,就算沒有物資,那為什麼當時德軍不搶蘇聯人的棉衣呢?其實是因為史達林當時還留了一手。
人是一種智慧生物,感受到冷自然會想辦法取暖。因此德軍也不是沒想過要搶蘇聯的物資,但是這不是說搶就能搶得到的。當時蘇聯軍民雖然被迫要撤退,但史達林可沒有那麼好的善心。他實行「焦土政策」,勒令軍民撤離時帶走所有可用資源,絕不給德軍留下一絲一線,因此德軍根本無物可搶。
再加上當時蘇聯本身的物質條件就不好,蘇聯人大多都是被憑藉自身的抗寒體質來抵禦寒冬,因此他們的衣物其實並不能起到多大的禦寒作用。據悉,當時德軍為了取暖,甚至將自家裝備裡的石油都拿來燃燒取暖,以至於到後期德軍的機械部隊完全失去戰鬥力,自然就打不贏拼死衛國的蘇聯士兵了。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最初制定的進攻蘇聯計劃是定在夏季,但因為義大利這個豬隊友在其它戰場失利,德國為了幫它,硬生生將進攻莫斯科的時間拖到了9月,這才出現了之後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