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大學教師論文造假事件調查 |
另一名黑龍江大學學者5年發文279篇 |
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官方網站刊發社論,承認來自中國井岡山大學的兩位教師至少70篇論文被證明是偽造的,決定撤銷。29日,井岡山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
宣布了相關處理決定。
這起「論文風波」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兩年在一個刊物上發表論文至少70篇,這背後是什麼原因?《晶體學報》究竟是什麼性質的期刊?中國的論文「數量大國」背後有怎樣的泡沫……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本報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造假教師被開除公職黨籍
29日,井岡山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對兩位造假教師鍾華與劉濤的處理決定。
井岡山大學學術委員會認定,鍾華、劉濤的行為分別屬於教育部《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中列舉的「偽造或篡改數據」、「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和「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類型,影響特別惡劣,屬於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
為此,井岡山大學決定,撤銷鍾華的造假學術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論文的全部獎勵3.2萬元;撤銷劉濤的造假學術成果(因其論文內容不屬於其專業研究範圍,按學校規定,未予獎勵)。撤銷鍾華、劉濤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解聘鍾華、劉濤的高等學校講師專業技術職務;撤銷鍾華、劉濤的高等學校講師專業技術資格;撤銷鍾華於2009年12月15日獲得的高等學校副教授專業技術資格;開除鍾華、劉濤的公職;開除鍾華黨籍。
兩年70篇論文不可想像
「看到這條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很吃驚,兩年70篇論文是不可想像的。」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牧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個科學家,一年能夠發3到5篇論文,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王牧坦言,自己對《晶體學報》這份期刊不是很了解。但他知道有一類雜誌,發表的論文和一般意義上的科學論文有所不同,比如用X光等設備獲得一些新數據、新結構,只要此前未發表過的,就可以被雜誌收錄。「這和創新性研究有很大的區別。」王牧說。
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長黃勇研究員介紹,國際上有一類雜誌,在理論原理很清楚的情況下,研究模式有成熟的模版。「比如你做出了一種新的晶體,有一套完整數據,就可以發表一篇文章。」
「這雜誌就像一本大字典,每篇論文代表一個新字。總字數有數萬,常用字可能只有幾千。但所有字都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別人可以查詢,可以對比,可以重複。如果你造假,性質就完全變了,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影響非常惡劣。」黃勇說。
造假者曾獲3.2萬元校方獎勵
造假者劉濤和鍾華是如何在同一刊物上兩年發表70篇論文的呢?
兩名當事人拒絕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對於他們的論文發表經過,校方也未具體透露。
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個細節,按照該校的學術論文獎勵辦法,大量發表論文的鐘華和劉濤曾獲得學校3.2萬元的獎勵。
根據2006年1月1日起執行的《井岡山學院科研工作獎勵辦法(試行)》:在《科學》、《自然》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獎勵10萬元;在該校規定的A類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獎勵3000元,B類獎勵2000元,C類獎勵1000元。
另外,凡當年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或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檢索的光碟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國際權威檢索刊物及SSCI、A&HCI中收錄的學術論文,附加獎勵按下列標準執行:SCI(科學引文索引)5000元/篇,EI(工程索引)4000元/篇,SCIE(擴展的科學引文索引)4000元/篇,ISTP(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4000元/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4000元/篇,A&HCI(人文藝術科學引文索引) 4000元/篇。凡論文在其他國外檢索文獻上收錄的,附加獎勵1000元(含網絡版)。而且上述所獎勵的學術論文的第一作者必須是該校教職工或學生,且該校為第一署名單位。
井岡山大學宣傳部負責人表示,近3年來鍾華和劉濤因發表論文數量過大,曾經引起部分同事和該校科研處的懷疑,但學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宣傳部負責人坦承,化學化工學院還有10多名老師也在《晶體學報》發表過論文,不過他否認了記者提出的「是否還可能存在偽造數據發表論文」的問題。這位負責人還表示,鍾華和劉濤是通過《晶體學報》網上公布的聯繫方式進行投稿,屬個人行為。
「對中國學術界負面影響很大」
「70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確實是造假,這是一個很嚴重的事件。」黃勇研究員說,「這會給中國科學界的國際信譽造成較大的影響。」
「縱觀世界科學史,造假事件發生過很多,但是數量如此龐大的,確實很少見。」作為多年從事科學出版的國際專家,世界最大科技出版集團愛思唯爾科技部中國區總裁張玉國認為:「這個事件對中國學術界負面影響很大,對發表這些論文的《晶體學報》雜誌也有負面影響。」
「《晶體學報》的社論稱,他們還在持續調查中。或許還有更多涉嫌造假的論文沒有被發現。」張玉國說:「這麼大量的造假論文,浪費和欺騙了眾多專家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十分惡劣。」
《晶體學報》E卷半數文章來自中國
據調查,井岡山大學兩名教師涉嫌偽造數據的論文大多發表在《晶體學報E卷:結構報告網絡版》上。記者約請了國內權威學術雜誌的一位資深編輯,去查詢該雜誌的有關情況,結果發現了更令人吃驚的信息。
查詢結果表明,中國已經連續幾年在《晶體學報E卷:結構報告網絡版》發文排在第一位,2005—2008年9月該雜誌共發文近1.5萬篇,中國籍作者發文超過7500篇,佔該雜誌總文章的半數。
更讓人吃驚的是,其中一位作者是黑龍江大學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體學報E卷:結構報告網絡版》中發表的論文為279篇。與這位作者相比,井岡山大學這兩位講師的發文數量還算比較少的。
為何《晶體學報》被中國學者如此鍾情?專家分析說,一方面,該雜誌類型屬於「晶體結構的資料庫,門檻比較低,只要你解出的結構從未有人報導過,該雜誌就會接受你的論文」;另一方面,該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擴展級,這對某些想在國際三大檢索上發表文章的「學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晶體學報》依據解出的晶體難易程度等分卷發表,分為A、B、C、D、E等不同的專輯,其中E卷的影響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這兩卷恰恰是中國文章最多的。」這位專家說。
在《晶體學報》發稿,不難
口述人:小魯 採訪人:任姍姍
我是國內一所「211」大學藥物化學專業的在讀博士生,也有過在《晶體學報》E卷發表論文的經歷。
《晶體學報》的讀者和供稿,主要面對研究晶體學、有機無機化學、生物學等專業的人。這份期刊有A、B、C、D、E五個卷別,E卷主要刊登發表有機物、無機物的分子結構的論文、數據。打個比方吧,就像一個「資料庫」,如果有新發現的分子結構,就收入到這個「資料庫」裡,全世界該領域的研究者就可以通過檢索「資料庫」,查找到前人的數據成果,應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中。
相比《晶體學報》的其他幾卷,E卷最易發表論文。要用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來衡量的話,E卷的影響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學術期刊,如《科學》影響因子將近30,《晶體學報》E卷簡直就是「小兒科」級別。
是一位師兄向我推薦的《晶體學報》E卷。師兄說,在這裡發論文的門檻比較低。我在網上用搜尋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體學報》的投稿網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點特別,有一個投稿專用的軟體,你只要把實驗的關鍵數據和相關信息輸入,就能自動生成一篇符合這個期刊需要的論文了。
E卷錄用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的,把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用文字表述出來,然後附上化合物的結構圖譜等,就可以了。就好比你買了一個杯子,你對這個杯子的外形、質地等進行一番描述,然後提交給這份期刊,並不需要太複雜的論證和學術水平。需要的實驗周期很短。當然,最受我們歡迎的,還是發表周期短。我投稿兩周後,就發表了。所以,一個人在這份期刊上發數篇論文,也是可能的。
不知是因為《晶體學報》E卷的門檻太低,還是太受中國師生歡迎,從2008年起,E卷的學術級別從「SCI」降到了「SCI擴展」,而且開始收費。我運氣不好,今年年初投稿時,為此交了150美元。
聽說過一些人造假數據騙取發表的事,我們對《晶體學報》的感情很是複雜。一方面,發表在這個期刊上的論文,對高校教師評職稱、學生畢業拿學位、獲得獎學金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大家趨之若鶩,論文質量參差不齊,反倒把期刊口碑弄壞了。
其實我也不想「為發表論文而發表」,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的學術評價體系,逼得你這樣。我所在的學校,對博士畢業的最低要求,是必須有兩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論文,而且必須是實驗型的。發表論文也是申請獎學金的最低門檻,並按照期刊級別、影響因子、署名位置來排位,老師的職稱評比也有這個因素。就是這些「硬指標」,讓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體學報》E卷這類「論文集散地」,當然格外受歡迎了——事實上,雖然《晶體學報》E卷現在收費了,但比較起來,仍比國內的SCI期刊「價廉物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