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
拿到書,看到封面一位陽光燦爛的男士和一群圍著他的孩子,這畫面是多麼的和諧、愉悅!這就是成功的美國優秀教師雷夫和他的學生吧!
封底是三個「一」的介紹:一個美國好老師,一間充滿奇蹟的教室,一條通往光彩人生的道路。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堅守中同一所學校、同一間教室,教導同一個年級。行業的規則、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阻力和挫折……他也悉數領受。他得到眾多學生和家長的愛戴,並獲得「美國教師獎」和「國家藝術獎」等諸多榮譽。他叫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30年來一直執教的教室,其中的學生大多貧困,許多來自移民家族,英語並非他們的母語,這些本來平凡的學生,在這間每天自願6點半到達、經常閱讀莎士比亞等經典文學、充滿愛心的教室的陪伴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成績前5%。
長大後,他們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大學並取得驕人成就。這是30年來不斷上演奇蹟的地方,它叫第56號教室。
「教育是苦差事,便成果確是甜美的,因為你豐富孩子的一生……」雷夫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人生歷練,點燃孩子們的熱情,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並向教師、家長及眾人道出了通往光彩人生的法則——成功無捷徑。
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成功的教師,創造了一間奇蹟的教室,收穫了教育的碩大果實。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迫不及待地翻閱。
雷夫•艾斯奎斯幾十年如一日,堅守一線。學校的現狀、家長的態度、學生的情況、教師的作風,他都了如指掌,但是不管現實如何無奈,他始終認定方向,勇往直前。他的身體力行,見證了成功無捷徑。
「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勇敢進取,自己就必須立下典範。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必須先做到;假若是期望他們誠實善良、努力認真,那我們就要自己開始做起。」雷夫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教師自己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
希望學生誠實善良,教師自己必須做到誠實善良;希望學生學習努力認真,教師自己工作要努力認真;希望學生愛上閱讀,教師自己要愛閱讀;希望學生會寫作,教師自己要會寫作……
「假如你是個進取的老師,我有話告訴你,那就是,『苦日子不遠了』,不管你怎麼盡心盡力,到頭來都可能功虧一簣。但這並不表示你教得不好,而是教書工作本來就充滿挑戰,就算最優異的老師都隨時可能碰到挫敗。」
教書與育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常常是滿腔熱情,卻被現實打擊得抬不起頭。有的來自於社會,有的來自於家長,有的來自於孩子,還有的來自於學校。
就是教了幾十年的老教師,也會碰到各種棘手的問題。天下除了父母親人,老師就是唯一與孩子無血緣關係又真心對待孩子好的人。可是,老師的好不是能隨時隨地得到認可。
例如有的孩子習慣不好,上課坐不住,更談不上認真聽講。不僅如此,還常常擾亂課堂秩序,影響別的孩子上課。作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沒寫就是亂寫一通。對於這樣的孩子,怎麼辦?找家長,也無濟於事。
孩子有這麼不好的學習習慣,一般都是家庭環境造成的。要跟其他的孩子一樣管理,老師得天天氣得半死。不管吧,又於心不忍,職業的良知、教學的考核都不允許。面對這樣的熊孩子,老師感到頭痛,無計可施,但是還得想辦法教育。
教師工作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活潑的孩子,決定了教師工作的複雜性、多變性和創新性。
同樣的方法,昨天教學效果好,今天就不一定好;同樣的方法,這類學生可以用,那類學生用不上;同樣的方法,此種情境下好用,彼種情境下不能用。
身為教師,日常工作中有歡笑,也有淚水。在實踐中要不斷總結、反思,從錯誤中學習,堅持正確的,放棄錯誤的,與學生共同進步。
「好老師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從不輕言放棄,而且一旦遇到挫折,他們一定會重返教育現場,找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雷夫的從教生涯中,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別的老師不同的是,他並不氣餒,而是直面困難,反思、想辦法解決。當他從「天堂」調到「叢林」,就像進入天壤之別的世界。
他發現「叢林」的孩子其實不輸給「天堂」的學生,可是他們在家不說英語,放學後也沒有芭蕾課程,根本無法閱讀任何文字的書籍。
他心裡很難受,立即行動起來,帶領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帶領學生觀看電影、戲劇,排演戲劇等。雖然過程艱辛,但是他從沒有退卻。在他的引領下,「叢林」的孩子甚至比「天堂」的孩子更優秀。
「膽敢逆向操作卻又擔心後果的老師,本書就是你強效的定心丸,因為我正是活生生的實例。縱然『形勢比人強』,你還是有成功的機會……我就是前車之鑑,而且目前仍然健在!
我是彈孔累累的教育老兵,聽從詩人佛羅斯特的建議,『挑了一條偏僻的小徑』,學生的成就因此大為改觀。」
雷夫不走尋常路,只要他認為對學生發展有利的,他就走下去,哪怕是遭到打擊,他也一以貫之。學區規定的閱讀教材死板,他另覓文學名著,陪著學生一起閱讀。
事實證明,學生不僅閱讀功力突飛猛進,文學興趣也培養起來。校長通牒嚴禁老師利用周末假期進行戶外教學。他冒著被學校開除的危險,利用周末帶學生看電影。他時刻盡心盡責、以孩子前途為己任。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巨著,最引人入勝的情節在於哈克的衝突。哈克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出賣朋友,以符合社會的期望,但是在最後一刻,他說出善意的謊言,黑奴因此倖免於難。
他捫心自問:出賣吉姆以符合社會期待,這樣對得起良心嗎?照著規矩做事,心裡怪怪的;不照規矩做事,心裡卻舒服,兩種方法的代價都差不多。到底怎麼辦才好?算了,什麼都別想。照著自然的方式就好。
哈利的想法深植雷夫的心,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他的學生踏進56號教室,要學到紮實知識,帶走能夠走入社會的能力。
許多「叢林」的孩子來自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身為老師,雷夫了解學生必須比那些天之驕子更努力,才有機會享受美好人生。但學生哪來的動力呢?就是讓他們親眼看見夢想到的生活。
帶領學生走出校外四處旅遊,讓他們有機會融入社會,以身為國家的一分子為榮,而不是終日垂頭喪氣,自認是底層人員。學生住在高級旅館,舉目所見都是舉止得體的紳士淑女,幼小的心靈自然而然仿效。
戶外教學能給孩子非凡的價值。雷夫事先教導完善,學生不僅能享受快樂時光,還獲得的超出預期成長。
他的學生凱文,口吃,家裡經濟拮据,被社會打擊,最後榮獲高中畢業會考獎學金。凱文遇到雷夫是何等的幸運!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踐行著成功無捷徑。
「三十多年來,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奉獻給一間教室:一間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區的教室。這教室狹小又漏水,多數學生家境清寒。」
為了彌補貧富造成的鴻溝,雷夫不惜利用假期或課後時間給學生上課,希望他們的學業迎頭趕上。他設計出類似新兵訓練中心的課程早上六點半到下午五點按表上課。碰到學校例行假日,學生照樣到校。如果是周末下午,他家就是教室。
按照學校規定,一年約有十六周假期,他的學生沒田可種,暑假沒地方度假、沒錢參加營隊會課外活動,他們只有教室——小小的鬥室。
其他班級大約早上八點到校,下午三點放學,他的學生在校時間硬是多了三小時,這還不包括假期上課時間。其他學生每年數學學習時間約一百五十小時,他的學生超過四百小時;其他學生每年閱讀課最多兩百小時,他的學生超過五百小時。
「天堂」的孩子不但成績優異,家裡都有父母細心照顧,還有私人家教伴讀。現實非常殘酷,「叢林」孩子要想趕上「天堂」的孩子,非要留校或延長上課時數,才不至於落後。雷夫的時間不僅花在教室,還花在為孩子賺取經費。
班級每年需要上萬美金的經費,光是「莎士比亞節」就花去美金五千元,他常請學生吃大餐,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生日禮物。聖誕前夕,挨家挨戶把禮物放在學生家門口。
還花幾千元購置運動器材和美術用品。教師薪水微薄,他只好兼職。放學後,到快遞公司打工,大街小巷分送包裹,還接觸餐飲業。
有一年,他利用周末到冰淇淋店工作:早上五點起床,開車到幾十家超市協助店家規劃冷凍食品的販售,路程超過一百裡,接著到熟食店打工者還不是最糟糕的狀況,最怕的是當搖滾演唱會的接待員。
他必須站紮起男廁前面,確保歌迷不會鬧事,而嗑藥的歌迷往往到處嘔吐,有時還吐在他身上。回想那段黑暗歲月,有時送完快遞還要接著上大夜班當送報生,好不容易回家衝個澡,已經清晨五點半了,隨即要趕到學校輔導學生數學。
即使這樣努力掙錢,還是捉襟見肘。有時非得掏出信用卡,最後他變成黑奴。最大的花費還是戶外旅遊,有時戶外十幾天,他還帶領學生住高級酒店,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雷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想方設法彌補學校教育的缺口,為孩子的成長量身定製。是的,成功無捷徑。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教師嗎?如果有,那他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如果有,那我們的教育是非常絢爛的。
身為教師,我只能感到慚愧。我沒有在學生身上花費很多時間,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學校上課、改作業等。我們的制度,不允許像雷夫那樣去假期給學生加課,更不允許私自帶學生戶外活動。
在統一的教材教學之餘,我從閱讀和寫作兩方面加強引導。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定期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評選閱讀之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
指導學生每天寫日記,每周寫作文投稿。每周我整理學生的習作出《班級作文周報》,並挑選優秀習作對外投稿。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是這樣,也花費了我不少時間。
雖然我也做了些努力,但是跟雷夫比起來,那是天壤之別。如果我們能在學生身上花更多的時間,那效果絕對不一樣。
閱讀能力薄弱的學生,不但學科成就欠佳,也很難得到知識的樂趣。成功的孩子都有共同特點——閱讀能力高超、手不釋卷。閱讀教育是條漫長艱辛的旅程。
雷夫為了要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曾經替全班每個學生弄來一本《人鼠之間》。他頭天晚上預先規劃借書路線,計劃在第二天下午前借到36本。
早上九點他趕到第一間圖書館,居然發現六本《人鼠之間》。他把六本書放在櫃檯,拿出借書證。有教師借書證,按規定一個月可以借到十本。可是圖書館員卻不借給他,原因是只能借十本不同的書。
按照規定,雷夫只能借走一本《人鼠之間》。他沒有裹足不前,接下來幾周,他照樣到圖書館替孩子借書。只是一個小時後換上不同的衣服、眼鏡、帽子,甚至帶上假鬍鬚,再去借第二次。結果,36本書全部手到擒來。
為了引領學生閱讀,雷夫傾全力而為之。閱讀,首先是書的問題,儘管借書的過程艱辛,他還是沒有退縮,想方設法為孩子們借書。為孩子的閱讀打開大門,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管出發點多好,總有人扯後腿。對於教學和備課,當然必須全力以赴;除此之外,還要有餘力剷除教學障礙。」
對於教學和備課,教師理所當然要全力以赴。如今,我們的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很多活動也耗費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活動多了,自然,教學和備課的精力就受到了影響。我們的教師,沒有餘力去解決,不能像雷夫那樣,可以為了學生全力以赴。
閱讀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非常重要,課程大綱都規定了範圍。孩子一踏出教室,外界誘惑排山倒海而來。不管是電玩遊戲、電視節目或是網絡,商人總是精心包裝,引誘孩子遠離正途。
商人關心錢包,我們關心教育。孩子亟需我們的引導,成為終生閱讀的全人。在學校,我們很多老師盡全力引領學生閱讀,但是一回到家種種誘惑,有些孩子就拋之腦後。
雷夫說:「我認識許多盡責的家長,他們在孩子小時候大量陪讀,可是孩子上學後就把責任丟給老師。他們天真地認為,學校會傳授全套的閱讀技巧,這真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雷夫認為家庭教育特別重要,家校聯合教育才能有用。我們的很多孩子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教育不關他們的事,教育就是老師的事……
像這種種障礙,雷夫是如何掃除的?他的學生能克服種種障礙,愛上閱讀,廣泛閱讀,雷夫要付出多少心血呀?無所堅持的人,肯定一事無成。
「『人事紛擾如影隨形。』『人事紛擾』不僅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更是教師和學生追求卓越的絆腳石。
就算同事早已心灰意冷,而你還是堅持初衷;就算你立下雄心壯志,激勵臺下學生脫胎換骨、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困難同障礙也即將在你眼前,教你揮之不去。」
雷夫是最頂尖的教師,只要他認為有利於學生成長的,他會堅持,他會用力。
在第56號的教室裡,雷夫創造了轟動世界的奇蹟。這成功來之不易,有智慧,有汗水,有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