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無捷徑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2021-02-19 扶溝縣實驗小學

前段時間,我讀了《成功無捷徑—-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感覺自己受益匪淺。我一向認為教無定法,而且也深信自己是一個好老師,善於與家長溝通,善於與學生交流。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這位美國教師的迷茫、無助、委屈、喜悅、執著、智慧、堅持的故事打動了。每每讀到深處常常隨作者同喜同悲,不由得沉醉其中,有教學中的共鳴、也有生活中的感慨,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一些啟示。

這不只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傑出教師寫的怎樣正確教育的書。它不光適合美國人看,也同樣適合美國人以外的其他國家的人看。

這本書是在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大概就是一位小學教師精心教育他班裡的學生,使一屆又一屆平常的學生成長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裡都會發生,情形也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有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方向、改變了寬度、也改變了高度······

讀這本書,更多的是感動。在閱讀中,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輕輕的嘆息:「原來老師可以這樣當,也可以做得這樣好!」

不論在哪個國家,在任何時候,教育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可能要歷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走過一條條彎路,通過不斷地摸索,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智慧,成為一流的教師。一個好的老師,常常集各種身份於一身,教學中的任何決策都必須謹小甚微,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會用更優雅、更成熟、更能達成目的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蹲下身子和孩子們站在同一高度,同一戰線,用心體會他們的問題。

看完了這本書我理解了:教室與教室也是不一樣的,一間教室的容量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壓抑、侷促、不安,想快些逃離這裡;有的教室顯得很大,讓人覺得開心、輕鬆、愜意,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決定教室尺度的是老師,雷夫老師的教室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是博覽群書的圖書館、是自由奔馳的草原、也是快樂學習的天堂。

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是神聖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功能。雷夫老師用他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真愛,創造出第56號教室的奇蹟。每一個老師都應該相信自己努力改變,用心去做,一定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屬於我們教室的奇蹟!

想讓孩子成為有仁愛之心、善良、講誠信的人,老師自己就應該是這樣的人。從雷夫老師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用他的愛心和智慧澆灌出的,必定是不平凡的結果。這位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老師,是一個能在教育中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哲人般的敏銳、專家般的自信、戰士般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帶領著一群群平凡的孩子,創造出一個個不平凡的奇蹟。

當老師的都是雙重身份,雷夫是個好老師,也是個好家長。當有人問他做家長容易還是做老師容易時,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長更容易。因為作為家長,他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孩子施予影響;作為老師,他只能在每個孩子受過某種家庭影響以後再施與影響。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雷夫老師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無聞的付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雷夫朝夕相處的學生,會耳濡目染,也會成為這樣的人。要讓孩子們明白:現在努力學習與將來的一流生活息息相關,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愛學習的天使!

我想:要讓每一個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老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以信任代替恐懼。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和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持久、而且凌駕於恐懼之上的信任。當我讀第一章裡,以信任代替恐懼時,雷夫讓孩子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得先弄明白一個道理;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沒寫家庭作業?只要告訴我,我會接受你搞砸的事實;你打破東西了?這種事是難免的,我們可以好好處理。然而,要是你破壞了我對你的信任,規則也將隨之改變。我們之間大致上會維持一定的關係,但這種關係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當然,孩子們如果不小心破壞了信任,也應該有贏回信任的機會,但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擁有我的信任讓孩子們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失去這份信任。他們也幾乎不會有這種想法,我也日日提醒自己,維持向他們要求這份信任的資格。回想一下自己,當有學生說作業忘在家裡的時候,我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咱班的學生不存在忘家或是忘寫,不交都等於沒寫,課間的時候重新寫一遍!如此一來,缺作業的是沒有了,還有的學生一看見我就往教室裡跑,以前想這都是自己有威信,還常暗自得意。為人父母,師長的我們,當某個孩子犯錯或因某個學生扣班級量化分時,總是愛對孩子們發火,往往還氣得很有理由。看來,我這是把孩子對老師的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了,不過還好,現在改還不算晚。

我們要向雷夫老師那樣,讓孩子們在和諧、平等、信任的環境中學習,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地遨遊。

其次,要讓學生用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們現在的進步。雷夫老師說:絕不可以拿某個學生的考試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我個人認為,考試分數只是代表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態度,並不代表個人能力,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該跟自己比,跟前一段時間的自己比,跟一個月之前的自己比,跟一個星期前的自己比,甚至還可以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就及時在班級優化大師平臺裡加分並表揚。

最後,要培養孩子們克服困難的學習態度。對於學生而言,學習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習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跌倒了,勇敢地爬起來;在一次次的攻克難關中不斷進步,因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學習的徵途中。克勞迪婭在《美國人的家庭教育—自信陪伴孩子成長》中寫道:信心就像人的能力的催化劑,將人的一切能力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由此可見,自信心是推動孩子產生「積極心態」的必備心理基礎。孩子們只有具備了「自信心」才能形成巨大的「生命核能」,學習起來也會事半功倍,才能真正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控制學生注意力的途徑,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學生的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學生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否則,知識只能引發出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不是新奇的教具和花哨的形式,而是情感的觸動和智慧的啟迪。每個人的教育生涯中,誰更細緻、誰更有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堅持,永遠保持飽滿的激情,時刻堅信奇蹟定會出現!

編輯:張玲

相關焦點

  • 「貟張逸夫小學共同體 ·教師」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最近我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書中的第56號教室是位於洛杉磯某個布滿貧窮、暴力地區的小學教室,那裡的孩子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在各個領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精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把裡面很多內容都分門別類地摘抄了出來,如第56號教室的書,第56號教室的電影和第56號教室的藝術等。一直很欣賞許紀霖教授的一句話:「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能夠改變我的課堂。」雷夫·艾斯奎斯。
  • 成功無捷徑
    讀《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拿到書,看到封面一位陽光燦爛的男士和一群圍著他的孩子,這畫面是多麼的和諧、愉悅!這就是成功的美國優秀教師雷夫和他的學生吧!封底是三個「一」的介紹:一個美國好老師,一間充滿奇蹟的教室,一條通往光彩人生的道路。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書心得
    看到《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吸引我的正是這個標題,抱著好奇的心理我開始仔細閱讀了這本書。
  • 一周一本書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在書中那第56號教室中,孩子們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不是他們的母語。而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TOP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這一切奇蹟的諦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師。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品性的塑造與完善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適合廣大家長和老師朋友們拿來閱讀,從中答疑解惑,並且能夠引起共鳴和反思的一本好書。不會有人問第56號教室所重視的議題:品格,誠信,道德與胸襟。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漠視這些人生重要課題?或許是因為稍稍提高分數容易些,教導誠信和道德的難度卻很高。然而,我們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學生,就必須正視這些議題。」雷夫老師認為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他帶出來的學生讓他無比自豪的是極為得體的舉止,面對公眾場合的禮儀以及傾聽技巧,出於尊重他人而壓低說話音量的行為。
  • 你也曾經是個孩子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有這樣一間神秘的教室:如果你是孩子,它可能就是你的渴望;如果你已成年,它可能就是你曾經的幻想。這間教室,就是56號教室。這是一間誕生奇蹟的教室。一位執教25年的班主任,總結了對孩子「拔苗助長」式的錯誤教育,並提出了目前值得關注和改善的地方。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背後 有何秘密
    本學期我校教務處組織新教師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為促進各位老師的深度閱讀,2021年1月20日下午教務處舉行了讀書分享活動。教務處安繼勇主任和王玉玲主任、郭秀雲老師同10位新教師齊聚多媒體教室,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教育教學實際,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自己的讀書感悟。
  • 關注︱中美兩國的雷夫原來不是同一個人:第56號教室沒有奇蹟
    博覽君想提醒老師們,面對形形色色的教育熱點、教育人物,一定要多個心眼。獨立思考,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為師者的底線。 雷夫·艾斯奎斯,也許你還沒聽說過。   但沒關係,他就是那個寫下《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全美最佳老師」。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2》:我看到了一位「五心」好老師
    我有幸拜讀了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2》,合上書本,感慨萬千。本書主要講了雷夫老師帶領第56號教室的學生走出戶外,去觀看一場棒球賽。隨著一局局球賽的推進,雷夫老師結合球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憶,為我們展現了他多姿多彩的教學藝術。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 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學校成績,而是這四個字!
    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 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的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沒有夢想的能力,不懂得保護自己,不懂得分享,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那麼,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新聞中「高分低能」的案例並不少見。
  •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啟發: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是——無限
    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雷夫老師的這本《第56號教室的奇蹟》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這間不斷創造奇蹟的第56號教室。
  • 育兒必讀書系列-從《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我學到了什麼?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教師必讀書目,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卓越的教師,可以說他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人生影響深遠,56號教師的四本書值得每位父母認真閱讀;下面是我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2-點燃孩子的熱情》的一些收穫和心得。
  • 經典為你讀 | 第九十二期《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失敗,反思,認識到「成功無捷徑」,那麼,你那想要改變孩子人生的夢想就不會僅僅是夢想,而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是的,相信我吧,你會創造奇蹟的!
  •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感
    所謂「自主自立」是指生活中遇事有主見、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觀點和雷夫老師《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獨立思考》一章不謀而合。       在《獨立思考》中雷夫老師以數學教學為例,講述了如何解決問題的理論步驟:1.理解題目;2.選擇合適的策略;3.解題;4.分析答案的合理性。他讓孩子們大聲朗誦這些內容,直到朗朗上口為止。
  • 讓世界更美好--《第56號教室的奇蹟》第十六章讀書筆記
    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第十六章——《知道嗎?今天是聖誕節》我對教書育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開頭的第一句話「那就24號見啦。」雷夫老師說這句話是從初中、高中或大學回到學校來看他的學生對他說的標準道別語。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是不太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整個讀完這章之後,我覺得這句話是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的。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請你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愛學習的天使
    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雷夫創造了一間充滿奇蹟的「第56號教室」,他班裡的小學生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AST)前5%,並有不少學生在後期考取哈佛、斯坦福等頂級大學,這是任何一所公立學校到難以達到的成就。
  • 真情從筆尖流淌——優秀教師讀後感選登(一)
    好習慣是一種堅定不移的高貴品質,好的習慣成就精彩人生.要想讓學生有所成就,首先就要處處給學生做一個成功的表率,幫助學生養成具有成功潛質的各種好習慣,成就作為教師的精彩人生。《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讀後感香港路  李婷婷近期我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
  • 奇蹟是這樣產生的|喬青雲
    ---分享《第56號教室的奇蹟》他讓「成功無捷徑」成為56號教室的座右銘。他讓「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成為56號教室的口號。他告訴學生:「只要盡力,考試不是那麼重要,就算考壞,明天太陽照樣升起,地球也不會毀滅。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還沒有弄懂這個題目,老師再為你講解一次。」他一再提醒學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他們的品格、誠信、道德或胸襟,才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