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讀了《成功無捷徑—-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感覺自己受益匪淺。我一向認為教無定法,而且也深信自己是一個好老師,善於與家長溝通,善於與學生交流。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這位美國教師的迷茫、無助、委屈、喜悅、執著、智慧、堅持的故事打動了。每每讀到深處常常隨作者同喜同悲,不由得沉醉其中,有教學中的共鳴、也有生活中的感慨,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一些啟示。
這不只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傑出教師寫的怎樣正確教育的書。它不光適合美國人看,也同樣適合美國人以外的其他國家的人看。
這本書是在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大概就是一位小學教師精心教育他班裡的學生,使一屆又一屆平常的學生成長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裡都會發生,情形也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有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方向、改變了寬度、也改變了高度······
讀這本書,更多的是感動。在閱讀中,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輕輕的嘆息:「原來老師可以這樣當,也可以做得這樣好!」
不論在哪個國家,在任何時候,教育都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可能要歷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走過一條條彎路,通過不斷地摸索,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智慧,成為一流的教師。一個好的老師,常常集各種身份於一身,教學中的任何決策都必須謹小甚微,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會用更優雅、更成熟、更能達成目的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蹲下身子和孩子們站在同一高度,同一戰線,用心體會他們的問題。
看完了這本書我理解了:教室與教室也是不一樣的,一間教室的容量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壓抑、侷促、不安,想快些逃離這裡;有的教室顯得很大,讓人覺得開心、輕鬆、愜意,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決定教室尺度的是老師,雷夫老師的教室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是博覽群書的圖書館、是自由奔馳的草原、也是快樂學習的天堂。
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是神聖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功能。雷夫老師用他發自內心的關懷和真愛,創造出第56號教室的奇蹟。每一個老師都應該相信自己努力改變,用心去做,一定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屬於我們教室的奇蹟!
想讓孩子成為有仁愛之心、善良、講誠信的人,老師自己就應該是這樣的人。從雷夫老師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用他的愛心和智慧澆灌出的,必定是不平凡的結果。這位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的老師,是一個能在教育中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哲人般的敏銳、專家般的自信、戰士般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帶領著一群群平凡的孩子,創造出一個個不平凡的奇蹟。
當老師的都是雙重身份,雷夫是個好老師,也是個好家長。當有人問他做家長容易還是做老師容易時,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長更容易。因為作為家長,他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孩子施予影響;作為老師,他只能在每個孩子受過某種家庭影響以後再施與影響。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雷夫老師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無聞的付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與雷夫朝夕相處的學生,會耳濡目染,也會成為這樣的人。要讓孩子們明白:現在努力學習與將來的一流生活息息相關,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愛學習的天使!
我想:要讓每一個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老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以信任代替恐懼。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和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持久、而且凌駕於恐懼之上的信任。當我讀第一章裡,以信任代替恐懼時,雷夫讓孩子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得先弄明白一個道理;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沒寫家庭作業?只要告訴我,我會接受你搞砸的事實;你打破東西了?這種事是難免的,我們可以好好處理。然而,要是你破壞了我對你的信任,規則也將隨之改變。我們之間大致上會維持一定的關係,但這種關係絕對不會和從前一樣。當然,孩子們如果不小心破壞了信任,也應該有贏回信任的機會,但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擁有我的信任讓孩子們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失去這份信任。他們也幾乎不會有這種想法,我也日日提醒自己,維持向他們要求這份信任的資格。回想一下自己,當有學生說作業忘在家裡的時候,我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咱班的學生不存在忘家或是忘寫,不交都等於沒寫,課間的時候重新寫一遍!如此一來,缺作業的是沒有了,還有的學生一看見我就往教室裡跑,以前想這都是自己有威信,還常暗自得意。為人父母,師長的我們,當某個孩子犯錯或因某個學生扣班級量化分時,總是愛對孩子們發火,往往還氣得很有理由。看來,我這是把孩子對老師的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了,不過還好,現在改還不算晚。
我們要向雷夫老師那樣,讓孩子們在和諧、平等、信任的環境中學習,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地遨遊。
其次,要讓學生用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們現在的進步。雷夫老師說:絕不可以拿某個學生的考試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我個人認為,考試分數只是代表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態度,並不代表個人能力,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該跟自己比,跟前一段時間的自己比,跟一個月之前的自己比,跟一個星期前的自己比,甚至還可以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就及時在班級優化大師平臺裡加分並表揚。
最後,要培養孩子們克服困難的學習態度。對於學生而言,學習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習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跌倒了,勇敢地爬起來;在一次次的攻克難關中不斷進步,因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學習的徵途中。克勞迪婭在《美國人的家庭教育—自信陪伴孩子成長》中寫道:信心就像人的能力的催化劑,將人的一切能力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由此可見,自信心是推動孩子產生「積極心態」的必備心理基礎。孩子們只有具備了「自信心」才能形成巨大的「生命核能」,學習起來也會事半功倍,才能真正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控制學生注意力的途徑,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學生的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學生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否則,知識只能引發出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不是新奇的教具和花哨的形式,而是情感的觸動和智慧的啟迪。每個人的教育生涯中,誰更細緻、誰更有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堅持,永遠保持飽滿的激情,時刻堅信奇蹟定會出現!
編輯:張玲